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4月間,我曾經與馬明輝同志一起采訪過朝陽區人大代表、朝外街道工委書記武清林。
幾年過去了,我仍然對武清林這位人大代表不能忘懷:這不僅因為他曾經在華國鋒同志身邊工作過,至今將華主席的照片貼在懷里,也不僅因為他愛讀書、有思想,常有妙語連珠,主要是他愛國、愛黨、愛人民的實際行動在感動著我;不吐不快!
俗話說:對軍人的最高獎賞是和平,不戰而勝之師是威武之師。按照這樣的理論,滅火的是英雄,防患于未“燃”的更是英雄。
武清林是河南人,中等個頭、膚色黢黑、衣著樸素,一直在說比較標準的普通話。他有27年的軍齡,轉業到地方以后,在朝陽區委組織部、區政府民政局都工作過,在擔任街道(地區)書記的同年他當選為朝陽區人大代表及區人大常委會朝外街道工委主任。
他擁有許多“頭銜”,但其中有個“頭銜”叫“防火書記”,是街道居民送給他的。
面臨“火情”
北京是個永遠說不盡的話題,是瓶永遠品不完的美酒。好像是從世紀之交的時候開始,人們提到北京,總會聯想到奧運。“新北京,新奧運”,奧運成了北京最新印制的一張“名片”。
提奧運,就得提朝陽,奧運場館大多在朝陽。此外,北京發展的中心在朝陽: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首都國際機場、還有中央商業區CBD……顯而易見,朝陽是北京的首善之區,而武清林管理的朝陽門外地區,則是朝陽的首善之區。
武清林肩上擔子之重、責任之大,無須多講了。
這位神情有些冷峻的工委書記把他的工作概括為兩個字——防火。
“這不是公安局的事嗎?”
看著我們疑惑的神色,武清林難得地笑了笑:“街道辦事處是政府最基層的組織,直接面對群眾,是整個社會安全穩定的第一道防線,要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社區,重在‘防火’——及時有效地化解各種矛盾與糾紛,遠遠勝過矛盾激化后再焦頭爛額地去做‘救火’工作。”
未雨綢繆,做政府的防火器,群眾的防火墻,這是武清林從事街道工作的感悟與心得,也是現實迫使他作出的選擇。
武清林清楚地記得,他是2003年6月來朝外街道上任的。此前,他是區民政局局長。從政府行政機關來到基層,對于軍人出身的他來說,一切都是陌生的,特別是朝外街道。
這里離區委、區政府直線距離不過500米,東接CBD、西臨二環路,南有使館區、北為重商埠,是首都北京乃至全國的政治、外交、商業中心,且是朝陽區唯一的少數民族居民聚居區,也是重點危房改造區。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武清林這位新官上任,不僅沒有點火,反而成了“防火”和“滅火”的人。
武清林回憶說:“當時,擺在我面前的問題一大堆,什么干部任用、施工擾民、社區環境臟亂、弱勢群體救助、清真寺房產糾紛、民工集體討要工資、群眾上訪勢頭漸猛等。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無法平息各種無名暗火和紛爭,何談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區?面對這么多問題,還談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把火就得把我燒焦了。”
的確,朝外街道既是北京著名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重點危改區和涉外窗口區,但這里同時也是一個時有矛盾、糾紛,上訪事件經常光顧的地方。
當時朝外許多工地正在施工,由于工期的限制,施工晝夜不停,嚴重干擾了周邊住戶的正常休息。為此,居民與施工方長期僵持不下。施工高峰期,一晚上能接到居民八九個報警投訴電話,報“110”成了家常便飯。
某些社區干部的“衙門”習氣,也令群眾火氣很大。面對“微服私訪”的新任書記,不少群眾反映,有些干部與群眾根本不是水乳交融的魚水關系,而是油水關系——油漂浮在水上,不能融入水中,與水離心離德。“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到哪里去了?”一位居住在朝外地區的原新四軍老干部徐仲華痛心疾首地責問。
武清林說,用食不甘味、睡不安眠來形容他當時的境況,一點也不為過。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他把自己定位在“防火”書記的位置上。
和諧社會要用愛心、
用責任、用行動去建設
芳草地社區的干部任用一直是個老大難。這個社區的群眾已經“趕跑了”三任社區黨委書記,武清林決定以此為突破口。
于是,他深入基層,廣泛調研,走訪“三老”(老干部、老居民、老居干)得知:這個社區的知識分子、離退休老干部較多,大家的民主意識很強,對社區干部的工作作風要求較高。而前幾任書記都是任命的,不是民選的干部,有的甚至是“兼職”書記,主要精力不在社區。
武清林深知,要讓群眾消火順氣,就必須提高街道和社區干部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和執政方式,眼下的當務之急,是讓居民們自己選出“當家人”。于是,朝外誕生了民選的社區主任、黨委書記李玉生。實踐證明,幾年來,李玉生的群眾滿意度始終保持在98%以上。
72歲的居民吳巖女士,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她特愛“較真”,與不少街道和社區的干部吵過架,被有些人視其為“刺頭”。但她說武書記人好,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像武書記這樣隨時接待居民來訪、來電,經常到居民家里啦呱兒聊天,時時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干部太少了!
