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世界各國開始進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在這一趨勢下,澳大利亞政府采取了具體措施進行課程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澳大利亞21世紀課程改革的背景
受聯邦體制的影響,澳大利亞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實行校本課程,州政府和學校在課程開發中具有相當大的決策權,為改善這種決策權分散的局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政府一直在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這兩個方向進行嘗試,以加強國家對課程的管理,適應多元化時代的需要。
2000年5月,澳大利亞課程組織第七屆全國大會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課程理念——全球化課程(World Class Curriculum),提出未來課程的設置要有全球化觀念[1],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大背景下思考教育國際化問題,重新構建本國中小學課程體系,使學校教育適應21世紀信息化時代發展的需要。這一課程理念的提出也標志著澳大利亞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始。
2007年,澳大利亞國家教育專業協會課程常務委員會(The Curriculum Standing Committee of N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CSCNEPA)頒布《為所有澳大利亞學生開發21世紀學校課程》(Developing a Twenty-first Century School Curriculum for All Australian Students)。這一文件為澳大利亞國內一直存在的有關課程實施運用國家方法的爭論提供了積極的意見和建議。它系統闡述了國家方法對學生成績所產生的作用,并且提出了21世紀課程應該使所有澳大利亞學生具備哪些素質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素質。
在全球化背景下,21世紀課程的制定也要考慮澳大利亞在國際上所處的地位。社會學者所提出的當今世界的特征闡釋了21世紀課程開展的國際背景[2]。一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力量將更多地集中在中國和印度。澳大利亞公民需要認識到其國家在21世紀所處的國際經濟政治地位。二是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企業家和雇員都要具有全球化視野和國際競爭力。三是能源短缺、全球變暖和環境污染等全球化問題需要國際合作來解決,因此公民需要具備有關世界環境和國家環境的知識,并且愿意為了可持續發展而改變生活習慣。四是國際安全。公民要有參與國家和國際安全事件的能力,理解建立同盟國的必要性,并清楚國家之間產生沖突和不信任的原因。五是勞動力國際化。移民人口的增加使工作人員來源多元化,面對來自不同文化、國家的工作伙伴和工作對象,公民需要具備高度的文化意識、較強的外語能力和復雜的人際交往能力。六是知識經濟成為更多財富和工作機會的源泉。以上背景也表明,21世紀課程應該幫助年輕一代掌握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為更好地開展21世紀課程指明方向。
二、澳大利亞21世紀課程的目的
從國際角度講,21世紀課程設置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國際背景下,通過在校學習獲得應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以適應21世紀世界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澳大利亞國內背景下,21世紀課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強社會文明和民主參與,促進公民個人發展,增強社會凝聚力,并為學生的世界公民身份做充分的準備,這些目的立足于教育必須確保所有學生能為21世紀生活做準備的基礎之上。
21世紀課程應該使所有學生能夠對形成社會經濟和社會信仰體系的因素有所了解,并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個人的技能和能力。然而,21世紀課程的成功依賴于學生在課內外的經歷,包括課堂參與的情況、高質量的教學過程以及21世紀課程對促進平等、社會公平和社會參與、提高學生成績、培養學生美德的貢獻程度。也就是說,21世紀課程必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和需求,因此課程的設置要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以適應多元化需求。
由于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國家,所有學生都有獲得學習相同課程內容的權利?;诠降男枰?,21世紀課程的制定考慮到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邊遠地區的學生、母語非英語的學生以及具有某方面特長的學生。同時,在義務教育階段結束時,學生所學的課程應該使他們具備以下能力[3]:一是能夠接受和表達書面或口語形式的復雜觀點,且能夠具備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和使用多種媒介展示不同形式信息的能力;二是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幫助他們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與他人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建立一個包容他人、維護自己和他人幸福的價值觀框架;三是可以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人類社會中的心理學知識和哲學知識;四是通過學習科學知識、科學哲學史、科學和技術對世界的影響來理解科學和技術;五是熟知文化和藝術,并了解對文化生活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六是具備全球化視野,將自己看作世界公民,能夠熟練運用第二語言,并認可其他社會文化;七是具有較強的環境意識和生態責任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澳大利亞實施21世紀課程的目的是要使所有的學生成為喜歡學習、有所成就的成功學習者;成為能夠享受安全健康生活的自信個體;能夠為社會作出積極貢獻的有責任感的公民。
