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天氣漸漸熱了起來。南方的不少老人又在打點行裝,準備奔赴北方去度夏。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夏天去涼爽的北方度夏、冬天去溫暖的南方過冬,這種“候鳥式養生”方式受到不少老人的追捧。這樣做看似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春天的環境中,但從健康的角度來講,這種“候鳥式養生”方式可能是“誤入歧途”。
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祖先就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提出了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動態整體,即天人合一的觀點。中醫認為,一年四季應該分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個階段,我們生命的氣血也是處在一個生、長、收、藏的階段。所以冬天的時候,天地之氣都閉藏起來了,人也應該閉藏起來,以儲備能量,為第二年春天的陽氣生發做好準備。老百姓常說的“貓冬”就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養生是對生命的保養
養生,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之意;所謂“生”,即生命、長生之意。養生不是養老,而是對生命的保養。
《黃帝內經》中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基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基本,壞其基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由此可知,中醫對生命的認知、保養、治療的出發點在于天地四季。中醫依照時序來調整生命狀態,既與時俱進,與萬物一起生息沉浮,又保持自我,穩定機體內環境而立足于生命之林。
人生于自然之中,環境變化對于人的健康有著密切聯系。從古代起,中醫養生學家就把人體養生活動置于字宙中的自然環境中去思考和認識,在長期的實踐中,他們認為,人體內部環境與外部客觀自然環境是統一而和諧的,人應該根據自然規律來養護生命,從而構筑了滲透至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理論基礎。幾乎所有的中醫養生經典都把這一思想作為理論基礎。
在這些古典養生書籍中,季節變化對人體健康產生重要影響的描述是對“天人合一”觀點最典型的體現。如《黃帝內經》中云:“故養生者必謹奉大時也。”《黃帶內經》還說:“肝旺于春,心旺于長夏,脾旺于夏,肺旺于秋,腎旺于冬。”又云:“春氣在經脈,夏氣在經絡,長夏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這些具有樸素唯物觀的語句表明了四時之中,春溫、夏熱、秋冰、冬寒的氣候變遷對人體機能所產生的重要影響,而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只有掌握四季規律的特點,以相應的養生方法來維護和加強機體的陰陽平衡,才能“和于陰陽,調于四時”,人們順應四時的養生活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養生當順應自然規律
如果一冷,就趕快去海南這些溫暖的地方,那么,身體只有生發沒有閉藏,氣血本來是該藏的卻生發了,那就很容易出問題。為什么這么說呢?打個比方,您家的倉庫里要有一些存糧,才能保證您每天都有吃的。但如果您把倉庫里的糧食都吃光了又不知道儲藏,那么總有一天會挨餓。陽氣也是這樣的。經過春、夏、秋三季,陽氣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而冬天就應該“儲存”陽氣,給它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您為了圖溫和到溫暖的地方去過冬,那么陽氣就收藏不起來,身體就會“挨餓”,這樣的人就愛生病。夏天也是一樣的道理,夏天本來就熱,熱就會發汗,這個過程就是把體內的垃圾排出體外。如果這時候到氣溫比較低的北方,該發的東西發不出來,那么就很容易影響到秋天的“收”和冬天的“藏”,對老人的身體尤其不好。所以老百姓常說:“夏天不熱,冬天不冷,遲早要坐病。”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講,細菌容易生活在溫暖的環境中。冬天南方天氣暖和,也不怎么下雪,您這個時候去南方過冬,您的身體就很容易給細菌營造舒適的“窩”,等北方天氣暖和了,您從南方回到北方,更多的細菌會以您為“家”。如此,您整天處在有利于細菌生長的環境里頭,自然也就容易生病了。所以,咱們還是該熱的時候就熱,該冷了就冷,可別因為想讓自己不冷不熱而把健康給搭進去,那就得不償失了!
有人會問:為什么候鳥能隨氣溫遷徙而人卻不能呢?那是因為候鳥既不能穿衣服,又沒有抗寒能力,自身不能解決寒冷問題。可是人卻不一樣,我們完全可以用服裝,或者室內的溫度來調節。況且我們人體也已經適應了四季變化的這種環境,如果人為地去改變它,于健康自然是無益的。
其實不僅是候鳥式的生活對健康無益,就連坐飛機遠行至氣候差異大的地方照樣不符合養生的規律。為什么這么說呢?假如說是從寒冷的北方飛到溫暖的三亞,剛上飛機的時候,氣溫比較低,可是下飛機時氣溫比較高,陽氣外浮而來不及“回收”,從而就會損傷陽氣。所以,如果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特別是老年人出門不妨以火車為主。像毛主席就很少坐飛機,經常坐火車。為什么呢?如果從北京到海南,坐飛機用不了幾個小時,身體還沒有適應呢,就已經到了;可火車不一樣,它的速度可以讓人逐漸適應當地的環境,能給身體一個緩沖期。同樣的道理,去西藏旅游,建議您也最好坐火車。
水土不服,“候鳥式養生”的另一陷阱
“候鳥式養生”不僅容易讓老人生病,還很容易使人水土不服。關于水土不服,在《三國志》中有這么一段記載:“驅中國之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東吳就是借著這一點,打敗了曹操的百萬大軍。中醫認為,人從一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對當地的水質、氣候、空氣和食物等不適應,有的人很容易出現腹瀉、嘔吐、頭暈、口干舌燥等種種癥狀,這時人就會生病。如果不及時調理,就會威脅到人體的健康。
不過,當今社會萬事萬物的聯系日益緊密,人們由于工作、旅游等種種原因總會從一個城市流動到另一個城市,如果真出現了水土不服怎么辦呢?我教您一個好辦法,就是在睡前喝點蜂蜜水。中醫講,水土不服與脾胃的強弱有著緊密的聯系。初到一個地方,飲食上的不適應會影響脾胃的功能,人就會出現惡心、嘔吐等不適。而蜂蜜不僅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而且還可鎮靜、安神,促進睡眠,對于水土不服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所以,在這里奉勸那些追求候鳥式養生的朋友們,以后去異地過冬度夏,最好三思而后行。
作者簡介
王鳳岐,著名中醫臨床專家,著名中醫藥養生保健專家,主任醫師、教授,國醫泰斗秦伯未嫡傳弟子。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及新聞發言人、衛生部中醫司教育處處長,世界針灸聯合會司庫等。現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炮制與配制考試認證鑒定站站長,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知名專家,北京大醫堂養生機構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