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聽了一節“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課,課堂中教師逐層展開教學,在最后練習環節出示了這樣一道題,“食堂運來280千克大米,吃掉一些后,還剩32千克。問:吃掉了多少大米?”在要求學生認真審題后,教師詢問學生是否還有問題。只見一個學生舉手問道:“這道題教師要用方程做嗎?”教師說:“當然。”學生們露出無奈的表情……
學生的反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觸動了我的思考:方程是中小學數學知識銜接較為緊密的重要內容之一,那么在小學階段教師如何教會學生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呢?以下談談我的一些初步思考。
一、教師要善于多方位觀察,捕捉學生的學習情緒
小學階段的方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認識方程的含義、了解等式的性質、獲得解方程的基本技巧,并能夠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實際應用。各版本的教材均將方程的教學安排在小學五年級,此時學生已完成整數、小數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系的知識,學會用字母表示數。實際上學生在學習方程前,已經初步形成逆向思維,學會運用算術法解決實際問題。這時,學生需要以一種新的思路審視問題,以選擇解決問題的更佳路徑。通過細致觀察,我們不難發掘造成學生“無奈”的原因:(1)受定勢思維的影響,學生習慣于算術解法。學生在學習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前,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像路程、速度、時間這樣的基本的數量變量及其關系,運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得心應手。(2)問題凸顯不出方程解決問題的優勢。對于練習題中的問題,學生完全可以用算術法一步解決。人為增加學生思考的難度,反而強化了學生對算術法的“懷念”。(3)繁雜的格式要求,也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學生會想這么簡單的問題,還要寫解、設,計算起來沒有以前那么省事。
二、教師要善于多管齊下,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 調整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方程的魅力
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方程的價值呢?我們不妨調整教學內容,在學生基本掌握了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后,進行一個小競賽。如出示一組對比題目:(1)小紅有36本圖書,小紅的圖書比小華的2倍少4本。小華有多少本圖書?(2)小紅有36本圖書,小華的圖書比小紅的2倍少4本。小華有多少本圖書?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班上分享了解題過程,嘗試分析解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之后教師和學生比較幾種解題方法,學生發現方程可以將原本需要逆向思考的問題轉化為順向思考,從而降低思考的難度——這是方程解法最重要的優勢之一。教師在選擇例題與練習素材的時候,需要凸顯這一優勢,如將原本學生經常出現錯誤的“比什么多(少)多少”、“是什么的幾倍”之類問題,作為學生學習方程的范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方程的魅力。
2. 利用多種途徑,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
比如在黑板上的“學習園地”、“你敢挑戰嗎”等小板塊,嘗試加入一些趣味性強又有挑戰性的問題,開展學習討論。
我時常利用班級粘板這一展示平臺,發動學生和自己一同搜集許多有趣的題目。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童謠、詩歌形式的數學題,像《老頭買梨》:一群老頭去趕集,半路買了一堆梨;一人一個多一個,一人兩個少兩梨。請問諸君知道否,幾個老頭幾個梨?這些題目生動、活潑,大多可以用方程來解決。趣味性、故事性強的語言不僅令人耳目一新,還讓孩子們感受到中國傳統數學文化的深厚底蘊。學生們興趣上來了,積極鉆研,紛紛將自己的答案卡片貼到粘板上,互相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思想的碰撞也成為一種情感的交流。
3. 鼓勵學生使用多種數學方法,多角度思考
教師引導學生先后運用畫圖法、列表法、假設法、列方程等方法分析解決問題。如雞兔同籠問題的數量關系非常明確,學生很快便理解了列方程的過程,還能夠根據不同的數量關系,進行不同的解設,使列方程這一方法本身也多樣化。
總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選擇范例,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自己提問題,促進學生逐步完成定勢—求異—創新,問題—探索—再創造,質疑—完善—超越的轉變。教師應鼓勵算法多樣化,學生應根據問題合理應用算術法和方程。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分析數量關系,嘗試列出不同的方程,靈活解答應用題。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同安路小學)
(責任編輯:萬馳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