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天地之子,應順自然而生,順自然而長。一年有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養生的重點也應隨著天地陰陽的變化而改變。中醫五行理論認為,春季萬物蔭生,正是調養身體五臟的大好時機,春天五行屬木,五臟之中與肝相對應,春季補五臟應以養肝為先。
春天是養肝的大好時機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為發陳”。“陳”是指陳舊的東西。“發陳”就是推陳出新的意思。春天陽氣剛露出地面,所以說是“發陳”。按照自然規律來講,冬天陽氣潛于地下,到冬至那天陽氣潛藏到極點。之后便慢慢生發,當陽氣露出地面之時,正好是立春。緊跟著陽氣透出地表,大地便開始泛綠,樹木吐翠,花兒吐蕊。新生的草木代替了冬日的枯萎,天地間一派生機。所以春天“發陳”,發的就是冬天潛藏的陽氣。
春天自然界的陽氣開始上升,人體的陽氣也隨之而向外渲泄,在清明時節達到最旺。從臟腑的角度來講,渲發的也是肝氣。樹木在春天要抽枝發芽,肝臟自然也是如此。肝喜條達舒暢,若肝失疏泄,體內陽氣就升不起來。所以這個時候養肝是最重要的。
菜花黃,瘋子忙
民諺有“菜花黃,瘋子忙”之說,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菜花黃的時候即春季,也是精神疾病的高發期。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聽說過“魂不守舍”這個詞,就是說“魂”不老老實實待在自己的“屋子”里,非要跑出來。中醫認為“肝藏血,血舍魂”,肝血若充足,“魂”有舍就不會游離;若肝血不足,“魂”就會跑出來。“魂”都出來了,人的思想自然就難以集中,老走神。夜里睡覺時也愛做噩夢、說夢話。《靈樞·本神篇》說:“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肝不好,就會精神渙散,就會“魂不守舍”。從這個角度也說明春季養肝護肝的重要。
如果肝氣在春天沒有升發好,還會出現哪些癥狀呢?比如有些人夏天特別容易拉肚子、感冒、得腸胃病,就是因為春天陽氣沒有升起來,夏天陽氣該“長”的時候不能長,陽氣不足就會出現虛寒病癥。還有些人會出現肋下脹痛不適,食欲下降,或食后肚子脹,惡心,嘴里發干,小便發黃,眼睛易疲勞,盯一會兒電腦眼睛就會累或發干、看不清東西,這些癥狀,也說明肝臟出了問題。
夜臥早起,升發陽氣
關于春天的養生原則,《黃帝內經》指出要“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中醫養生最講究“天人合一”,立春后自然界的寒氣漸漸減少,陽氣開始回升,人體的“生物鐘”自然也應該與之相適應。單從作息時間上來講,就要做出適當的調整,由冬日的“早臥晚起”改為“晚臥早起”。就像一句流傳已久的養生民諺中說的那樣:“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所謂的“披發”和“緩行”,從字面來講就是要披散著頭發,多散散步。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我們不要約束體內的生發之氣,這種生發之氣也就是陽氣。古代先賢這樣說,無非是讓我們通過形體上的放松來達到心情上的放松,從而利于體內生機的生發。中醫講究四氣調神,當你擺出某個姿勢的時候,身體的氣血也會隨之而變化。氣血變化也會帶動你的精神、情緒發生變化。所以“披發緩行”的結果便是“以使志生”。陽氣升發起來就會感到精神特別足,清晨散步后總想干點什么,就是這個原因。
同氣相求,種子養肝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說到養肝,咱們還是先從吃說起。吃什么呢?吃植物的種子。別看種子小,它卻是生命濃縮的結晶。一粒種子,都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由此可見,種子的生機是很大的。種子屬木,肝也屬木。中醫有“同氣相求”的說法,春天吃種子,便可以將種子中的能量轉化成藥力,從而起到培補肝臟的效果。生活中常見的種子有玉米、小麥、薏米、綠豆、紅豆、芝麻等。在中國的許多地區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記得小時候,每到臘八,母親都會熬上一鍋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有點類似于現在超市出售的“八寶粥”。臘八粥不僅味道美,營養也是很豐富的,因為里面就大多是植物的種子。如果你有時間的話,不妨煮上一鍋,全家人一起品嘗,即補身子,又添了生活情趣。
除了種子外,一些芽類蔬菜,如豆芽、春筍、萵筍、香椿芽等也都是不錯的選擇。在民間,很多地方到立春那天都有“咬春”的習俗。人們會在立春的這一天吃春餅。春餅是一種薄如蟬翼的餅,里面裹著菜來吃。這里的菜是有講究的,一般要用時令菜的心,所以又叫“和菜”。而“時令菜的心”正好是蔬菜中生機最大的那部分。《關中記》就說唐朝人們“于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當然,您沒必要這么麻煩,炒著吃,涼拌著吃都可以。特別是春天初生的香椿芽,掛上面糊炸著吃,味道那叫一個美啊!
按摩涌泉,固精融血
除了吃以外,輔以穴位按摩效果會更好。按摩哪個穴位呢?就是腳底的涌泉穴。涌泉為腎經上的穴位,為什么能養肝呢?中醫有個觀點,叫“虛則補其母”。肝五行為木,腎五行為水,水生木,所以腎為肝之母,肝木虛時,就要補腎。涌泉穴位于人體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是腎經的首穴。《黃帝內經》就認為“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首先要有泉涌,然后才可有水流。“涌泉”即泉之涌也,腎經之氣就是從此處涌出灌溉全身各處的。
關于涌泉的保健功效,先人早就認識到了。清代第一部外治專著《急救廣生集》就說:“擦足,每晚上床時,用珠算握趾,一手擦足心,如多至千數,少至百數,覺足心熱,將足趾微微轉動,二足更番摩擦。”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涌泉穴“在兩足心內,摩熱睡下,最能固精融血”。
刺激涌泉的方法很多,可按摩,也可艾灸或是敷貼。最常用的就是用手心搓腳心,一直搓到皮膚發紅,有微熱感為止。因為手心是勞宮穴的位置,這樣可使心腎相交。另外還有一個簡單的辦法:找一個乒乓球放在腳心,然后用腳踝帶動腳掌轉動,這樣就可達到按摩的效果,實施起來更加方便。記住,最好是在泡完腳之后。我國有首關于泡腳的民謠是這樣說的:“春天洗腳,生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生陽固脫”就是說可以升發肝陽,固攝住陽氣使其不外散。再加上足底按摩,便可起到雙管齊下的效果。
《左傳》認為,人有著固定的生命期限,應該在100~120歲,并將其稱為“天年”。想要活到天年,就得遵守生命之本,那就是“陰陽”。而陰陽是不斷轉換的,因此我們得及時調整養生的重點,否則無異于緣木求魚、刻舟求劍,豈不成了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