摘 要:受知識經濟的影響,芬蘭尤為重視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芬蘭研究生院的特征表現為: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管理手段便捷、靈活;依托科研課題,科教緊密結合,教育項目豐富而優異;資助來源廣泛;鼓勵國際交流。芬蘭研究生院這種靈活和高效的管理手段和運行方式,為科研發展與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彌足珍貴的交流平臺,滿足了創新型社會對于高級人才的迫切需求,使高校的社會職能發揮得更加高效且實用。中國研究生教育應該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為目標,根據國情不同,堅持自身特色,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管理;應該獲得國內相關機構更多的支持;應該打破高校傳統體制的束縛,堅持科研與教育有效結合。
關鍵詞:芬蘭;研究生院;制度
芬蘭是一個擁有500多萬人口的北歐國家,國土面積僅30多萬平方公里,但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科研創新能力較強,已經連續多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在歐洲高等教育“博洛尼亞進程”的推動下,芬蘭對研究生教育制度進行了重大而深入的改革和創新。芬蘭研究生院制度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建立并不斷發展的。
一、芬蘭研究生院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知識經濟發展的影響,各國紛紛開始重視發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張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在歐洲傳統高等教育中沒有明確的研究生教育層次(即碩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僅有“高級研究項目”(Advanced Research Programs)?!案呒壯芯宽椖俊笔谦@得博士學位的必經階段,但并沒有上課修學分的要求,學生主要通過導師指導或獨立進行科學研究。
根據芬蘭大學生組織研究基金會的調查統計,1985、1988、1991年共有近4萬名大學生進入芬蘭全國20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統計結果顯示,5年內完成研究項目獲得文憑的學生只有20%,這嚴重影響了芬蘭社會對高端人才的需求。[1]
從1995年開始,芬蘭文化教育部在20多所大學內建立了研究生院制度,主要培養博士研究生。具體目標包括:增強博士生培養的系統性和實效性;將博士生學習年限縮短至4年;將新生入學平均年齡由37~39歲降低至30歲;擴大招生規模;加強國際合作。[2]
研究生院制度建立以來,芬蘭博士生教育發展極為迅速,其原因主要有3方面:北歐普遍存在博士生教育才是真正的研究生教育的傳統認識;高等教育大眾化已經達到較高水平,規模較為平穩;新興產業對博士的需求急速增長[3]。據相關統計,2010年芬蘭研究生院數量約為104所,2012年又新增77所,均被列入為期4年的國家資助計劃。
芬蘭科學院曾于2000年對97個研究生院4000多名博士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首批4年制的博士生中已有889人獲得博士學位,男性完成學業的平均時間為4.6年,女性為4.7年,男性獲得博士學位的平均年齡為31.7歲,女性為33.5歲。36%的博士生獲得資助到國內或國外大學的實驗室或研究所從事研究,80%的博士生參加過國際會議。[4]
2011年12月,芬蘭科學院《研究生院工作組關于博士生培養發展的建議:追求博士生培養的質量、透明性和可預測性》顯示,芬蘭在過去10年里平均每年招收博士生1600人,2011年在學人數規模達到2.05萬人,是1991年博士生數量的3倍。博士學位獲得者的就業機會在同齡人中最大,失業率僅為2.4%。[5]
二、芬蘭研究生院的特點
世界上最早的研究生院出現在19世紀末的美國,是從事研究生管理和培養的專職機構,后來這種模式為許多國家效仿。芬蘭研究生院制度不同于傳統的研究生院,從嚴格意義上講,它只是具體的研究生培養單位,不承擔過多的管理職能,更不具有頒發學歷文憑的資格。芬蘭研究性制度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一)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研究生院與芬蘭各大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研究生院依托于高校而建,主要師資亦來自大學。但是,兩者可以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研究生院可由兩所大學共建,也可由大學與科研機構共建或者校企合建,甚至可基于國際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網絡(International Network-based Doctoral Programs)而建。芬蘭高校的院系本身也提供研究生項目,但它們與研究生院的項目不相沖突。研究生院是以科研項目為基礎,一般只提供博士生教育,并且規模不等,大小不一,有時一個課題組也可以成為一所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的人員構成簡單,包括教師、行政協調人員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院的教師既可以來自同一所高校,也可以來自不同的高?;蚩蒲袡C構,甚至還可以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外的單位。
