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農村青少年 扎根基層終不悔
編者按: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編辦聯合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由中央財政支持,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農村學校任教。六年來,23.5萬名特崗教師滿懷崇高的理想和青春的豪情,奔赴中西部22個省、自治區(1 023個縣)的2.8萬所農村學校執教,用心血和汗水贏得了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為了讓大家深入了解這些特崗教師在平凡崗位上不平凡的工作和生活,教育部等四部委于2012年2月—7月上旬開展了“我的特崗故事”征文比賽。征文比賽現已收到來自全國22個省、自治區的共21 304篇文章,我刊將從本期開始選擇其中部分優秀文章給予刊發。
轉眼間,我從事鄉村小學教師工作已進入第6個年頭了。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像我這個當初還沒進教師隊伍就想調頭開溜的人,一路走下來,居然還能交出一份聊以自慰的答卷——在過去的5年中,我所教的5個班級年末縣統考均取得全鄉第一的好成績,同時還為學生募捐到十臺配置先進的品牌電腦和449套校服,《紅河日報》《云南日報》先后對我的事跡進行過宣傳報道。
是什么力量讓我這個一直未曾想過從事教師職業的女孩子,在過去幾年的鄉村小學教師工作中做出點小成績呢?我想是3年艱苦卻豐富多彩的“特崗教師”經歷,讓我找到了人生價值,確立了一生為黨的農村教育事業貢獻力量的人生目標!
湊熱鬧:無心插柳考上“特崗教師”
我出生在山區農村,從小學到初中上的都是山區學校,深知農村教師工作的辛苦,因此,我想都沒想過當老師,更不用說還要去當農村小學教師了。我的夢想一直是在城里當一名讓人羨慕的英語翻譯。
然而,2006年秋天,當我從紅河學院外語系畢業,等待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相關崗位招考的時候,國家啟動實施了“特崗計劃”,在公務員、事業單位開考之前,先進行了“特崗教師”的招聘考試。為了獲取應考的實戰經驗,我連招聘簡章都沒細看,就懷著湊熱鬧的心思,報名參加了招聘考試,并出乎意料的被紅河縣錄取了。我沒去過紅河縣,于是想趁機去旅游一趟。
想逃跑:交通太不方便了!
2006年9月16日這天,我永遠不會忘記!早上8點40分,我坐上開往紅河縣城的破舊班車。班車開出蒙自后,就一直在高山、急彎、險坡中盤行,140公里的路程,卻足足用了5個多小時,車上30名乘客大部分都在班車的顛簸搖擺中暈車嘔吐了。
下車一看表,距離報到還有段時間,于是就順著盤山街道游覽古城風光。閑逛的路上,映入眼簾最多的是所有機動車都在踩足了油門往上爬……更讓人震驚的是,全城居然找不出一輛自行車!我開始后悔無心插柳的冒失,決定馬上調頭開溜!不巧的是,到了車站,已無車返回蒙自了,我決定索性到報到現場再湊個熱鬧……
留下來:紅河人的真誠留住我的心
當天的報到歡迎會很有意思:臺上,縣領導們在激情昂揚地講紅河縣的大好形勢和對“特崗教師”的歡迎詞;臺下,我們竊竊私語,交流著對紅河的第一印象。當臺上講到“紅河縣交通發達,鄉鄉都通彈石路”時,臺下的我們,竟不約而同地發出了一片嘲笑聲,弄得臺上講話的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冒出句“謝謝,我的話講完了”,草草收尾。
晚宴算不上豐盛,但人情味十足。縣領導們唱著哈尼族、彝族韻味十足的祝酒歌,輪番向我們敬酒。酒過三巡,縣領導們開始問我們在歡迎會上笑什么。起初,大家還硬頂著,后來實在頂不住了,才說出心里話:我們心中的“交通發達”,至少也應該是柏油路、水泥路以上的交通網,修點彈石路,哪能叫交通發達!沒想到縣領導們聽后,沒有一點責怪的意思,而是滿懷信心地說:“會有的,會有的!”紅河人民的真情和自信,動搖了我調頭開溜的心!
