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來說,教師是一個快樂并且頗有回報的職業。我在教師生涯中有很多暖人心房的經歷,這些經歷是從其他職業中無法獲得的。從教六年來,我漸漸認識到教師最深遠的影響是在與學生建立起良好關系的同時,向學生表達關愛從而對學生的精神面貌產生積極的影響。
過去,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常常采取課堂說教的方式。這種課堂說教,很難使教師成為學生心中的“貼心人物”。有學生多次對我說,他們最討厭老師在教室里一本正經、滔滔不絕地講道理。如果老師對他們的說教意圖太明顯,學生總覺得老師是在開批斗會,所以早就打好了“預防針”,任你老師怎么說,他就是麻木不仁。因此有些時候單純機械地進行課堂說教,效果并不是太好。而課外情境化的教育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才最有可能對學生的精神面貌產生積極的影響,對課堂教學也會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我在這里說的“情境化的教育”是指在課間或課后對學生進行的非正式的、個別的教育。這種情境化的教育可以在校園的走廊上,也可以在學生放學回家的路上;可以在課間十分鐘,也可以在課后半小時。無論時間長短,這種情境化的教育會更好地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如在參加班會的路上遇到一兩個學生,就是和學生建立感情的好機會;放學后意外地遇到一個喪失信心的學生也是向他表達關愛、給予鼓勵的好時機;即使星期天在超市或其他公眾場合遇到學生也可以和他們進行交流,并借機肯定他們的優點,不斷鼓勵他們,使得他們對自己更加充滿自信,對自己的人生更加充滿希望。
其實,每個學生的心靈都是一扇窗,打開這扇窗,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風景。但是許多時候,學生的心靈之窗對老師是設防的或是關閉的。如果教師能有足夠的耐心、理解、尊重,多一些教學智慧,用情境化的教育方式來和學生進行面對面、心與心平等的交流,效果就會好得多。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休叫心靈空蕩蕩》中寫道:“如果一個少年感覺到您談話的用意,知道您專門找他談話是為了教育他,他的心靈,形象地說,就會扣上全部紐扣。而您的話語,他聽起來就會起疑心,就會有戒備。”由此,我想我不能太明顯地表現出我要改造孩子們心靈的意圖,而是要在不知不覺中潤澤他們的靈魂,滋潤他們的心靈。我想,只有“潤物細無聲”地把“愛和寬容”的種子播撒到孩子們的心靈深處,頑石才會有開花的可能吧。
我任教的初一(三)班有一個學生叫范琳啟,他的家境很貧窮,有一個姐姐也在上學。他的父母都是農民,靠種點莊稼地來維持生活。范琳啟很厭學,也很調皮,上課的時候總是屁股坐不住,總想著弄出點動靜來引起同學們和老師對他的注意。因此,他的學習成績很不好。他也直接對我說,他不愛學習,也不想學了。每學期要訂書的時候,我總是得去做他的工作。他的父母也很不情愿給他訂書,因為每次訂的書他連看都不看一眼,就更不用說去學點什么東西了。為此他的父母也很傷心、很無奈。了解到這一點后,我就在想:“怎樣才能讓他愛學習呢?怎樣才能說服他的家長把書給他訂上,讓他好好學點東西呢?”于是,我計劃找范琳啟談話,開展情境化的教育。
終于,機會來了。一天下午,天下起了大雨,家長們有的給孩子送雨傘,有的用車把孩子接回去。只有范琳啟背著書包,眼睜睜地看著大雨嘩嘩地下,盼望著家長來送雨具。我想這正是一個和他交流的好機會。于是我打著雨傘送他回家,雨天把路面沖得很濕很滑,我不斷地提醒他小心腳下。我拽著他的衣角唯恐他滑倒,當時我真的是把他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可能是我的真誠打動了他的心,在路上我們聊了好多。后來,我們開始了敞開心扉的溝通與交流。我問他,家里父母都干什么,他們每天辛苦嗎?他說,家里主要是種地,還養了幾頭豬,靠這些供他和姐姐上學。我說,父母都很不容易啊,為了你和姐姐不惜付出一切。你覺得呢?范琳啟點頭說,嗯,爸媽都很累,有的時候半夜起來喂豬,天氣不好也要在地里干活,有的時候收成不好,爸媽都吃不進去飯。我馬上借機鼓勵他說,是啊,我真的覺得你父母很了不起,你和你的姐姐應該更加努力學習才能對得起他們啊。他說,嗯。不知不覺我們到了他的家里。一看家里沒人,范琳啟說,我爸媽肯定還在田地里呢,下這么大的雨,他們可別讓雨淋感冒了。聽得出范琳啟很有孝心,也很惦記自己的父母。他請我進屋里坐會兒。看著越來越大的雨,我同意了。于是我走進了他的家,只見屋子收拾得干凈有序,東西擺放得整整齊齊。我又開始鼓勵他要好好學習,就沖著家里爸爸媽媽的不容易,也得對得起他們的辛苦付出。他不住地點頭說,嗯,老師,我知道了,我會好好表現的。我知道您是為我好,可有時候我就是管不住自己。老師您別生氣啊,也別告訴我父母。否則他們會生氣的,一生氣他們就吃不進飯,睡不好覺。我說,老師一定尊重你的意見,也一定耐心地期待你的進步。我能明顯地看出,范琳啟的內心世界是多么地渴望被尊重,渴望讓父母為他高興啊!作為老師我又怎能不給他一次機會呢?這次我何不趁機在他的父母面前表揚一下他在學校里積極勞動、認真打掃衛生的精神呢?評價一個學生絕對不能僅僅看他的學習成績怎樣,現在不是提倡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嘛。正想著,門響了,我看見范琳啟的爸爸媽媽回來了,被雨淋成了“落湯雞”。范琳啟看到后,馬上給他父母拿毛巾擦雨水。我趕緊跟他們打招呼,并且把范琳啟在學校積極勞動的優點說給他們聽,讓他們對范琳啟有信心。學習上,我說,他也有進步,今天的正規作業他寫得很認真,還得了A等級呢,我會在學習上多鼓勵、多幫助他的。此時,我看到范琳啟的眼睛里閃爍著淚花,我知道他是被我的話感動了。他也在父母面前表示會努力學習,不辜負父母對他的期望。
就是通過這樣的一次放學后的雨中談話,范琳啟真的改變了自己:他慢慢地變得愿意和同學交流了,他開始喜歡學習了,課堂上他的眼神很專注,他會聽課了,作業比起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起色和進步。看得出他真的下了很大的決心要做一個好學生。可見我這次和他的談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想每一位教師都可以嘗試使用情境化的教育,抓住一切機會,不要忽略任何一次和學生交談的機會。或許教師和學生的一次不經意的談話,會改變學生的一生。
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學校是一座連接夢想和現實的橋梁。正是由于老師的存在,夢想才有可能變成現實。所有的教師都應該盡自己所能幫助孩子們為迎接未來做好準備。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州市揚務溝學校)
(責任編輯:唐夢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