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這里的“數學語言表達”特指用數學語言說話),其實就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一種方式,它可以教會學生有條不紊地、有理有據地、一步一步地把道理說清楚。可以說,小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將直接影響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后續學習,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進一步說,“如果你不想使知識變成僵化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個最主要的創造工具”(蘇霍姆林斯基語)。因此,筆者認為,有效培養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教學概念時應側重“三個指導”
概念教學一般都與定義、定理、公式、法則有關,這些內容的呈現都具有準確、精練、嚴謹等特點。教學過程中,學生借助數學語言表達交流時,教師應精心指導,規范學生數學語言。
1. 指導學生表達得準確
準確是數學語言的首要特點,它不允許對客觀事物本質上的表達模棱兩可。小學數學中各種概念,如算式、方程等都準確地表達一個確定的意思,沒有任何歧義。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有學生把0.001讀成“零點零一”時,當面“叫停”,指出兩者區別,說明如此“省讀”是錯誤的。這種當面糾正應該成為我們小學教師的一種課堂常見行為。它對促使學生清晰無誤地理解所學知識、表達得準確是十分有效的。
2. 指導學生表達得精練
筆者告訴學生:“如‘五只美麗的孔雀’,在語文中‘美麗的’這一形容詞一般是必需的,數學一般描述生動的問題情景,有‘美麗的’當然不錯,刪除‘美麗的’也不影響蘊含的數學信息。若在描述數量關系、構建數學模型時,則只能留下精練的‘5’;又如數學符號‘十、一、×、÷’等不但精練,而且獨一無二,更區別于其他語言。”我們教師都清楚:課堂上,經常有學生表達問題時“話把”多,如“那么”“然后”等不必要的詞語反復出現,教師應加以制止,告誡學生不說不必要的詞語,力求表達得精練。
3. 指導學生表達得嚴謹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反映數學內容的表達,也應有極強的學科邏輯性。筆者執教“圓的面積”,學生用口頭敘述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說:“我把圓形紙片平均分成8份,將其中1份再平均分成2份,拼成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的周長的一半,寬就是圓的半徑,所以圓的面積等于這個長方形的面積。這樣得到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筆者及時指出:“其中的‘長方形’應改為‘近似長方形’,在‘這樣’二字之前應補充‘當平均分的份數越來越多時,拼成的圖形就越來越接近長方形’”,并且要求學生對“長方形”與“近似長方形”“越多”與“越接近”等加以理解和區別,從態度上予以重視,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嚴謹性。
二、教學計算和圖形內容時應側重培養學生的“三個能力”
1. 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任何復雜的數學計算,都是以口算為基礎的。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口算訓練是一個重要維度。如小學低年級20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除法;中年級的乘積是整百、整千的特殊數,如20×5、25×4、125×8等;高年級的數的互化,如1/4=0.25=25%等;有關平面幾何(或立體幾何)圖形的面積(或體積)公式等,要求學生背誦記熟,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使學生計算得更快、更準、更輕松。
2. 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算理的能力
可讓學生介紹不同計算方法的道理,若發現計算錯誤,一定要讓學生“說”出原因。筆者在教學中,一次發現學生計算5.5+1.5-5.5+1.5的結果為0(正確答案是3),便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說”出錯誤根源(這自然是違背運算順序造成的),既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法則,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
3. 側重培養學生看圖“說”話能力
學習簡單的幾何圖形知識,教師應指導學生從簡單的點、線、面(如三角形、四邊形)開始,先看圖,后“說”圖。如線段AB,S=ah(即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等,學習用簡單的幾何語言說話。這樣可以有效地為小學生進一步深造學習打下初步基礎,便于中小學數學知識銜接。
三、教學應用題時應側重培養學生的“兩性”
1.啟發開導,規范數學語言表達的條理性
數學本身具有縝密的邏輯性。小學階段,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處于起步階段,回答問題,心中明白而不知如何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組織自己的語言;在學生表達不到位時,應及時地啟發開導,使學生把較復雜的思維過程,有條理地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形成過程一般按“形成表象——語言內化——抽象概括”的思維程序進行。當學生能把較復雜的思維過程有條理地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就相當于解決了整個問題的一半。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筆者執教一節較復雜的應用題教學公開課時,先請學生讀完題試著解答。巡視中,發現幾種不同解法,讓學生各自板書在黑板上,然后請其他學生說說這幾種解題方法思路,竟無人應答,就馬上變換方式:讓學生自己組織好語言,然后同桌之間說出自己的見解,驗證各自的表達是否條理清楚;最后又讓學生與聽課教師進行交流,接受教師的提問。這樣,當學生終于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時,他得到發展的就不僅僅是解題能力,還有思維的內在條理以及組織語言能力,其中條理性則是最核心內容。
2.鼓勵誘導,培養數學語言表達的創造性
筆者在長期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逐漸認識到:應用題的一題多解,是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創造性不可忽視的訓練方式。學生為了能使他人理解自己的思路,往往會竭盡所能地采用各種表達方式。如繪圖、擺實物,甚至找小伙伴模擬情景。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更是個性凸顯,創意無限。
有效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創造性,也不局限于應用題教學。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由于知識水平、能力狀況的差異,導致對同一素材所產生的思維方式、思維過程、思維結果均有不同。教師應善于鼓勵誘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說出自己的答案,不機械重復別人的話,以此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創造性。下面是筆者教數學活動課——“多角度思考”的片段。
出示問題:在2、4、6、7、10這五個數中,哪一個數與眾不同?
師:請小朋友獨立思考,盡可能從不同角度找出與眾不同的數。可不要“鸚鵡學舌”哦!
片刻,全班交流。
生1:10與眾不同,10是一個兩位數,其他數是一位數。
師:正確。還有不同的說法嗎?
生2:6與眾不同,6是3的倍數,其他數不是。
生3:2與眾不同,2是唯一一個既是偶數又是質數的數。
生4:4與眾不同,4是一個完全平方數,其他數不是。
生5:7與眾不同,7是奇數,其他數不是。
師:太精彩了!掌聲鼓勵!
(啪、啪、啪……)
師:這5個數都說了一遍。還有沒有不同的說法?我相信小朋友的聰明智慧,一定會從‘不同角度’說出新的與眾不同!
生6:7與眾不同。這5個數組成加法算式,怎么也用不到7,而其他數可以用到。
筆者在課堂引入環節讓學生多角度地思考一個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熱情,鼓勵誘導求異,使學生“說”得精彩紛呈,也有效地培養了數學語言表達的創造性。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和規律性很強的學科,不同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數學語言的表達也跟其他語言表達有不同的地方,有其獨特規律。這需要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從一些具體的數學事實、數學形象、數學方法等問題的表達中,逐步探索和揭示數學語言表達的規律,使小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具有自我特色的語言風格,不斷提高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城市龍頭中學)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