爭第一:勤奮努力創佳績
第二天一早,跟著中心校來接我們的領導,下去報到。我去的石頭寨鄉中心小學就坐落在縣城南對面的山頭上。眼看是下一個坡,上一個坡就到,可就是這一上一下,卻足足坐了3個小時的汽車才到。后來得知,這一上一下的40公里山路,僅僅急彎就123個。石頭寨平時下午三點半后,就沒有車輛進出,到了雨季,十天半月不通車,更是平常事了。
石頭寨中心小學除自然環境差、停電斷水是常事外,教師宿舍更是少得可憐。我學的是英語,報考的也是英語教師崗位。可到了石頭寨中心校后,因老師少,我除了教三年級、四年級和五年級的英語外,還要上一個班的數學和語文課,可想石頭寨中心校老師的工作量有多大了。
但學校多年來留下了一個好傳統,就是不論客觀環境多么艱苦,大家都是工作上相互交流,生活上互相關心,教學中你追我趕,不甘落后。因此,學校的教育質量已連續12年在全縣13個鄉鎮中心校中排名第一。而且,因為有和諧的工作環境,有關心下屬的領導,還有親如兄弟姐妹的同事,所以這是一個很能留住人心的地方。在這樣充滿生機活力的環境氣氛熏陶下,我自然要努力工作。就這樣,我在石頭寨中心校工作的4年里,交出了一份還算可以聊以自慰的答卷。
為學生:四處求援不怕羞
在日常的教書育人工作中,我意識到,只完成好課本上的教學任務是遠遠不夠的。首先,我發現:在石頭寨,孩子們就是到了小學畢業,也沒有幾人見過電腦!我心急如焚——這樣下去,山里的孩子什么時候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我絞盡腦汁,想為孩子們創建一個學習應用電腦的平臺,但我能省下來的那點工資只是杯水車薪。我很著急,甚至發展到一同男朋友通電話,就嚷著叫他想辦法幫著尋找個慈善家,募捐幾臺電腦給我們學校!
工作兩個多月后的一個周末,我回了趟蒙自,經男朋友牽線搭橋,我拜訪了蒙自永建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長石精漢。閑聊之中,我的一句“我教書的學校也姓‘石’,歡迎石董事長來走親戚”,讓石董事長來了興趣,他當即決定盡快到學校看看。正是這趟走親戚,讓石董事長感到了震驚,他返回蒙自的第一件事,就是采購了10臺全新的電腦贈給我們學校。從此,師生們不僅有了學電腦、用電腦的操作平臺,同時還架起了學校與外界信息快速溝通交流的橋梁。看到石頭寨的孩子們也能通過電腦與外界交流,我很高興!
隨鄉俗:穿民族服,學民族話,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我穿上當地的民族服裝,學講民族話,想方設法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隨著同學生接觸、交流、溝通的增多,慢慢地我在學生的心目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成了他們的好朋友。他們經常將自己的心里話告訴我,比如:“我”喜歡畫畫,“我”愛好寫作,跑步是“我”的強項等等。正是由于平時的了解,在學校舉行的冬運會上,我才能較好地指導學生,填報他們自己擅長的項目,斬獲一個又一個的獎項。
頒獎會上,我們班搬回了三個團體第一名的獎品——75本作業本,同學們好不得意。可怎么分發獎品,我犯愁了,75本作業本,45名學生,一人一本,發不完,一人兩本則不夠。班會上,沒參賽的說:“一人一本,剩下的給參加了比賽的同學,那是他們拼來的”;參賽的說:“給拉拉隊的同學,沒有他們的吶喊助威,我們哪行?”還有不少學生堅持說:“給老師,是老師整得好!”爭來爭去,最后決定,大家湊錢去買15本,由我在這15本作業本上簽名,證明是獎品。事實上,這些作業本除了上面蓋著個學校的公章外,同小賣部里買來的沒有任何區別,可因為它是同學們在冬運會贏得的戰利品,學生們把它看得很重,很重。看到學生們對待榮譽如此慎重和珍惜,我高興萬分!
2009年“六一”兒童節前夕,在我向石董事長匯報學生們學電腦、用電腦的成果時,講起在校的幾百名學生中,絕大部分沒有像樣的衣服,石董事長聽后,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在“六一”兒童節那天,為我校的449名孩子每人捐贈了一套新校服。看著孩子們終于能在自己的節日里,像城里的孩子一樣,穿著整齊的節日盛裝,唱著自己拿手的歌謠,跳著最美的舞步,我比學生還開心!
