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對于結直腸息肉手術有顧慮,息肉長到多大才需要手術?手術創傷性高不高?手術后還會復發嗎?
最近,我院門診來了一位外地中年女性患者,她臉色蒼白無華,講話有氣無力。多年來,她每天腹瀉不下3~5次,大便帶血,呈洗肉水樣。曾口服消炎止瀉藥,但腹瀉時愈時患。在當地醫院經腸鏡檢查,發現大腸內有二十多顆大小不等的息肉,血色素僅為6.5克。醫生曾建議做結腸大部切除,僅保留少部分無息肉的腸段。但這種手術一則創傷大,二則術后容易引起腸功能失調,加重腹瀉,因此經人介紹他才來到我院腸鏡門診。
我們詳細了解了她的病情,決定采用結腸鏡和圈套器做一次性電灼摘除大腸內的全部息肉。通過腸鏡進行結腸全面探查,只見結腸內有幾十顆小如黃豆、大如草莓的息肉,東倒西歪地掛在腸腔內,有的表面充血、糜爛,有的正在滲血。我們用圈套器套住息肉,并接通電源燒灼摘取息肉,依次從結腸的遠端向肛門口逐個清除,僅用40分鐘共摘除20余顆,患者毫無痛感。住院2天后,高高興興地出院,2個月后復查血色素恢復正常。
近年來,我院采用腸鏡電灼摘除結腸息肉每年3000例左右,摘除息肉約7500顆。因手術時間短,操作安全,并發癥少,深受廣大患者歡迎。
結腸息肉何其多
結腸息肉為腸黏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一種良性隆起,可發生在腸道的任何部位,但多見于乙狀結腸和直腸。息肉可為單個或多個,直徑由數毫米至數厘米,有蒂或無蒂。目前,結腸息肉的病因不清,可能與腸道細菌與膽酸的相互作用有關。結腸息肉患者常有腹部隱痛、慢性腹瀉等癥狀,高位結腸息肉患者可有不明原因的貧血或棕色大便,低位結腸息肉患者可表現為間斷性便血,大便呈洗肉水樣,用一般止瀉藥物治療無效。目前主要是通過腸鏡檢查確診。
結腸息肉的發病率在普通人群中占10%,多見于兒童和老人。兒童以幼年多見,老人發病率隨年齡遞增而增加,70~80歲息肉發生率可達30%~40%。
圈套電灼連根除
過去,治療結腸息肉常有兩種方法:① 距肛門8厘米以內的息肉可直接手術切除。缺點是手術時間長,操作不便,術后肛門口疼痛。② 距肛門8厘米以上的息肉,需剖腹手術摘除。手術中醫生只能靠手感來尋找腸腔內息肉,容易造成漏診,有時尚需剖腸尋找息肉。這樣不僅給患者帶來更多的痛苦,而且也容易發生傷口感染、出血、腸黏連等并發癥。
現在,我們改用腸鏡電灼摘除大腸任何部位的息肉。腸鏡是一根直徑只有1.0厘米的軟管,可以沿著腸腔自由彎曲,操作十分方便。
手術前一天晚上,患者需吃流質飲食,然后服用腸道清潔藥如和爽或輝靈,以清潔腸道。
手術時先做腸鏡檢查,當發現息肉時,用圈套器套住息肉的頸部,套住后,收緊圈套器,并接通電源,邊收緊邊通電切割,摘除一顆息肉需1~3分鐘。手術時患者無痛苦,僅感腹部略脹。
對多發性息肉,我們采取從結腸遠端向肛門逐一摘除。一般來說,除家族性息肉外,一次可連續摘除十幾顆息肉。手術不僅十分安全,極少發生腸穿孔、腸出血等并發癥,而且操作時間短,一般住院1~2天即可,從而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患者樂于接受。此外,此法也同樣適用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的息肉摘除。
息肉癌變也能切
對于扁平樣息肉或絨毛狀息肉有局部癌變者,可以先采用內鏡超聲除黏膜下侵潤,即可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方法進行治療。方法是病變部位先注射生理鹽水,沿腫塊周圍做病變標記,切開黏膜后將完整腫塊和黏膜一起切除。中山醫院已使用該方法完成大腸息肉樣癌變的ESD治療1500余例,效果良好,復發率不到1%。
由于結腸息肉容易復發,我們主張對患有結腸息肉的患者,進行術后定期隨訪。一般單發性息肉每2~3年隨訪1次,多發性息肉每年隨訪1次。若1~2年內又發現大便帶血,應懷疑腸息肉復發,盡早再次內鏡治療。老人術后更應密切觀察,警惕轉化為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