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康永久,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副院長,教育學原理專業。研究領域:教育基本理論、教育社會學和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專長為新制度教育學。
《中國教師》:在現有政策環境下,不實行異地高考的情況中,隨遷子女的高考以及教育狀況是怎樣的?有哪些問題?
康永久:隨遷子女現在一般是回去考試,在北京,職業技術學校好像是可以考的,因為這些學校在本地都招不到學生,都是到外地去搶學生。隨遷子女的問題就表現出典型的不公平,典型的人的等級制,典型的條款分割,典型的城鄉對立,典型的地方保護,典型的四分五裂,典型的一盤散沙,典型的社會不統一、不團結。這個社會很散,沒有一個公共的空間,沒有一個所有人在里邊都有相同身份的空間,所以,現在的問題肯定很麻煩。隨遷子女作為一個公民,得不到承認。
《中國教師》:隨遷子女與留守兒童哪個群體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隨遷與留守,哪種情況對孩子的成長更好?
康永久:各有各的好。就現在的情況看,能夠隨遷肯定就隨遷了,因為隨遷不了所以才留守。所以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看,但總的來說,小孩子和父母要分開,肯定是不人道的。所以留守兒童是一個家庭的破裂,也是社會事實上的破裂。但隨遷也不是都好,有些人在現實的條件下也隨遷不了,沒人管,沒地方住,也受到歧視。所以有些小孩子在家里還能夠好好讀書,一到城市里估計還不行,所以好與壞不是由我們來判斷的,好與壞是由他們來判斷的。其實這是個人自由的問題,哪種情況好,我覺得社會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不管有多少人留守多少人隨遷,這些人我們都應該公平地對待。
《中國教師》:“異地高考”是否必要?
康永久:“異地高考”是一個破冰的行動,從原來的完全不認可到現在開始認可,這總比沒有要好。
《中國教師》:“異地高考”是否能解決目前隨遷子女高考的問題,會產生什么其他的影響?
康永久:這就涉及條件的問題,看起來這些條件還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而且看起來沒有一個目標說最終要解決這個問題。如果那三個條件是階段性的條件那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規范的、標準的、制度化的,并且今后幾十年就準備這么做的,那是可以的。
“異地高考”的好的影響是,迫使大家思考這樣的問題,你作為這個國家的人,就必須受到同等的對待,而不是區分北京人和外地人,北京的學校也不是屬于北京人的學校,這是公立學校,哪怕是北京市辦的,你也不能說不讓別人來讀書。北京人和其他人之間應該要有靈活的轉換機制。
《中國教師》:您怎么評價目前的“異地高考”政策中城市的條件“這個城市發展需不需要這個行業,需不需要這個群體”?
康永久:有些東西城市是不需要的,比如違法犯罪是不需要的,打砸搶是不需要的,乞討估計也不太需要,但是掃地肯定是需要的,正當的工作都是需要的,你總不能說只有大學教授是需要的。我認為能夠找到工作就是被需要了,這不是由政府來判斷,而是由現實生活情況來判斷的。
《中國教師》:關于家長條件中的連續納稅、固定住房,這些由哪個部門來審核,會不會將來又催生一個辦各種手續的黑色鏈條? 您覺得應該如何防范?
康永久:其實納稅不納稅,我覺得不是一個人讀書的條件,這是他父母的事情,關小孩子什么事?難道我父母不納稅,我連高考也考不了了嗎?那不是跟以前的階級成分差不多嗎?哪怕是北京人也有好多人不納稅還是照樣讀書,而且人總是會納稅的,只要消費了,只要在這個社會上生活就一定會納稅。什么叫“連續”?我今天買了東西,我明天又買了東西是不是連續?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給自己找麻煩的。而且是否是北京人或者上海人也不是以納稅作為條件的,是以你是一個人作為條件的,不管他瘸的、啞的、聾的、聰明的、窮的、家里有住房的還是住在橋洞底下的,都給他同等的對待,那這個社會就融洽了。
我覺得根據高考的人數來浮動地調控比例比較恰當。你人一多,我就多撥點指標過來;人一少,我就少撥點指標給你。這樣還比較好搞一點。至于固定住房,本來現在就要鼓勵大家不要買房,而且我們也鼓勵工作多樣化,不是說都是搞終生制的工作,而是要像螺絲釘一樣哪個地方需要就擰在哪個地方,而不是一直讓他在同一個地方生銹。我覺得他們考慮這些條件主要是怕來的人太多,主要就是高考名額指標分配不合理的問題,可以適當地高一點點。比如北京上海,學生的素質高,那就適當地高一點點,那人家也不會跑到你這個地方來,因為這個地方競爭激烈,他們也未必能夠競爭得過。
所以說這些條件真的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靠這個制度尋租、寄生,可能產生一些黑色的、灰色的行業,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中國教師》:如何看待此次政策“由下而上”的路徑?這是否表示我國教育政策的制定趨于民主化發展?有何意義?
康永久:我覺得這個政策是上下呼應的,跟主流的政策也是合拍的。任何一個國家,輿論都意味著壓力,在輿論壓力下做決策不意味著民主,“異地高考”有可能使教育公平更進一步了,也可能使特權更進一步了。最終還是外來的那些特權家長能夠做這些事情。因為整個制度不是為最下層人設計的,而是為最上層人設計的,所以盡管增加了名額,把口子放得更大一點,使更多人受益,那就是讓更多先富起來的人受益,所以很難說是“民主化”,但是總的來說還是突破了原來的一些限制。
《中國教師》:“異地高考”政策的利益相關方有哪些?政策實行與否,他們相應有何得失?