三、澳大利亞21世紀課程的實施
澳大利亞實施21世紀課程所采用的方法有三種:一是分享,包括分享材料、資源和職業發展的機會;二是合作,即州政府、少數民族地區和聯邦政府在對符合21世紀需要的正規課程中的概念界定上達成一致;三是國家課程的開發,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有關部門致力于合作開發國家統一課程以分享高質量的課程資源。這三種方法都體現出國家在課程實施中的作用。
然而,澳大利亞教育研究委員會的一項研究發現,澳大利亞實施21世紀課程采用的方法對高年級課程內容和標準的制定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義務教育階段,由于課程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學習工具和學習經驗,幫助學生理解核心概念和觀點,培養學生的態度、技能和價值觀以拓展他們的視野,幫助學生成為有思想的公民,并促使他們參加各種文化活動,21世紀課程并不能滿足這些需要。因此,為滿足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的需求,澳大利亞在課程實施中關注學生所處的學齡段和課程本身的性質。
具體而言,在小學階段,課程內容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不僅要掌握學習工具,而且要理解課程中的核心概念,同時也要關注自身態度、技能和價值觀的培養。在中學階段,課程呈現多樣化趨勢,學生需要發展深入的知識和技能、創新能力、靈活思考的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國家開發和實施課程的方法必須滿足這些能力發展的需要。
四、澳大利亞21世紀課程的特點及啟示
(一)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相統一
面對新世紀國際競爭的壓力,世界各國紛紛進行了課程改革。澳大利亞實施的21世紀課程真正實現了聯邦與州之間課程的相互合作與認可,國家制定的統一的課程框架得到了大部分州的支持,雖然在國家對課程的決策權方面存在爭議,但經過國家課程開發者的努力,最終形成了分權型、民主化的管理體制格局。
澳大利亞實施21世紀課程,也顯示了國家在課程開發中愈加重要的作用,克服了校本課程在設置和實施過程中的分散、脫離社會實際需要的特點,實現了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統一。
在我國,由于各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面對國際競爭壓力,我們必須改變過于集中的課程管理體系,將權利適當下放到地方和學校,鼓勵學校根據自身需要和學校特色開設具有特色的滿足學生個體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課程,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要做到課程設置的統一性和靈活性,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二)知識學習與能力發展的統一
在歷次的澳大利亞課程改革中,雖然聯邦和各州的具體目標各不相同,但是國家和州始終將課程改革目標定位在發展學生的能力上。以學生能力為主線成為澳大利亞課程改革的主要宗旨,目的在于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真正運用到社會中,并促使教育和政治經濟的緊密聯系。澳大利亞21世紀課程對學生的能力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除了要具備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個人態度、技能和能力的發展,以適應社會多元化競爭的需要。學校的任務不僅僅是將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社會公民,也要將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國際公民。這一課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現時與未來之間的矛盾。
在我國,雖然國家在課程標準的制定中對基礎知識學習外的其他勞動技能課程的學習作了規定,但是受到升學壓力的影響,在課程實施中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大多數學校開設了技能課,但是這些課程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實施。因此,要加強對實踐課程的設置和實施,并加強國家對課程實施的監管力度,以保證課程實施的有效性,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五、結語
澳大利亞21世紀課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規定了所有澳大利亞學生應達到的目標,以及如何實施21世紀課程以幫助學生實現這些目標。國家則在21世紀課程的實施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幫助即將步入社會的學生擴大知識面。21世紀課程在一定程度上為澳大利亞未來的課程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國的課程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借鑒。?箏
參考文獻:
[1]馮生堯.課程改革:世界與中國 [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2][3]Developing a Twenty-first Century School Curriculum for All Australian Students [EB/OL]. http://www.acsa.edu.au/pages/page506.asp,2011-12-1.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編輯: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