根據芬蘭的法律,只有高校才有學位授予權,因此研究生院的學生必須在某個特定的高校注冊以取得學籍。研究生院在人員聘用管理、經費申請與使用方面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許多研究生院有自己的管理委員會,可以獨立編制預算,制訂研究生培養條例,自主招生,獨立開展科研和教學工作,舉辦學術交流活動。
(二)管理手段靈活
芬蘭研究生院普遍規模不大,以科研項目為依托,課題組組長既是博士生導師,又兼任研究生院院長。研究生院的行政管理人員最多一人。在有些研究生院,導師兼管行政工作,因此不再設立單獨行政管理崗位。行政人員負責日常管理、招生咨詢、教學安排、學生工作、科研活動、協調聯絡、組織論文答辯等各項工作。管理機構簡于形而精于心,辦事效率高,突出了科研教育的中心地位。
(三)科教緊密結合
科研和教與學的結合是近代高等教育的一大基本特征[6]。芬蘭研究生院的研究領域幾乎涵蓋了芬蘭所有優勢科研項目,芬蘭高等教育系統正是在科研與教學協調和統一的基礎上運行的。在芬蘭, 大學承擔著大部分基礎研究任務, 且近1/4的研究與開發活動也由大學承擔。除教授負責本學科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之外, 校外基金資助的研究人員、助理教授和學生也從事科研工作。研究生教育, 尤其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博士生教育與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究工作聯系十分密切。[7]
(四)資助來源廣泛
芬蘭研究生院可向不同部門或機構提出資助申請。芬蘭科學院每兩年受理一次設立研究生院的申請,申請一旦獲得批準,所依托的大學需負責提供教學設施、安排教職員工和導師人選。從2013年開始,研究生院設立和資助申請的審批職能將由芬蘭文化教育部行使。研究生院獲批后的有效期為4年,與芬蘭博士生培養期限相同。芬蘭將博士生確立為 “早期研究人員”(early stage researcher),通過各種有力支持,著力培養博士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學創新能力[8]。因此,博士研究生不但不交納學費,還可以獲得一筆薪酬。博士生4年工資收入與行政管理人員一樣,都由芬蘭文化教育部提供。芬蘭科學院負責資助研究生院的博士生課程及科研活動經費,包括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國內合作交流費用等。研究生院還可獲得來自其他科研機構、企業、高校(包括所依托的高校)、高校院系和國外機構的資助。
(五)鼓勵國際交流
芬蘭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很高,研究生院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芬蘭的研究生院鼓勵招收國際學生,教學語言是英語,目前外國研究生比例為14.8%。研究生院支持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積極與國外大學開展聯合培養等各種學術交流項目。在芬蘭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的國際學生和科研人員可向芬蘭文化教育部國際交流中心申請獎學金。
三、研究生培養:以赫爾辛基大學為例
與大多數國家相同,芬蘭博士研究生培養包括科研工作、課程訓練和論文答辯。由于所依托的大學不同,各研究生院的具體措施也不同。在遵守大學相關制度的基礎上,研究生院可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與自身教學科研目標協調的規章制度?,F以赫爾辛基大學維基分子生物學研究生院(Viikki Graduate School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為例,介紹芬蘭研究生院如何完成研究生培養工作。
(一)錄取
赫爾辛基大學維基分子生物學研究生院的錄取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申請人遞交申請材料,研究生院通過遴選錄取博士生。目前,申請到研究生院深造的競爭十分激烈,芬蘭研究生院的平均錄取率為20%。在第二階段,學生需在初錄后一年內書面考試??荚嚂恳话闩c學生的培養計劃、教育背景和未來發展方向密切相關,由導師和負責考務的教授共同協商確定。
(二)學籍管理
在研究生院錄取后6個月內,赫爾辛基大學需完成學生學籍登記事宜。這樣,研究生院的學生即成為赫爾辛基大學的學生。在論文答辯前,大學負責聘任論文答辯正反雙方專家。
(三)跟蹤小組(Follow-Up Group)
經初錄取的學生和其導師共同提名,獲得研究生院院長和行政協調人同意后,跟蹤小組即可成立。小組成員均由研究生院院外專家學者組成,他們與研究院管理委員會一起負責學生的學習評估。尤其是在導師和學生產生糾紛時,跟蹤小組將代表學生利益與導師進行溝通。
(四)導師
赫爾辛基大學維基分子生物學研究生院的導師不僅包括所依托大學的全職教授,還包括來自其他高?;蚩蒲袡C構的專家學者。導師的工資由芬蘭科學院支出,芬蘭科學院資助的資金80%以上用于研究人員的工資性開支[9]。導師的中心任務之一是為包括學生工資在內的整個研究生項目尋求并提供資金支持。導師要全面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科研工作,還要幫助學生制訂職業發展規劃,以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順利找到工作。另外,在學習期間,導師還有義務積極推薦學生參加相關學術會議、研討會及論壇,結識本領域知名學者,以幫助學生能早日步入科學共同體,成為學術圈中的一員。
(五)論文答辯與學位授予
學生修滿課程學分,按規定發表2~3篇學術論文后,便可以申請論文答辯。答辯論文首先交由院外專家審閱。院外專家意見返回后,導師將在預答辯前與學生一起探討院外專家的反對和贊同意見,以及任課教師起草的針對贊成和反對意見的建議。正式答辯會須遵守嚴格的程序:先由3位教授進行評審并決定是否可以進行論文答辯;決定可進行論文答辯后,再邀請其他國家相同科研領域的教授擔任主答辯(反方)教授,研究生院不僅負責其往返的國際旅費和在芬期間的費用,還要給予一定的報酬。答辯會上,主答辯教授根據申請者回答問題的情況做出評價,如果比較滿意,則建議授予學位,學位由赫爾辛基大學根據相應程序授予。