康永久:我覺得利益相關方有本地人和外地人,政策制定者,學者和國家。受益最大的是國家。心態平和一點來說,其實是所有人都受益。本地人也受益,因為根據這些東西,你慢慢成為一個能夠包容別人,不是跟別人對立,有一顆寬容的心、公共的心的人;對外地人來說,有一個融合、對國家的認同,能夠促進流動。
《中國教師》:山東省現已廢除了高考戶籍限制:即從2014年起,凡在山東省高中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山東戶籍考生均可就地報名參加高考并與山東省考生享受同等錄取政策。您覺得山東省這個成功的案例對于全國其他省份有可借鑒的地方嗎?
康永久:為什么山東要有一個條件,即高中段要有完整學習經歷?還是有點擔心人來得太多。我覺得剛開始有點擔心都沒問題,但我覺得至少要訂個十年規劃,比如說2010—2020年,比如說用十年或者二十年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每年都放開多少,大家都公平對待,這樣大家就可以理解。因為確實一口吃不成胖子,條件各方面也是不成熟的。但是如果用二十年把這個事情解決了,即使現在的政策再丑,別人都能理解。若說二十年也解決不了,五十年也解決不了,一百年也解決不了,那就不能理解。至少訂個時間表,中國動不動就五年規劃十年規劃,每隔一段就有大發展,但是對于“異地高考”這樣的事情就不做規劃。
《中國教師》:“異地高考”政策在哪些省份會更容易實施?為什么?
康永久:總的來說,高考指標緊張的省份,或者讀書的人和錄取的人比例沖突越大的省份就越容易實施。特權的地方,除了北京,還有海南、內蒙古、新疆、西藏、甘肅、寧夏等,好就很好,差就很差的那些地方實施起來都會比較難。少數民族地區和大城市實施起來是最難的。
《中國教師》:上海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透露,上海方案將采用積分制,綜合考慮外來務工者在滬的職業情況與其隨遷子女的就讀年限。您對此的評價是?
康永久:不管采用什么制度,總要有一個階段性的目標和一個長遠的目標,如果有長遠目標的話,今天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我都能夠接受;如果沒有長遠的目標,采用任何一種不是公平對待的制度我都接受不了,因為很有可能變成特權制度。
《中國教師》:怎樣區分異地高考和高考移民?如何才能避免或者防范“高考移民”的發生?
康永久:我覺得是一樣的。異地高考就是把以前的高考移民合法化。高考移民是移民中的一種,沒有原罪,他們就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就好像打工一樣,我在這個地方一個小時掙五塊錢,我在那個地方一個小時掙十塊錢,那我就去那個掙十塊錢的地方。跟我在這個地方考大學是1%的錄取比例,在那個地方考大學是20%的錄取比例,我就到20%的地方去,這是很正常的。這些人你覺得有問題那是因為他們侵犯了你的利益,我們以前的政策都是反對高考移民,所以現在講異地高考的時候又不能跟以前的政策相沖突,或者不想打自己的耳光,就非要說異地高考跟高考移民不一樣,那怎么不一樣?只是把高考移民做得更巧妙些。或者說以前的高考移民老百姓也可以做,現在的高考移民只有有錢的、有能力的或者說有長遠目光的人才能做,只有這些區別,實際上本質沒有什么區別。
這些人本來沒錯。錯是錯在這個制度上,所以你說要怎么防范高考移民,你就應該理解為怎么防范高考移民這種制度。異地高考本身就是防范高考移民這種制度,但是又確實利用了高考移民,利用了這些人,或者尊重了這些人,被貶低的是制度而不是這些人。
《中國教師》:“異地高考”是否必然會成為經濟精英、政治精英攫取優質教育資源的途徑,這種情況應如何避免?
康永久:現在即使沒有異地高考也是經濟精英、政治精英攫取優質教育資源,應當這樣說,異地高考使得外地的經濟精英、政治精英也有可能攫取優質教育資源。如果說原來一個人有肉吃,現在兩到三個人都有肉吃了,那么你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個很難說。原來只有一個人有肉吃,大家都沒肉吃的時候大家心里都很平靜,現在身邊的人一個個地吃上肉了就只有自己沒肉吃,這就會引起社會進一步的要求,所以這個東西也不需要避免。更多精英有肉吃后,老百姓發現,原來跟我們吃糠的那些人也吃肉了,老百姓不干了,所以老百姓會覺醒,我覺得是這樣的。
所以我就說,現在這個制度怎么丑都沒有關系,但是大家要有長遠的觀念,所有的人都是公民,這個公民不是屬于某個地方的,比如北京或者上海,中國國內不要有這樣的分裂,要形成中華民族的觀念。
《中國教師》:現在民間有三種解決方案。一是異地借考,二是通過將“戶籍+學籍”高考報名條件,調整為“居住證+學籍”或者“多年納稅證明+學籍”來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異地高考”問題,三是對高考進行改革,探索建立“統一測試+高校自主招生”的招生體系。您對這三種方案的評價是?
康永久:我覺得現在什么制度無所謂,要有長遠目標,有一個公民的觀念,全國一盤棋,有一個公共空間。現在始生之物丑就丑一點沒有關系,反正最終都能夠長成漂亮的小孩子,這有什么關系呢?
三種方案要結合起來,而且要一步一步走,不能現在就這么做,因為不同意的人太多,這個社會可能會分裂。所以公民意識的建立也要慢慢地一點點地進行,讓大家真正嘗到甜頭,讓大家發現這個東西是對的,所以摸著石頭過河是可以的,但是最長遠的應該是第三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