苦中樂:三年特崗練就一生支教心
轉眼間,我們首批特崗教師三年的合同期即將結束。看著當年的同學大多已考上了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日子比我們特崗教師過得滋潤,我也報名參加了內地市縣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招聘的考試,遺憾的是兩次與成功擦肩而過。不少同學為我惋惜,勸我合同期滿后,打道回州府蒙自,邊打工、邊復習,來年再參加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招考。我想也是的,所以,暗自已做好回蒙自的準備。
誰知就在我合同期將滿的前幾天,中心校校長李永山拿著表格找我填,說我教書不錯,學校希望我留下來,縣上也已同意讓我轉正。見我不太愿意的樣子,他真誠地說:“你放心吧,你先干著,以后你有好的去處,我保證不攔你就是了。”想起三年來朝夕相處的同事和學生,我收下校長送來的轉正表。誰知校長趁機壓擔子,將六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任務壓給我。為了不辜負領導的期望,我虛心向老教師請教,并到蒙自的書店里自費買回大量的教學參考資料,刻苦學習,加速提升自已。一年后,我帶的班級再次取得年末統考名列全鄉第一的好成績。我苦中得樂,無比開心。
2009年6月13日,是我有生以來最幸福的日子。那天,黨組織吸收我為預備黨員,而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人生的一大追求。
三年“特崗教師”艱苦并豐富多彩的經歷,讓我感受到了山村小學教師工作苦中帶來的歡樂,并在山村教師苦中得樂的歲月中,確立了一生為黨的農村教育事業貢獻力量的人生目標!
山里娃:渴望有更多的“特崗教師”進山來
2010年8月下旬,我接到了調往蒙自市期路白苗族鄉莫別村小學的調令,我一直沒敢告訴學生。離校那天,我像逃兵似的,學校的歡送飯,我也堅持到偏僻的小飯館吃,直到天黑下來,才悄悄地坐上來幫我拉行李的汽車。不想,車到村口,就被十多名男女學生攔住了,我問他們為什么不去上晚自習,學生們一句話不說,只是一個接一個地將手中染紅的雞蛋和山上采來的野菜往我懷里塞,然后轉身面對大山,一個比一個哭得讓我心疼。要不是事先知道新學校的孩子等著我去上課,我真舍不得離開這些朝夕相處的、純真可愛的孩子!
看著懷里的紅雞蛋、山野萊,我深知孩子們表達的不僅僅是對我們這些特崗教師辛勤工作的肯定,而且是渴望國家招募更多的“特崗教師”進山來!
進苗村:努力適應新環境
莫別村小學是一所山區寄宿制小學,雖然距蒙自城僅有46公里,但條件比石頭寨中心校還差:200多名學生,大多數是苗族孩子,全靠國家每人每月75元的資助上學;大多數孩子是兩人睡一床,最多的達到4人擠一床;每天兩頓飯,吃的都是一菜一飯,十天半月吃上個葷菜,是孩子們最開心的事。“六一”兒童節,是孩子們一年中最向往的節日,可學校也只能給載歌載舞歡度節日的孩子們每人發幾顆3角錢的低檔水果糖。
在莫別村小學,學校除安排我上六年級的語文、三年級的英語和五年級的科學課外,還安排我兼任校少先隊輔導員,同時負責學校紅領巾廣播站的工作。面對比石頭寨中心校更加艱苦的自然環境和繁忙的工作,我繼續發揚三年特崗教師經歷中練就出來的不畏堅難險阻的工作作風,努力把工作做好。
小廣播:凝聚師生團結奮進心
在城里,廣播早已被電視取代,可在莫別村小學,廣播卻是師生們了解外界、娛樂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平臺。為了把廣播辦好,我利用雙休日進城拜訪請教蒙自電臺的優秀主持人晨夕,并從她那里拷回廣播節目制作電腦軟件,還把男朋友的電腦搬到學校,同學生們一起制作出新穎的廣播節目。我指導紅領巾廣播站的小記者們,把身邊無私奉獻的老師和勤學奮進的同學們的感人事跡編成小故事,分期在紅領巾廣播站廣播。此外每期還開有《校園新聞》《校園七彩樹》《生活小常識》《童話面包屋》等欄目,深受師生歡迎。辛勤的汗水換來甜美的果實。一年下來,我所教班級的語文成績從接班時的全鄉倒數第二躍居蒙自市7個山區鄉鎮第一。沒想到,工作中的一點小成績,《云南日報》居然進行了宣傳報道,我深受鼓舞。
出苗村:又進多民族、農民工子女眾多的小學
