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您是怎么看待學生攜帶手機到學校這個問題呢?
王曉青:我個人不提倡、也不反對學生攜帶手機到學校。我覺得學生是否可以攜帶手機到學校取決于他的自制力,這一點不難理解,我就不展開說了。其次要看家長跟孩子溝通的需求,如果孩子家庭情況比較復雜,或者是孩子本身有健康問題等需要照顧,應該允許學生使用手機。所以我主張也要跟家長溝通,讓家長拿主意。
《中國教師》:學生攜帶手機上學存在哪些方面的問題?
王曉青:學生攜帶手機上學,存在的問題很多。首先,帶手機的同學多了,難免會有同學忘記調(diào)成振動或靜音,手機鈴聲難免會影響課堂秩序。其次,教師上課時,有的同學由于好奇心或是貪玩的欲望,不能自我控制,會偷偷用手機。這樣的事情司空見慣,有時教師在辦公室通過飛信或QQ就能看到正在上課的學生上線了。再次,在課間,有的學生也會玩得忘記其他該處理的事,比如上廁所、準備學習用具等,甚至上課了心思也不能及時收回來。
《中國教師》:從家長角度來說,讓孩子佩帶手機主要還是考慮孩子的安全,為了能夠及時與孩子取得聯(lián)系。學校又該如何與家長達成共識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王曉青:非常理解家長。由于交通擁堵以及孩子放學的時間可能會臨時有變化等原因,家長無不希望能隨時跟自己的孩子取得聯(lián)系。我們學校不提倡學生帶手機到學校,大多數(shù)學生會響應學校的號召,不帶手機上學,所以我時常會在放學后接到家長詢問孩子是否放學、幾點離校等諸如此類的電話,家長打給我的時候往往已經(jīng)比較著急、比較擔心了。早上學生也常有因為堵車等原因不能及時到校的情況。每到這個時候我也會很著急,擔心孩子在路上有交通安全問題。一旦聯(lián)系不到學生,就只好給家長打電話聯(lián)系,但這時家長往往會更著急。從這個角度看學生帶手機上學還是有利于信息的及時溝通,特別是離家比較遠的學生帶上手機還是有必要的。我們學校不提倡學生帶手機上學,但不是“一刀切”地不允許帶,而是以簽訂協(xié)議的方式對其進行約束。在跟家長亮明態(tài)度、講清要求的前提下,只要家長同意孩子帶手機,孩子表示愿意遵守學校關(guān)于使用手機的規(guī)定,就允許學生攜帶手機上學。按照我們的規(guī)定,學生的手機在校內(nèi)必須是關(guān)機狀態(tài)。但事實上,很多攜帶手機上學的學生做不到。就這問題,我們自己的態(tài)度也不一致,有的教師就說,如果不讓學生帶手機,學生路上有意外,沒能夠及時和家長聯(lián)系或及時處理,出了問題算誰的?所以為了不過度擔憂或承擔不必要的責任,應該允許學生帶手機上學。由此可以看出,在考慮到安全問題時,大家基本上都是同意學生帶手機上學的。
《中國教師》:面對學生攜帶手機上學這一問題,學校是為了便于管理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完全禁止呢,還是順應時代要求,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呢?
王曉青:當然應該疏,應該引導,而不是逆時代潮流而動。您也許會問那為什么那么多的學校傾向于不允許甚至是完全禁止學生帶手機上學呢?我想這些學校一定是遇到困難,比如由于學生濫用手機造成正常的教學秩序受到干擾,或者因為手機引起了其他較壞的影響。我們學校出臺手機使用規(guī)定和手機使用協(xié)議,就是因為曾經(jīng)有為數(shù)不少的學生互相傳看涉黃的網(wǎng)絡視頻,還有在考試中利用手機作弊等不良行為,于是經(jīng)過綜合考慮,制定了關(guān)于手機使用規(guī)定。
《中國教師》:自打手機越來越普遍,學校這些年多是采用了抵制手機在校園出現(xiàn)的態(tài)度,但是堵的后果似乎是偷帶的學生不減反而多,您怎么看這種現(xiàn)象?
王曉青:這種現(xiàn)象并不難理解,這可能是激發(fā)了學生心底的某種情緒,如叛逆、充滿好奇等,如同學生早戀問題一樣,越堵越嚴重,越堵越出事兒。手機的普及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我們想將其堵在校門之外,必然是徒勞的。禁止學生使用手機看上去是最簡單的辦法,但這個辦法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就是存在“把洗澡水和嬰兒一起潑掉”的問題。
《中國教師》:堵的話,除了像廣西平南實驗中學那樣嚴格校規(guī)、開除學生之外還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王曉青:我們的學校所采取的方式是半堵半疏,當然更傾向于堵。從近年的政策實施效果來看,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引導方式。這種方式不是“一刀切”禁止帶手機上學,而是給了學生和家長選擇的自由,學生和家長都比較配合。我看了關(guān)于廣西平南實驗中學開除學生的報道,我覺得嚴格校規(guī)是學校的權(quán)利,但學校畢竟是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的,每一項校規(guī)的制定都應該盡可能考慮到學生和家長的正當需求。如果不得不制定這樣嚴格的校規(guī),最好在學生入學前以及學校的對外宣傳中能夠讓學生和家長了解,以便他們有選擇的自由。
《中國教師》:佛山市一中是給學生固定使用手機的時間,這種方式是否可行?值不值得向其他學校推廣呢?
王曉青: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疏的方式,但是我覺得其目的還是為了堵,為了在正常的教學秩序中堵住手機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有了疏,堵就變得更加理直氣壯,有了疏,學生也就更容易接受必要時的堵。就像幼兒園固定家長探視孩子的時間一樣,時間長了,孩子就能適應,也就不會為此分心了,所以我覺得這種方式可以推廣。
《中國教師》:有的學生自制力差,學校該如何正確引導,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王曉青:首先當然是讓學生對此有正確的認識,其次就是要逐步提高要求,循序漸進。再次,學生在學校里是生活在學生群體中,培養(yǎng)學生自制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集體的力量,引導集體輿論,培育集體共識,通過班級文化的力量來約束這些學生。一旦確立了硬性的約束制度,再配有輿論導向、價值認同等軟環(huán)境的營造,往往就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中國教師》:面對微博、博客、交友網(wǎng)等網(wǎng)絡新生事物的盛行,阻止孩子們接觸似乎很難,學校是否該利用這些平臺將學生的業(yè)余時間利用起來呢?
王曉青:其實學生在校內(nèi)有豐富多彩的活動,更有繁重的課業(yè)負擔,并沒有太多的業(yè)余時間,一些學生玩手機純粹是好奇心引發(fā)的。我覺得應該考慮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如何利用微博、博客、人人網(wǎng)、QQ等網(wǎng)絡新生事物對學生進行教育,變被動為主動。實際上,現(xiàn)在很多教師都在嘗試,有的建立班級博客,有的建立班級網(wǎng)站,也有的教師與學生建立飛信聯(lián)系。可以肯定的是,網(wǎng)絡的自由和無限還是充滿魅力,永遠不可能把學生控制起來。封閉的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基于這樣的事實進行教育。
教師簡介:王曉青,女,北京二十中學教師,中教高級,2010年被評為海淀區(qū)師德先進個人并榮獲“十佳創(chuàng)新班主任”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孫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