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牙膏,人們進食后口中難免有異味,而朝堂中相對封閉,空氣相對不太流通,人們口中異味也容易被他人聞到,同僚間互相“熏”一下,后果還不太嚴重,要是被圣上聞到,欺君之罪可不是鬧著玩的。
不過不用擔心,人們早就考慮到這個問題,也找到還不錯的解決方案,那就是上朝前含片雞舌香。
雞舌香,又名丁香。其實跟雞的舌頭沒有一點關系。它是原產于印尼的一種香料,口含可以除異味,還有治牙痛、呃逆、嘔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疝氣、癬癥等作用,寒性胃痛、反胃呃逆、嘔吐、口臭者宜食;胃熱引起的呃逆或兼有口渴口苦口干者不宜食用,熱性病及陰虛內熱者也應忌食。除藥用外,丁香還常用于烹調、制茶等。
相傳東漢桓帝在位時,侍中刁存年有比較嚴重的口臭癥狀,經常把桓帝熏得七葷八素。有一次,桓帝實在受不了,便賜他一塊藥,命他時時含在口中。老刁開始還以為自己的口氣讓圣上龍顏大怒,繼而被賜予毒藥,嚇得像丟了魂一般,但不含也不行啊,在那個年代,君要臣死,臣那是非死不可的。回家后,他趕緊交代后事,哭著和家人道別,頗顯悲壯。正當老刁惶惶不可終日之際,友人來訪,見此情況問明緣由,將他口中所含之物拿出一看,不由得撲哧笑了出來——這所謂的“毒藥”原來就是除口臭的雞舌香,這事遂被引為笑談。自此以后,大臣上朝前先含雞舌香也成了不成文的規定。
可見,當時已經有人認得雞舌香,此物在民間應該也算普遍,估計應該是發生刁存年事件后,這才成為一種禮儀。
此后,雞舌香逐漸被認可,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詩文中。如劉禹錫在《早春對雪奉澧州元郎中》寫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雞舌香。”意思是,昨日還同含雞舌香在朝堂上奏事,今天卻被一起貶官到這蠻荒之地。看來,口含雞舌香,在當時已然隱隱成為朝官的身份象征。相關詩詞還很多,如唐代黃滔《遇羅員外袞》詩云:“豸角戴時垂素發,雞香含處隔青天”;唐代李商隱《行次昭應縣道上送戶部李郎中充昭攻討》詩說:“暫逐虎牙臨故絳,遠含雞舌過新年”;明代陳汝元在《金蓮記·接武》中寫道:“御杯共醉龍頭榜,春雪同含雞舌香”。
贈送雞舌香一般出現在朋友、同僚(事)之間,表示尊敬、祝福等,不過也曾見于對戰雙方。三國時期,曹操就曾送雞舌香給對手(劉備)手下的諸葛亮,并在文中寫道,“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有好事者認為,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為準則的曹操,對自己得不到“智圣”諸葛亮耿耿于懷,借此暗諷對方口臭。真心相贈也好,有心譏諷也罷,事實真相,顯然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