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往往看不到山的那一面,雖說山的那一面還是山,但畢竟沒有相同的兩座山。
在江蘇省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以下簡稱小學蘇教版教材)中,經典散文《背影》被歸入“至愛親情”這一單元,其字里行間滲透的父子親情令人感動。可是,我們可別只顧著感動。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有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兒子也太懶惰了吧!年紀輕輕、手腳靈活,為什么自己不去買橘子,非得讓上了年紀的父親去冒險?”
這個問題一提出,我和其他學生都怔住了。靜默片刻,學生們哄堂大笑,我尷尬無比。之后,學生們則把這突然出現的一幕看成那位同學的笑柄,過后還念念不忘,開了他很多玩笑。
其實,那位學生的提問引發了我的思考:經典散文《背影》中的“我”,當時做得是不是欠妥呢?很多教師都在講這篇課文,很多學生都在聽這篇課文,大家都在努力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可為什么沒有一個人像那位學生一樣看出這其中的問題并大膽地說出來呢?
在西方,父親和兒子就像朋友,彼此平等,兒子對父親可以直呼其名,但父親對兒子并不溺愛,而是讓兒子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人生責任,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對兒子力所能及的事絕不包辦代替。在中國,父親往往是嚴厲的、謹慎的,父子之間溝通不多,貌似隔膜,但是,父親對兒子的愛是含蓄而深沉的。幾乎沒有哪個兒子敢對父親直呼其名,不過,父子之情就在那里,深重之至,只是不善于表達。這種無法言說的愛,有時可能會成為一種溺愛,一如經典散文《背影》中的父親,依然像對待小孩子一般地關愛自己那已長大成人的兒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以校歌形式鼓勵學生:
走自己的路,
出自己的汗。
靠天靠地靠父母,
不算是好漢。
我覺得,這首歌有很強的針對性,似乎在對中國的父母或子女進行婉轉的批評。
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的溺愛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客觀事實。例如,每天早上,我們能看到很多父母送孩子上學,書包都要替孩子背著;每天下午,學校門口肯定聚集著眾多父母,他們來接孩子放學,見到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的書包接過來自己背上。又如,有的家長會代替孩子到學校做大掃除。再如,大學生報到的時候,一個學生報到,八個家人送行。總之,家長代替兒女做了太多本該兒女自己做的事。父母愛孩子,那是肯定,但這樣做,學生是否會因此而變得越來越懶得動手?對此,父母和孩子都應該反思。
當然,也有與上述事例截然相反的事例。一個農村學生,他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學,雖然他從未去過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但在報到之前卻堅定地聲明:一個家長也不許陪同!連報到這點小事我都辦不成,以后還怎么闖天下?這樣的學生真是值得鼓勵和表揚。
總之,站在家長的角度講,應該懂得愛的藝術。愛不僅是一種本能,而且是一種藝術。如何去愛,愛到何種程度,需要仔細研究。歸根結底,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長不必代替,孩子未來的路需要他們自己去走。站在孩子的角度說,樹立自立的意識、享受獨立的快樂和理解家長的苦心則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對經典散文《背影》的解讀應該是雙方面的。一方面是父親對兒子的深情,這顯而易見、自不待言,另一方面則是兒子應該懂得如何去理解、關愛父親。唯有如此,語文教學所承載的育人功能才會得到真正的體現。
(作者單位:河南省林州市教育體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