四、經驗與借鑒
芬蘭國土面積不大,人力資源相對匱乏,目前僅擁有16所公立高校,但芬蘭卻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建成了100余所研究生院,為芬蘭科學與教育事業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這主要是因為其研究生院的發展采取了靈活高效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方式,有效地促進了國內外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為科研水平與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平臺,基本滿足了創新型社會對于高級人才的需求。
當然,芬蘭科學院《研究生院工作組關于博士生培養發展的建議》也指出了研究生院制度存在缺點和不足,主要包括:研究生院設立有泛濫趨勢;高校監管義務有所缺失;導師和學生的權利義務有待進一步明晰;資金來源比較分散等。芬蘭文化教育部和芬蘭科學院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應對方法,以完善研究生教育改革,保障其研究生院制度健康穩健地發展。
芬蘭研究生院制度對于我國研究生教育事業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啟示:
第一,研究生院制度的建立應立足國情,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為目標,并堅持自身特色。芬蘭研究生院定位于科學研究,在全國高校數量有限、科教人員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做到不拘規模,不限隸屬關系,堅持高標準的培養目標,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學習效率,開創了新型的研究生院發展模式。
第二,研究生教育應爭取國內相關機構的大力支持。市場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為吸引優秀生源, 芬蘭文化教育部、科學院以及高校通過各種渠道提供資金和物質支持研究生院的發展,才使得研究生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第三,科研與教育相結合的研究生教育不應受到高校傳統體制的束縛。如芬蘭研究生院教師來源廣泛,不乏來自其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而后者的工資則可以由高校發放,由芬蘭科學院資助。芬蘭博士研究生教育已經超越了簡單的課堂教學,有些科研項目可以不設立在高校所屬院系之內,高校對研究生院的政策可以稱得上“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研究生院體制下,科研課題更具前瞻性,研究生才更有機會獲得實現學術突破所需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
第四,研究生教育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管理。博士研究生被視作工作人員,不僅享有免學費、領工資等經濟待遇,還可獲得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的資助;學生不但有導師指導,還有跟蹤小組的答疑解惑和權益保障,有利于使學生在生活方面減少負擔,從而能充分利用寶貴的時間專注學問,安心讀書。另外,學生的就業問題也在導師的考慮范圍之內,這進一步密切了師生關系,體現了芬蘭研究生院制度設計貫穿始終的以人為本理念。
參考文獻:
[1]盧楓.國際競爭力來自成功的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3(5):4.
[2]Graduate Schools [EB/OL].http://www.aka.fi/en-gb/science-in-society/the-research-career/graduate-schools/graduate-schools-2008/,2008-11-17.
[3]楊頡.國際研究生教育現狀與動態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8):51.
[4]The Graduate School Working Group's Suggestions for Doctoral Training Development [EB/OL].http://www.aka.fi/Tiedostot/.../Doctral_Training_2012_en.pdf?/, 2012-10-31.
[5]盧楓.國際競爭力來自成功的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3(5):4.
[6]伯頓·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學研究基礎[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崔瑞鋒,張俊珍,魏小艾.變革中的芬蘭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J].中國研究生,2006(2):36–38.
[8]束義明,羅堯成.博洛尼亞進程中的芬蘭博士生教育改革及其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1):73–77.
[9]芬蘭科學院.科學通過細致觀察實現高瞻遠矚[M].赫爾辛基:芬蘭科學院,2007:3.
編輯: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