2011年9月,蒙自市教育局的一紙調令,又把我調到有11個民族且農民工子女眾多的草壩鎮中心小學。這里交通方便,經濟發達,先富裕起來和有門路的當地人,大多都已將孩子送去城里的學校培養,草壩鎮中心小學成了眾多外地來草壩務農打工者的子弟小學,生源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工作壓力很大。
學校安排我上五(3)班的數學、科學、英語、音樂、計算機等課程。讓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的數學基礎竟然比我從前所在的兩所山區小學同年級的學生還差,有一半以上的人居然連乘法口訣都背不通。我沒有退縮,而是從團結互學入手,把48名學生編成10個學習競賽小組,選出大組長、中組長、小組長。并將各組同學的照片統一編排到一張精心設計的精美勵志圖畫上,自己拿出260元錢把畫頁印好,發給每個學生,帶回家貼在顯眼的位置,以此來增強全班的集體榮譽感。
有付出就有收獲。去年12月初,楊雪銳把左手摔骨折了,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可他哭鬧著不肯,擔心成績落下了會拖全班的后腿。班上的同學知道后,提議捐點錢,買點禮物去醫院慰問他。我告訴他們,給父母要錢來獻愛心,表達不出同學們心中的深情厚意。最后同學們自已動手,折紙花、畫圖畫,寫祝福語,交由老師代表全班同學去市醫院看望楊雪銳同學。這件事,新廣網(紅河州影響力最大的門戶網站)用“楊雪銳收到四十七名同學的珍貴禮物”為題進行了宣傳報道。同學看到后倍感自豪。
5(3)班的集體榮譽感是增強了,但由于數學基礎差,加上我又是第一次教數學,經驗少,導致期末鎮統考的數學成績依舊不盡如人意。我急,同學們更急。
建Q群:創新教育方法提高學生成績
怎樣改變5(3)班數學成績在全鎮靠后的狀況呢?通過與同學交流、家訪、開家長會,我發現5(3)班里有10多個同學家里的電腦可以上網。我決定抓住這一優勢,變現代技術為教育手段。可不少學生家長憂心忡忡,怕孩子缺乏自制力,不學好。我大膽創新,因勢利導,和同學們一起創建了五(3)班QQ群,有意識地在QQ群里推薦一些與課本內容有關的游戲。對玩輸老嘆氣的同學,我就因勢利導:看吧,書沒有讀好,怎能玩得贏讀書好的同學呢。要想玩贏游戲,先得把書本上的知識學好才行。此外,在五(3)班QQ群里,我總是不厭其煩、換著法子地鼓動同學們在QQ群里相互展示自己學習進步的方法,以此達到全班健康上網的目的。我還要求他們不得超時上網,否則,將被清出班級的QQ群。這個大膽的創新很快就見到了效果。例如,孫普晶同學的媽媽告訴我說,他們家孩子變得不愛在電腦上完那些打打殺殺的游戲了,她問孩子為什么,孩子居然一本正經地說,一天玩那些低素質的游戲,同學會笑話的。此外同學們會經常發帖子找我要練習題…… 時隔不久,在鎮統考中,我們班90分以上的同學,居然一下子冒出了10多人,平均分也一下躍居第一名。
勤動筆:為鄉村小學的發展鼓與呼
幾年的鄉村教師實踐,使我越來越認識到,鄉村教育的提速發展,僅靠鄉村教師默默無聞的忘我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得有外界各方的關心和支持。因此,我常常利用外出參觀學習的機會,采訪撰寫鄉村學校里新人新事的文章,目前,已有《情灑苗鄉譜新歌》《苗嶺園丁楊永俊》《營養餐喜降草壩鎮,2 812名農村學生笑開顏》等20多篇稿子,在各級報刊、網絡等媒體上發表。同時,我還積極參加每年縣鄉組織的“愛崗敬業”“創先爭優”等演講比賽,用激情傳揚鄉村教師的感人事跡,來盡力爭取社會各界人士對鄉村教育事業的關注和支持。
心里話:大學生當農村教師是大有作為的
一口氣毫無顧忌地講了一個又一個我工作中的小故事,是因為我深深地感悟到:“特崗計劃”是一個非常好的政策,一方面讓不少窮鄉僻壤的農村學校有了知識豐富、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大學畢業生教師,促進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一方面為一批批有志青年提供了磨煉意志,找到自已人生的價值和追求目標的舞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大學畢業生下去當一名農村教師是大有作為的!
(作者單位:云南省蒙自市草壩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孫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