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2年1月,美國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組織發布了《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12)》報告,通過5個分類指標和25個獨立指標,全面描述了美國50個州的農村教育狀況及政策績效。作為一項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評估策略,該報告呈現出以下特點:構建了“條件—過程—結果”三位一體的指標體系;形成了“點”“線”“面”三維空間的評估模式;強調了績效問責和質量改善的評估理念。
關鍵詞:農村基礎教育;評估策略;指標體系
2012年1月,美國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組織(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發布了《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Why Rural Matters 2011-2012)報告,通過5個分類指標和25個獨立指標,全面描述并分析了美國50個州的農村教育狀況。這是自2000年以來,美國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組織對外正式公布的第6份評估報告,其系統的評估指標體系、科學的評估方法、先進的評估理念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評估背景
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改進運動是美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必然結果。盡管多年來美國政府一直致力于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如大規模的農村學校布局調整、資金優先投入政策、農村教師援助項目等,但城鄉教育不均衡至今仍是美國教育面臨的重要現實問題。自2000年以來,美國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組織連續發布了5份主題為《為何農村事關重大》的評估報告①,結果顯示:一方面,隨著美國農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農村的經濟、環境與人口狀況隨之發生了重大改變,農村基礎教育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另一方面,由于農村教育現實問題的復雜性及影響因素的多元性,政策制定者難以對農村教育狀況進行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判斷,現有政策很難從根本上提升農村基礎教育的質量。在此背景下,美國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組織發布的第6份農村教育評估報告《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在修改完善原有報告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首次加入了縱向指標,加大“結果指標”(政策績效指標和學生學業成就指標)比重,目的是全面描述美國50個州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現狀和效果,揭示各州農村教育所面臨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挑戰,幫助決策者更加科學地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方案,提升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1]。相對前5份報告,《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的評估體系更為成熟,研究方法也更為完善。該報告公布后立即引起了美國政府與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也為我們了解美國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問題的政策績效和評估策略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分析藍本。
二、評估策略
(一)指標的改進
《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報告共包括5個分類指標和25個獨立指標。5個分類指標分別是:重要性指標(importance)、學生及家庭多元性指標(student and family diversity)、教育政策成效指標(policy outcomes)、學生學業成績指標(educational outcomes)、縱向指標(longitudinal gauge)。相對于以往的評估報告,新報告的指標體系有了明顯的改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在分類指標方面,新加入了一組發展性指標,即“縱向指標”,并以此替代了先前指標體系中的“貧困度指標”。所謂縱向指標,就是強調相關核心指標的歷史發展和變化趨勢,如農村學生人數的歷史發展趨勢以及少數族裔的學生在農村學生人數中所占比例的年度變化趨勢等。從促進改善和發展的角度看,對某個指標進行比較時,將以往的成就水平作為參照系,是一種更為合理的做法。加入縱向指標有利于觀察各項教育指標的動態變化過程和發展趨勢,可以從時間維度上評測教育的發展情況和教育政策的執行效果。
第二,在獨立指標方面,加大了結果性指標的比重,增強評估結果對現實問題的驅動力。比如說,在新報告的“教育政策成效指標”分類指標下的獨立指標就有一個重要的調整改變,即用“州財政收入發放到地方學校的一美元的衡量指數”替代了之前的“州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差距”,減少了用性質單一的描述性指標來衡量政策的成效,而是用一美元的衡量指數將客觀困難指標與主觀政策成效指標結合起來,綜合評價了教育經費政策的績效。再比如,在“學生學業成績指標”中,主要變化是,將之前采用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測評的數學、閱讀的綜合成績,改為國家教育進步評價項目(NAEP)測評的四年級和八年級的數學、閱讀分科成績。其目的是為了避免各州為迎合《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的要求,降低各自的學業標準,從而造成全國標準不統一的問題。采用NAEP的分科成績就是為了達到全國統一的學業標準,實現具有一定“學術內涵”的評估標準,以此衡量農村基礎教育的質量。此外,《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針對其他的指標也進行了諸多改進,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2]
(二)指標的計算與排名
1.獨立指標的計算與排名
《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系列調查報告的一大亮點就是利用“權威數據”對所涉及的5個分類指標展開全景掃描。所謂“權威數據”,就是指各種渠道的官方統計數據,如美國教育部、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等機構的相關數據。第6份報告對5個分類指標所涉及的25個獨立指標,以州為單位進行1~50范圍內的全國排名,目的是為了顯示在某一個點上各州的農村基礎教育狀況。以“小型學校占農村公立學校比例”指標的評測排名為例,該指標是為了反映農村學校中學生數低于美國所有學校平均學生數(537人)的學校比例,比例越大,排名越高,說明該州在小型學校問題方面面臨的問題就越嚴重,越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
