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經》曰:其寐也魂交;養生家曰:先睡心,后睡目。俱空言擬議而已。愚謂寐有操縱二法:操者,如貫想頭頂,默數鼻息,反觀丹田之類,使心有所著,乃不紛馳,庶可獲寐;縱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無朕之區,亦可漸入朦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則寐愈難,蓋醒與寐交界關頭,斷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則心之或操或縱,皆通睡鄉之路。
《南華經》中記載說:睡眠之時是魂魄相交之時,其中“魂”為神,“魄”為氣,只有神氣相交,第二天才能精神飽滿。如果睡不好,人就會出現疲憊以及精神萎靡的情況。有些養生家還說,睡眠應該先讓心入睡,然后再讓眼睛入睡。作者說,不管是《南華經》,還是“睡心、睡目”的養生,都只不過是一句空話罷了,沒有提出真正符合實際的幫助睡眠的方法。作者對入眠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可以用“操”、“縱”來幫助老人入眠。“操”即是操縱自己的意念,把意念集中于自己的頭頂,然后默數自己的呼吸,再反觀丹田,讓自己的心有所思,不胡思亂想,然后可漸漸進入夢鄉。“縱”是任由心思往遠處、往不著邊際的虛幻里想,甚至于忘卻自己,這樣也可以漸入蒙眬睡境之中。
作者還認為,在自我催眠的各種方法中,最忌諱難以入睡時,一心想入睡,這樣往往會使人更加焦慮。因為在醒與睡的交界關頭,并非是意念所能達到的地方。相反,只有忘記一心求眠,讓心有所附著或任意馳騁,才是通往睡鄉之路。
作者的話非常正確。事實上,失眠多是由神經過于興奮而導致的,而神經的興奮除與心態有關外,也與生理上的條件反射以及適應過程有關,因此,并不是單獨憑借意念就可以控制的。不妨使用“操”、“縱”兩法,擴大意念影響神經的能力,使神經逐漸平復,漸漸入眠。如今,人們最熟悉的數綿羊、數星星或者冥想等方法,亦是由“操”、“縱”兩法發展而來。
【養生課堂】
老人需要好的睡眠,除了在思想上放松自己,擁有清凈的心和睡眠環境外,還需要掌握幾種能夠幫助快速入眠的平定思緒的方法。
掩耳彈首法#8195;臨睡前,仰臥閉目,左掌掩左耳,右掌掩右耳,10個手指頭同時彈擊抬起的后腦勺,使自己聽到“咚咚”的響聲。彈擊到自覺微累為止。停止彈后,頭睡枕上,兩手自然安放于身之兩側,便會很快進入睡眠。
聽音樂#8195;聽輕柔的音樂音樂具有放松神經、幫助冥想的作用,臨睡前聽一些自己喜歡的音樂,也具有一定的催眠作用。
快樂的冥想#8195;睡前想想自己所希望發生的快樂的事,沒有任何局限,任由思緒飄飛,可幫助入眠。但在冥想時應注意,盡量不要去回憶曾經的往事,也不要去想使人過于興奮的事情,無論快樂的還是悲傷的,平靜中帶些溫馨的事最好。
另外,在臨睡前,也可以用30~40℃的熱水泡腳或飲用1杯熱牛奶,也有助于睡眠。
(本刊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