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動脈為什么會硬化?”這是很多動脈硬化患者很想知道的。是吃的東西不對?還是哪些疾病所導致的?
迄今為止,動脈硬化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大量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種因素作用所致,尤其與以下8種因素難脫干系。
血脂異常
所謂血脂異常,主要指血液中總膽固醇(TC),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增高,其次是甘油三酯(TG)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具有防治動脈硬化作用,俗稱“好膽固醇”)降低。膽固醇和膽固醇酯是構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主要核心成分。LDL-C與冠心病密切相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LDL-C升高1%,冠心病發生率增加2%,反之亦反。若將膽固醇降低30%,則可降低冠心病發生率和病死率約40%。因此,調整血脂異常是防治動脈硬化的關鍵。
高血壓
流行病學和臨床實踐證實,高血壓是冠心病和動脈硬化重要的危險因素。有資料顯示,舒張壓升高者比舒張壓正常人的冠心病事件發生率高6倍。高血壓所致的冠心病是血壓正常者的2~4倍。因此,防治高血壓是減少動脈硬化重要措施之一。
糖尿病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癥。糖尿病患者中動脈硬化發生更早、更普遍,范圍更廣,常呈彌漫性和多支病變。目前,2型成年糖尿病中,大約75%死于心腦血管和周圍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比血糖正常者發生冠心病的風險高達2~4倍,甚至在糖代謝異常階段而尚未達到糖尿病之前,動脈硬化早已發生了。因此,及時糾正糖代謝異常和控制糖尿病對防治動脈硬化具有重要價值。
吸煙
煙草幾乎可損害全身所有器官,吸煙者患高血壓、冠心病、中風、消化性潰瘍、癌癥、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等疾病風險更大。煙量越大,煙齡越長和吸煙年齡越早,與吸煙相關的疾病和死亡的風險越大。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平均每天吸10支煙,能使男性心血管死亡率增加18%,女性心血管死亡率增加31%。因此,提倡不吸煙,吸煙者越早戒煙比晚戒好,少抽煙比多抽煙好,戒比不戒好。
缺乏體力活動
定期體育活動減少冠心病發病率的證據確鑿。久坐、缺乏運動者與積極參與體育活動者相比,冠心病的相對危險增加1.9倍。從事中等強度體育活動者,其冠心病死亡率比活動少的人降低1/3。適當運動是減少心血管疾病重要措施之一。
遺傳
動脈硬化有在家族中聚集發生的傾向,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早發冠心病病人的親屬比無冠心病家族史者冠心病的危險增大2~3.9倍。
年齡
盡管動脈硬化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緩慢發展,但只有發展到動脈狹窄超過50%后才會出現臨床癥狀,這一過程往往持續數十年時間,故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發病年齡常在中、老年。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中老年是冠心病、動脈硬化臨床癥狀頻繁發生的高峰期。
性別
總體上,冠心病中男性比女性多見。男性發病年齡平均比女性早10歲。
另外,如腹型肥胖、超重、A型性格(性情急躁,進取心和競爭性強等)、過度勞累、精神壓力大、工作狂、酗酒等,都是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的易患因素。
如果一個人同時存在高血壓、腹型肥胖、低HDL-C、高LDL-C和糖尿病,則其心血管風險顯著提高,是正常人的16.58倍。換言之,危險因素越多,發生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的風險越大。
相關鏈接
無癥狀動脈硬化不可等閑視之
編輯:曾有讀者來信說,體檢發現他有周圍動脈硬化,但沒有任何癥狀,是否需要治療?
陳國偉教授:如果情況屬實,表明他已有較明顯的動脈硬化,至于有無癥狀只屬次要,因為動脈狹窄至少超過50%以上才會出現癥狀。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周圍動脈硬化可能意味著其他動脈也有硬化,必須作進一步檢查,排除冠心病和其他血管硬化。應根據上面所述的進行血脂、血糖、血壓等相關檢查,一旦發現有異常應進行相應治療,決不能等閑視之。防患于未然,早防治比較主動,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等到出現嚴重癥狀再來治療,則往往是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