2.分類指標的綜合排名
為了將不同類別的各個獨立指標的評估結果綜合起來,呈現某一類評估指標下各州農村教育的狀況,《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在完成同一類指標的5個獨立指標的計算排名后,接著算出此5個獨立指標排名的平均數,然后把得到的平均數以升序方式排列,得出各州在同一類指標評估的全國排名,目的是為了將其呈現在某一條線上,如在“農村學生及其家庭的多元性”這一條線上各州農村教育狀況。排名越高,說明該州農村教育問題在相應方面面臨的困難越大,政策成效就越小,或改善的狀況就越差。以“教育重要性”指標為例,該指標的綜合排名就是在計算了其涵蓋的5個獨立指標排名的平均數后得出的結果。如表2所示,綜合排名越高的州,表明在農村學生人數,小規模學校等方面面臨的問題就越大,政策改善的情況就越差,就需要投入更大的努力。[3]
3.教育優先度排名
優先度排名,即將5個分類指標的排名數繼續平均,平均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得出各州農村基礎教育的全國綜合排名。目的是為了全方位地呈現在整個面上各州農村教育的狀況。排名越高,說明該州的農村教育狀況越糟糕,就越需要優先考慮。例如,教育重要性和教育政策績效,縱向比較3類指標的優先排名,依照程度高低分為“引起注意”“嚴重”“非常嚴重”“及其嚴重”4個程度。《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在把5個分類指標的綜合排名分數平均后,得出最終的教育優先度排名情況,具體如表3所示。[4]
三、評估特點
(一)構建“條件—過程—結果”三位一體的指標體系
如前所述,《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系列評估報告的完成是個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從最初的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來看,報告重點描述的是農村基礎教育的條件性指標和過程性指標,這樣就會造成基于條件和過程指標的評估與基于結果的評估相脫離,削弱了評估結果對于問題改善和政策驅動的力度。《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在反思之前工作的基礎上,重新審視指標體系的構建,加大了“結果性指標”的比重,將學生學業成績指標和教育政策績效指標作為重要的評估指標,構建了“條件性指標—過程性指標—結果性指標”三位一體的指標體系。換言之,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組織構建的是一種新的教育評估范式,其結果性指標既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也涉及政策制定者能夠控制且影響成績的結構性因素[5]。這種評估體系的優點是:一方面,改善了以往評估報告只停留于簡單的“數據匯總”和“信息公開”的層面,促使《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系列評估成為信息反饋、政策調整的策略和手段;另一方面,通過加大結果性指標的比重,促使教育質量提升問題成為教育評估的主要內容,并使政府對各州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問責成為可能。
(二)形成“點”“線”“面”三維空間的評估模式
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基金會的農村教育指標體系不僅包括農村教育自身的指標,還包括涉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指標,表明了該指標體系設計的全面性[6]。與此相應,《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在評估策略上形成了一種“點”“線”“面”的模式,即獨立性指標排名、分類指標排名、教育優先度排名三維立體的評估方法。具體的實踐策略是:首先展示25個獨立指標的排名情況,說明各州在不同點上的教育情況;其次呈現5個分類指標的綜合排名,反映各州在某一條線上的農村基礎教育狀況;最后將5個分類指標的排名數繼續平均,在整個面上呈現各州農村教育的狀況。這樣做一方面是能夠全方位體現評估對象的趨勢和特征,避免傳統評估以偏概全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夠更加深刻地反映農村教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依照各州情況的不同展現問題的具體層面和差異性,幫助相關利益主體清晰認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對于工作的改進及政策的調整都有所裨益。
(三)體現績效問責和質量改善的評估理念
《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報告的評估指標體系通過三維空間的指標來全面反映美國各州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和產出,評估的目的在于促進農村教育質量提升。對于《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報告的評估,重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對信息的解釋和后續的改進、運用,發揮信息對農村教育測評和改進的雙重功能。《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11-2012)》不僅從以數據信息為基礎展現了美國各州農村教育的狀況,而且還對相關的各種數據以及不同州所面臨的不同情況與挑戰進行了詳盡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進方向與建議,體現了一種績效問責的先進評估理念。因為如果評估的結果不能導致相關利益主體后續的改善行動,那么為之投入的時間、金錢和努力都是不值得的[7]。作為政府對農村教育質量問責的一個重要環節,美國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組織所體現出的先進的績效理念,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注釋:
① 即《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00)》《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03)》《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05)》《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07)》《為何農村事關重大(2009)》。
參考文獻:
[1][2][3][4]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 Why Rural Matters 2011-12[EB/OL]. http://files.ruraledu.org/wrm2011-12/WRM 2011-12.pdf,2012-10-31.
[5][6]鄔志輝,馬青. 美國農村學校與社區信托基金會的農村教育指標體系及啟示[J]. 外國教育研究, 2008(3):29-34.
[7]Gale, F.G. Linn, M.C.School Accoutability Reports: Lessons Learned in SREB States[M]. Atlanta: 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 Board. 1992:19-21.
編輯: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