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晉軍,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政治社會學和社會運動、轉型社會學和環境社會學。
《中國教師》:目前隨遷子女的高考以及教育狀況是怎樣的?有哪些問題?
晉軍:各地高考報名,一般都要求學籍和戶籍的一致。目前在北京的隨遷子女,就出現了戶籍和學籍的不一致,導致既無法在北京報名,也無法在戶籍所在地報名的情況。除了報名外,部分在京隨遷子女長期在北京生活,但高考要返回原籍,于是語言不通、生活不習慣,甚至教材都不一樣,導致成績急劇下降,甚至出現悲觀厭世。相關的媒體報道較多。
《中國教師》:隨遷子女與留守兒童哪個群體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隨遷與留守,哪種情況對孩子的成長更好?
晉軍:這需要專門的研究,才可做出準確判斷。隨遷和留守,都要面臨不同的問題。而且,隨遷和留守的利弊,不僅是戶籍和流動的問題,也是階層的問題。對于白領和建筑工的子女,隨遷和留守的意義相當不同。
《中國教師》:如何評價“異地高考”政策?
晉軍:“異地高考”應該是實現高等教育公平的一個關鍵步驟。四部委的努力,值得肯定。
《中國教師》:“異地高考”是否能解決目前隨遷子女高考的問題?
晉軍:對于很多高三隨遷子女來說,他們關心的是2013年在哪里高考。各地高考報名通常在11月,如果“異地高考”方案不能在此之前出臺,這就意味著現在上高三的隨遷子女明年只能返回原籍高考。
《中國教師》:目前的“異地高考”政策是否合理,如果需要設置限制條件,目前的條件是否合適,怎樣的條件合適?譬如家長的工作,哪些工作符合條件,哪些不符合,這其中涉及怎樣的價值判斷,這樣的價值判斷又有怎樣的社會影響?
晉軍:這也是家長、學者和媒體最關注的問題。四部委《意見》,也許可以形容為“用分層的方式來緩解戶籍的問題”。對于各地教育部門,出臺具有操作性的異地高考方案,關鍵在于如何選擇資格標準,也許會出現“以(將會增加考生的)人數定(異地高考準入的)條件”的情況,如“連續就學”和“穩定就業”條件中的幾年,就可能根據將增加的考生數量來確定。從根本上說,這還是一種計劃經濟的思路。當然,這并不能否定《意見》的積極意義。進步總是一點一滴匯集而成的。
《中國教師》:如何看待此次政策“由下而上”的路徑?這是否表示我國教育政策的制定趨于民主化發展?有何意義?
晉軍:媒體并沒有四部委《意見》出臺過程的報道,所以我們無法判斷,來自家長、媒體和學者的聲音,究竟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但我個人認為,無論民間的聲音這次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它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民間的聲音不僅僅在推動教育公平,而且還在更大的層面上推動著整個社會的進步。
《中國教師》:“異地高考”政策在哪些省份會更容易實施?為什么?
晉軍:高考競爭越激烈的省份,政策出臺也就越容易。山東就是一個例證。
《中國教師》:山東省現已廢除了高考戶籍限制:即從2014年起,凡在山東省高中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山東戶籍考生均可就地報名參加高考并與山東省考生享受同等錄取政策。您覺得山東省這個成功的案例對于全國其他省份有可借鑒的地方嗎?
晉軍:對河南也許有,但對北京、上海就不一定。
《中國教師》:上海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透露,上海方案將采用積分制,綜合考慮外來務工者在滬的職業情況與其隨遷子女的就讀年限。您對此的評價是?
晉軍:符合《意見》精神,關鍵是積分制的具體計算方式。
《中國教師》:由于廣東高校資源少,因此“異地高考”的阻力頗大,您覺得是否可以通過扶持民辦教育或者取消重點大學等方式進行改革?
晉軍:這需要專門研究高等教育的學者來回答。關鍵不是要不要發展民辦高等教育,而是如何才能積極穩妥地發展。
《中國教師》:怎樣區分異地高考和高考移民?
晉軍:有研究憲法的學者提出,如果隨遷子女的父母是“真誠地在流入地定居”,就不能算作高考移民。高考移民的存在,是因為省際之間存在的中學教育資源和高考錄取機會的巨大差距。有針對較低教育資源的逆向高考移民,也有瞄準較高錄取機會的正向高考移民。如果能緩解和消除這些差距,兩類高考移民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中國教師》:“異地高考”是否必然會成為經濟精英、政治精英攫取優質教育資源的途徑,這種情況應如何避免?
晉軍:現實來看,異地高考的方案必然是分層的。任何一個現代社會,都是一個分層的社會,資源在各階層之間的分布必然是不均勻的。不過,一個較好的社會,是一個機會在各階層之間較為均勻分布的一個社會。而一個較不好的社會,是一個資源和機會的分布都是不均勻的社會。所以,分層的方案,也有較好的和較不好的區分。較好的分層方案中,機會的分布對不同的社會階層的包容度較高,而較不好的分層方案中,機會的分布對不同的社會階層的包容度較低。
《中國教師》:現在民間有三種解決方案。一是異地借考,二是通過將“戶籍+學籍”高考報名條件,調整為“居住證+學籍”或者“多年納稅證明+學籍”來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異地高考”問題,三是對高考進行改革,探索建立“統一測試+高校自主招生”的招生體系。您對這三種方案的評價是?
晉軍:我不清楚“異地借考”方案的具體內容。如果只是在流入地參加高考,但在原籍參加招生,我覺得意義不大。第二種方案,應該同《意見》的精神一致,關鍵是條件如何確定。《意見》中提到的條件包括父母的“合法穩定職業”“合法穩定住所”“參加社保年限”和學生的“連續就學年限”。值得注意的是,“連續就學年限”也許并不等同于“正式學籍”,存在著“沒有正式學籍的借讀生,只要符合連續就學年限的要求,也可以在流入地參加高考”的可能解讀。關于第三種方案,涉及問題太多,需要專門研究高等教育的學者來回答。
(責任編輯:林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