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贈予其老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一篇文章,文中宋濂以自述的口吻講述了其少時的讀書之苦,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對官學中諸生讀書不用意的批評。文章一方面褒獎馬生雖處太學但學習精神尚佳,另一方面也勉勵馬生繼續勤奮苦學。
初讀此文時,尚在初中階段,只領悟到了古人求學之苦這一層意思;而今隨著閱歷之深和對教育問題的更多思考,再讀此文,我更關注宋濂對官學中讀書人學習精神之憂慮。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宋濂將自己學習的境遇與官學中讀書人的條件進行了比較,認為官學中的讀書人有讀不盡的詩書,有博學之師的陪伴,有“大廈”這樣的學習空間,有“廩稍之供”,有“裘葛之遺”,而無“凍餒之患”,然而卻讓人有“業有不精,德有不成”之慮。“宋濂之慮”,引發了我的思考。“宋濂之慮”似乎證明了這樣一現象:一般而言,學習條件越好,教育的制度化程度越高,學習者求學上進的精神將越消退,自學能力也愈下降。這是不是一條教育規律呢?如果是,在當今學校教育制度下,我們又應當如何學習呢?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古代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學校教育制度不健全,銜接度低,無書、無師,甚至連一般的學習條件都達不到,這樣才成就了宋濂借書苦學、楊時程門立雪、匡衡鑿壁借光、車胤囊螢夜讀的美談。隨著我國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健全,上學讀書已不是什么奢望。當前,我國已建立了免費的義務教育制度,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施“兩免一補”,高等教育也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但是學校中學生的學習情況是怎樣的?學習的精神面貌如何?我們僅從大學教育中依然存在的最典型的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常被稱作“陶行知的世紀之嘆”)來看即可得出答案。
陶行知先生在1914年曾發表《嗚呼某校》的文章,對大學里“畫重點”之風進行了批判,指出“一學期而讀十八面書,已屆不成事體。考時復取其半,以為范圍;范圍之外,復有指點;指點不足,繼以夾帶;夾帶不足,繼以槍替、剽竊。學生以此欺教員,教員亦以此誤學生,成何教員?成何學生?更成何學校?然就吾之目光所觀察,正不止某校已也。嗚呼,民國教育之前途!”陶行知的嘆息已過去近一個世紀,然而現在大學里學生的學習情況如何呢?據一些學者的調查表明,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現狀依然令人擔憂!
相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學習方式單一,還有相當多的高校學生持‘記憶知識’的學習觀,使用很表層的學習方式,從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質量。例如,所調查的211院校的學生中,對題目‘我平時會堅持學習,并不是考前再突擊’,有45.4%表示‘基本不同意’‘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表明近一半的學生都是等到考前再突擊學習。對題目‘我上課經常沒有認真聽講’,40.5%表示‘基本同意’‘同意’或‘完全同意’。對題目‘我至今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35.7%表示‘基本同意’‘同意’或‘完全同意’。”[1]周炎根和桑青松的調查也表明,“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普遍不高。大學生在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分量表上得分顯著低于常模。”[2]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學校學籍管理制度、課程設置和教師素質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長期的制度化教育使得學生喪失了自學的能力,形成了過度依賴學校教育、過度依賴教師的狀況,大學新生在學習上的種種不適應就是很好例證。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和對教師的“等、要、靠”,使得大學新生在面對突然很自由的學習氛圍時顯得無所適從。又由于對學校的依賴,對教師的依賴,學生陷入了“考試畫重點,考什么就背什么”的怪圈,大學里的應試教育較中小學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學校教育制度的本質及其改革的走向。制度從本質而言是使生活更順暢的一些規則,它是服務于生活的。學校教育制度也不例外,它是為了使我們的學習生活更順暢,是服務于學習者的學習的。但是,隨著學校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備,卻使我們的學習發生了“異化”,這就是“非學校化社會”的倡導者伊萬?伊里奇(Ivan Illich)所提出的“價值制度化”的后果:人創造了制度,賦予制度以價值,結果制度成了價值的化身,卻喪失了原本的價值。譬如,人創造了醫院,醫院具有了保障健康的價值,結果人們卻越來越趨向于將自己的健康交給了醫院,而不再相信自己的保健能力。同樣,人創造了學校,把自己的學習托付給了學校,結果學校逐漸具有了與教育直接同一的價值,我們越來越趨向于依賴學校教育,依賴教師,逐漸忘卻并喪失了自學的能力。
這并不是在否定學校教育的價值。簡單地否定學校教育制度或者極度夸大自學的作用都是不理性的。例如,我國“文革”中盛行“要自學,靠自己學”(毛澤東語),最終使得學校教育制度瀕臨消亡,給我國教育事業和社會發展帶來嚴重的危害。因此,學習者在享受學校教育制度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一定不要過度地依賴學校教育制度,因為制度畢竟是制度,它代替不了自身的努力,代替不了自己的創造性學習。青少年學生要更好地利用學校教育制度來為我們的學習服務,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能動性和創造力,而不是將我們的學習交給學校,認為只要進了名校,有了名師就萬事大吉了。
與此同時,學校也應不斷改革,銳意進取,改變包辦一切的觀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將自主權還給學生,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當前,在新課改“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倡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而且已經涌現出幾種令人頗具啟迪性的課堂教學模式,如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東廬中學的講學稿、杜郎口中學的“10+35”模式,這些模式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倡導“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其本來的面目。
宋濂對官學生學習狀態的顧慮是一個需要我們不斷深思的問題。在學校教育制度長期存在的大背景下,我們該如何不斷改革學校教育制度,通過制度創新使制度異化的影響降到最低,又將如何使個人的自學精神與學校教育制度融洽地結合起來,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做出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史秋衡,郭建鵬.我國大學生學情狀態與影響機制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究,2012(2).
[2]周炎根,桑青松.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吳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