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逢這天,人們習慣在門前掛上一把艾葉,祛蟲避邪。
俗語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這里說的艾,就是我們常說的艾葉、艾草,為菊科植物,生于路旁荒野、草地、林緣。艾葉是一味療效不俗的中藥。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虛寒性的月經不調、經血過多、崩漏、妊娠下血及腹部疼痛等癥。端午時節正值初夏,天氣開始炎熱,又多雨潮濕,細菌繁殖快,人們容易患多種疾病。而艾葉氣味芳香,可驅蚊逐蠅,清潔空氣,消除病毒,保持居室衛生,起到辟邪、防病、保安康的作用。
艾葉辟邪相傳千年
關于“艾葉辟邪”的傳說,也流傳了上千年。
在古代,人們發現了艾絨是一種很好的易燃物,那時保管火種或傳遞火種用的就是艾葉,所以,保管火種的人要經常上山采集艾葉涼曬干制成燃火材料艾絨。某一天,一場瘟疫襲來,村子的人大部分都死亡了。但人們驚奇地發現,負責掌管火種的這家人,甚至在這家人附近住的人卻沒事,他們仔細檢查了這家人與其他人家的不同之處,發現這家人土屋的墻上掛滿了艾葉。原來,懸掛艾葉是可以免受邪氣侵害的,慢慢地人們就有了“艾葉辟邪”的認識。
艾葉避邪并非迷信
“艾葉辟邪”在過去曾被視作迷信,在今天看來是很有科學道理的。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葉的功效有以下幾點:
◎艾葉中的揮發油(香味成分)對多種致病細菌及病毒均有抑制或殺滅作用。上海等地對用艾葉為主制成的消毒香,進行抑菌抗病毒試驗,結果發現艾香(主要為揮發性成分)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等多種細菌有殺滅作用;對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及皰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用其對空氣消毒,可明顯降低流行性感冒的發生率。
艾葉的香味成分揮發出來后,不僅能抑制或殺滅房屋周圍環境中的細菌和病毒,還可分布于人口鼻呼吸道中,能殺滅進入口鼻呼吸道中的細菌病毒,并且能在口鼻中形成一道微膜屏障,阻止細菌病毒的侵害。若通過燃燒艾葉煙熏或煎煮艾葉洗浴,則由于高溫的作用其香味成分揮發更徹底,效果會更好。
◎艾葉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強作用。艾灸能增強小白鼠單核巨噬細咆的吞噬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此點已被眾多的藥理實驗所證實。以艾葉為主制成的消毒香,能顯著提高健康人鼻分泌液中特異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長期應用艾葉洗浴也能增強人體的免疫機能,增強抗病能力,可明顯減少流感的發生率,說明艾葉浴也有一定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艾葉入肴也美味
端午前后正是艾葉上市的時候,此時的艾葉,清嫩味鮮,具有開胃健脾、增進食欲的功效,大家不妨買些回去,加工成各種菜式和藥膳來保健。下面就介紹幾款艾葉的做法。
母雞艾葉湯
做法:老母雞1只,艾葉15克。將老母雞洗凈,切塊,同艾葉一起煮湯,分2~3次食用。月經期連服2~3劑。
作用:補氣攝血,健脾寧心,適用于女子體虛不能攝血而致月經過多、心悸怔仲、失眠多夢、少腹冷痛等。
艾葉甜湯
做法:艾葉15克,白糖20克,共煮湯飲用。
作用:清熱利濕,活血化淤,適用于婦女經來煩燥、尿赤灼痛、口干口苦、喜冷水、便秘難下、舌紅苔黃、脈數無力等。
艾葉餅
做法:將艾葉打成漿,與糯米粉一起做成艾葉餅,吃起來有很香濃的艾葉香,并有少許的艾葉苦味,令人齒頰留香。
作用:有美容功能,是婦女坐月子理想的點心,對感冒還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艾葉阿膠粥
做法:阿膠20克,干艾葉10克,紅糖1大匙。干艾葉先以3碗清水煎煮20分鐘,倒出藥汁。將阿膠搗碎,加入藥汁中,煮至完全融化(邊煮邊攪),加紅糖拌勻。月經期服用。每日2次。
作用: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適用于婦女痛經、小腹冷痛的調理。
艾葉煎雞蛋
做法:艾葉洗凈后剁碎,加入雞蛋攪勻,加入鹽、胡椒粉,鍋熱加油,煎熟即可。
作用:健脾開胃。
艾葉肉圓
做法:把豬肉和艾葉分別剁碎后加入適量鹽、姜、味精、花生油、生粉、雞蛋拌勻,然后用常法加工成肉圓或肉餅。或煮、或煎、或蒸,均可。
作用:暖胃安神。
艾葉蒜湯
做法:大蒜50克,生荷葉、生艾葉、生側柏葉、鮮生地各20克。將各種材料混合一起搗成泥,以水煎服。
作用:平逆氣、止血。
艾葉紅糖水
做法:生姜5片,大棗5枚,艾葉15克,紅糖適量,水煎服。
作用:用于婦女痛經。
姜艾雞蛋
做法:生姜15克,艾葉10克,雞蛋2個,加水適量煮熟后,蛋去殼放入再煮,飲汁吃蛋。
作用:用于女子月經過多。
面粉蒸艾葉
做法:將新鮮艾葉去掉硬梗、枯葉,用清水淘洗干凈,然后按1克艾葉拌250克面粉的比例,摻勻拌散,使艾葉全部沾有面粉。然后鋪入籠屜蒸約30~40分鐘后出鍋。蒸熟的艾葉呈灰白色,無濃烈的芳香藥味。再盛在碗里,以香油、辣椒面、蔥、蒜泥等調味即成。
作用:開胃暖胃。
艾葉餃子
做法:艾葉300克;蔥、豆芽、豆腐各適量。分別切碎后拌勻,用鹽、味精調味成餡,再用面皮包餡成餃子形狀,入鍋中蒸熟或水煮均可。
作用:增進食欲。
艾葉菜團
做法:將艾葉切碎,放適量面粉,用水、鹽揉成面團,做成大小適中的艾葉菜團,入鍋中蒸熟即可。
作用:通氣血,祛寒濕,止血,安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