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陳媽媽有一塊心病——女兒今年32了,因為離過一次婚,全家人都希望她能夠盡快的相親、結婚生子。為了女兒的事情,家里的親戚們都幫忙物色張羅,積極地介紹人給她。但是她看過之后都不太滿意,說沒有共同話題,沒有感覺,一次又一次地拒絕。
陳媽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催促女兒好歹抓緊找一個年齡相當,又不嫌棄她離過婚的人結婚就可以了,其他的還有什么好想的呢?也許因為最近逼得緊,女兒跟家人越來越缺乏交流,回家后總把自己鎖在房間里,陳媽媽和她說不上兩句就吵架,家庭氣氛異常緊張……
中國有一句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生活幸福,讀書的時候操心孩子的吃穿、學習,畢業了操心孩子的工作,最操心的當然還是孩子的婚嫁。而最最操心的,就是離了婚的孩子的婚嫁。
離婚與個人價值無關
為什么尤其要操心離婚子女的婚嫁呢?因為在傳統觀念來看,離婚便意味著有問題。有的男人不愿意接受離婚的女人,或許是他們覺得離過婚的女人是不是有什么問題,要不為什么會離婚?他們可能會認為失敗的婚姻就是女人的錯誤;或許他們怕面對女人的孩子,因為他們不愿意承擔不屬于他們的那份責任;或許是因為傳統意義上的一些偏見,怕周圍的人指指點點說自己找了一個別人不要的女人。
在很多人看來,似乎離婚之后,一個女人就變得沒有那么值錢了。其實,離婚只不過是一個事件,是不能夠用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的。如果把離婚和個人價值等同起來,未免有些不公平。一些人也可能因為這樣的思想觀念,而產生自卑的念頭,也會認為自己已經失去一部分價值,對自己還能不能擁有幸福美好的生活產生懷疑,甚至產生自暴自棄的情緒,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進入另一次婚姻中,結果,依然是以悲劇收場,這是可悲的。
其實,離婚只是一個人一生中的其中一次經歷,可能是因為自己做了一次錯誤的決定之后才經歷的,也很可能是別人的錯誤產生的。一次的錯誤,并不代表自己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力,也不能說自己就會因此失去幸福的機會。
因為人天生有改變自我的能力,有一種求生的本能,這種求生本能會驅使一個人努力創造一切的機會來讓自己過得更好。因為這樣的力量,所以人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錯誤,總結經驗,一天比一天進步。所以,認為離過一次婚之后,就要不管三七二十一“盡快相親,結婚生子”,我是不贊同的。
中國有句俗語:“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由此可以看到,嫁一個適合自己的人是很重要的。所謂的適合,包含了很多的方面,最重要的是身心的匹配。其實無論男女,尋找結婚對象的時候,這個條件都要必須滿足,因為,這是幸福婚姻的基礎。
別做子女人生的“法官”
所以,當父母在焦慮自己女兒后半生該怎么過的時候,也要考慮女兒后半生該和誰一起過,那個人能不能夠給女兒帶來幸福感,能不能讓女兒快樂。最重要的是,這些幸福和快樂得是女兒親自感受到的,而不是父母主觀認為的。
做父母的希望孩子盡快結婚生孩子,這是出于對孩子的愛。但是不要忘記,兒女的幸福應該子女自己去經營,父母能夠做的,就是祝福他們,僅此而已。然而今天,很多的父母都忽略了這一點,他們會在兒女的愛情和婚姻中充當重要的角色,在戀愛的時候,充當愛情的“法官”;在結婚之后,充當婚姻的“法官”。事實上,無論父母在孩子的婚姻和愛情中表現出什么樣的觀點,都只是父母自己的觀點,不能代替孩子的想法和選擇。他們提供的意見,也只能是參考意見,而不能夠成為執行標準。
父母很容易以愛之名,蠻橫地把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套在子女的身上,甚至毫不顧及子女的真實感受,這樣就阻止了兒女去體驗自己的生活。對生活不能充分地體驗,就不能很好地獲得成長,兒女也就一直沒有辦法完成“獨立”這門人生的大課題。
聰明的父母,應該放棄對孩子的“操控”
父母過分地干涉兒女的婚姻,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是他們在無形之中把兒女當成了附屬品。盡管在他們的意識當中知道兒女已經長大,已經能夠獨立地做出自己的選擇,并且有能力為這樣的選擇負責。從表面看來,他們干涉子女的婚姻和愛情,是不放心自己的孩子過得不好,實際上,是他們舍不得放棄自己對孩子的操控權。盡管他們找了很多華麗的借口,但是依然不能掩蓋他們想要控制兒女的本質。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還是要學會放開自己的手。中國還有一句老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也就是說,盡管我們心痛或者是焦急,但是屬于孩子的人生,還是要孩子自己去掌握和經營。孩子的婚姻,必須是她自己去做主,自己去體驗。即使有過失敗的婚姻,父母也不必因為世俗的觀念,覺得自己的兒女真的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權利。同時,父母要花時間做的事情并不是擔心女兒日后能不能再擁有幸福的婚姻,而是要花時間去幫助子女自我成長,幫助他們去總結上一次婚姻失敗的經驗,幫助他們去學習如何經營親密關系,如何與人溝通相處。只有這樣,兒女們才能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