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醫藥之林中,藏醫藥是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人們在驚奇于它不同尋常的療法,感嘆于它獨特而神奇的療效時,都禁不住要問:藏醫藥為何如此神奇?本刊特邀專業記者趕赴青藏高原,深入生活,現場采訪,為您揭秘。
和中醫一樣,藏醫是一種融古代哲學、民俗學、宗教學于一體的高原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熱病寒治”、“寒病熱治”、“急病先治”、“外病內治”、“異病同治”、“內病外治”以及更精妙的“正病反治”之法,它的治療手段除丹、散、丸、膏、酊等18種藥劑外,還有灌腸法、針灸、引吐、放血、鼻療,以及涂法、罨敷法、利尿法、藥浴法……真所謂海陸雜呈,目不暇接。其中最引起記者注意,同時也最為醫界矚目的當推藏醫的藥浴法。
藏醫的“藥浴”,就是將“五味甘露湯”(圓柏葉、黃花杜鵑葉、水柏枝、麻黃、叢生亞菊)煎成浴湯,注入浴盆,用蒸汽沖熱。病人在藥液中洗泡10~20分鐘,洗畢馬上光身鉆進棉被蓋嚴,板炕下面再送蒸汽,捂得大汗淋漓后迅即擦干。每天兩次,7天為1個療程(藥浴期間,病人不能出門,不能觀風),全部費用200~300元。此法主治類風濕關節炎、各種疑難皮膚病、偏癱、痛風、婦女病等,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有效率達90%而馳譽海內外。
還有一種是蒸浴。 病者全裸躺在板炕的竹簾上蓋上棉被,用蒸汽鍋將“五味甘露湯”加熱成蒸汽,通過間隔的竹簾往上熏沖患者,而后再捂嚴催汗,療程同上。
在尼瑪院長的陪同下,我參觀了藥浴室。
藥浴通常在1.2米長的搪瓷浴缸中進行,藥水以浸沒患者身體為度,溫度由鍋爐房調控。
青島患者李廣芝,患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21年,基本上喪失行走能力,遍尋各地大醫院治療無效,到藏醫院后4個療程下來已走動自如,基本痊愈。
另一位云南籍的患者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而長期服用激素,胖得像氣球一樣,到藏醫院治療4個療程后,“濁氣”全部放光,體貌恢復原型,臉色由青灰轉紅潤,用他自己的話說,“整個人像換過一樣。”
當然,青海省藏醫院是一所綜合性醫院,除類風濕關節炎一類的疑難病之外,還擅長治療心臟病、高血壓、腦溢血、癲癇、胃潰瘍、乙型肝炎、癱瘓、慢性支氣管炎、精神病等。更令人注目的是它在研制藏醫成藥方面的巨大成功,如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茶絨油、杜鵑油、復方樟柳堿片,治療黃疽肝炎的藏茵陳和治療小兒腹瀉的濕生窌蕾,用藏藥研制成功的“乙肝寧”。著名的72味珍珠丸,醒腦開竅效果卓著,榮獲國家優質產品銀獎。法白丸、11味能消丸、12味翼首散等11種著名成藥已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和尼瑪院長告別的時間快到了,在我再三懇求下,這位謙遜的教授才稍稍介紹一下自己:今年60歲,從事臨床已30余年,老師是當年擅長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千卜力”寺內的老“門巴扎稱”——曲孜布。
尼瑪院長特別擅長治療肝炎、萎縮性胃炎和癲癇病以及其他神經科疾病。一名海晏縣的兒童常常無故昏厥,CT檢查發現間腦部有腫瘤,手術切除困難,經尼瑪悉心治療后,CT檢查腦瘤居然消失,而經尼瑪治愈的乙肝患者名單更是厚厚的一沓……
尼瑪認為,靠藥物治病畢竟只是一種“術”而已,醫學至高至圣的境界是消滅疾病,“消滅醫生”,達到“無妄無災”,“天人合一”的地步。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充分發掘人體的潛能,自動調節,自動免疫,自動修補,自動抗衰。
說到這里,尼瑪院長向我介紹了最值得推廣的藏醫學中的“六時”養生理論。
藏醫將一年分為孟冬、下冬、春季、暑季、夏季、秋季6個季節,適應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在起居和飲食上恰當調節是藏醫養生的真諦。
孟冬時節,氣候寒冷,汗腺毛孔皆呈封閉狀態,此時應增加食量熱量,飲食不足將導致正精不足。因此,必須飽食酸、甘、咸三味上品食物,用芝麻油涂抹皮膚。起居方面應保暖,尤其保持足部的溫度,勤曬陽光。下冬天氣更寒冷,更應保持孟冬的起居規律,中醫所謂“冬藏”的攝生法正和藏醫相通。
春季陽光溫煦,寒痰融化宜防痰邪作祟,應食用苦、辛、澀三味食物,諸如陳青稞、蜂蜜、姜湯。飯后勤散步,用豆類粉面搓擦身體,宜在芬芳的園林下憩息,慢慢釋放經過一個冬天蓄養的旺盛體力。
在夏季和春季之間,藏醫認為有一個暑季,驕陽炎熱,體力被奪,人們應食性平、味甘涼冷的食物,不吃咸、辛、酸之味,居室宜清涼。到了夏季則應食用甘、酸、咸三味食物,居地不宜過涼。秋季,青藏高原天氣溫熱,雨季蓄積的“膽”有可能發作,宜食甘、苦、澀的食物,應穿有冰片檀香的服裝,寧靜憩息,以待寒冬。
由此可見,藏醫的養生法完全因地制宜,根據青藏高原的氣候特點和營養結構制訂,并不盲目照搬中醫早已相當完備的養生理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藏醫還有獨特的抗衰老術、胎教法、房內術……在我笨拙的筆下,藏醫這門相當成熟的科學只是被輕輕掀動了一角。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