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被壓在沉重的功利下面,不免有了偏枯的顏色。我總覺得“為學”與“做人”,應當并重,如人的兩足應當一樣長一般。現在一般號稱賢明的教育者,卻因為求功利的緣故,太重視學業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跛的教育是不能行遠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遠一樣。功利是好的,但是我們總該還有超乎功利以上的事,這便是要做一個堂堂的人!學生們入學校,一面固是“求學”,一面也是學做人。一般人似未知此義,他們只曉得學生應該“求學”罷了!這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誤會,而在教育者,尤其如是。一般教育者都承認學生的知識是不完足的,但很少的人知道學生的品格也是不完足的。其實“完人”是沒有的;所謂“不完足”,指學生尚在“塑造期”(Plastic),無一定品格而言;——只是比較的說法。他們說到學生品性不好的時候,總是特別搖頭嘆氣,仿佛這是不應有的事,而且是無法想的事。其實這與學業上的低能一樣,正是教育的題中常有的文章;若低能可以設法輔導,這也可以設法輔導的,何用特別搖頭嘆氣呢?要曉得不完足才需來學,若完足了,又何必來受教育呢?學生們既要學做人,你卻單給以知識,變成了“教”而不“育”,這自然覺得偏枯了。
——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