有著370多年歷史的南下坡清真寺是一座遠近聞名的穆斯林寺院,但由于歷史原因,寺院的房產糾紛一直是個敏感棘手、久懸未決的問題。
寺院的阿訇張萬春對我們說,過去街道處理寺院房產,事前不商量,一個大而刺眼的“拆”字往墻上一畫,就算完事,連通融的余地都沒有,叫人“窩火”!
他說武清林上任后,親自出面去做城管、工商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工作。“最讓我們感動的是,我們的重大宗教節日,武書記都記在心里,他以個人名義,先后兩次自己掏錢,買來羊和牛送給寺里。特別地令人感動!”
感動之余,清真寺積極奉獻真情、回報社會。
在武清林的建議下,朝外街道“人民內部矛盾調處中心”成立后,聘請清真寺的三位重要人士為“特約調處專家”,在解決民族糾紛、施工單位擾民等事件中大顯身手。
為了便于對各種矛盾糾紛早介入、早預防、早調解,街道形成了“三排查”工作機制;制定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的目標。街道還組織了“法律進社區、矛盾化基層”等活動,對居民進行普法教育。
武清林經常告誡同事們,和諧社會不是靠喊喊口號、發個指示、念段文件就能建成的,而是用愛心、用責任、用行動去建設。正因如此,助殘、助老、助教扶困成為朝外街道“防火”的一個亮點。愛心家園、親情崗、助困保姆、殘疾人專用設施等,是朝外的標志與品牌,也使朝外充滿了濃濃溫情。此外,武清林不但有自己固定的扶助對象,他還隨時接濟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一位刑滿釋放的朝外原居民出獄之后,他的家早已因拆遷而沒了蹤影,武清林為此多方奔走,終于為他爭取來20多萬元的安置補償費;華普精品市場和岳秀服裝市場產生合同糾紛,在武清林的過問下,和解了;施工擾民事件當事人握手言和了……
就這樣,武清林靠他的真誠為民,感動了周圍的人,一切積極因素都被調動起來了。街道三老、宗教人士、普通居民,這些人都成了他的朋友、參謀和智囊團,都成了朝外街道的義務“防火員”,成了和諧社會的宣傳者和實踐者。許多積淀已久的矛盾和問題,在“防火”書記上任之后,在朝外漸漸煙消云散。
武清林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防火”之術?
我們了解到,武清林博覽群書,常常引經據典,任街道書記3年多的時間,他記了40多本筆記。
永恒的動力
武清林戲言,自己是30多歲的干勁,50多歲的年齡,70多歲的外貌。
“不知老之將至”是他廢寢忘食的一種工作狀態。雖然早晨的上班時間是八點半,可他每天七點多準時到單位。他常嘆自己沒有分身之術,沒有三頭六臂,“我真希望日頭永遠不落。”他言語間竟是這般天真。飲食不能定時定量,饑一頓飽一頓,使他得了嚴重的胃病。可在醫院剛做完胃鏡檢查,他立刻馬不停蹄地趕往辦公室。
武清林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街道干部,已不能奢望升遷,為何還如此忘我地工作?動力來自何處?
“主動為民謀事,用心在民意中找事做”,是同事們對武清林由衷的評價。
在居民的眼中,武清林是“平民書記”、“四不書記”(不喝酒、不吸煙、不圖名、不圖利)、“公仆書記”、“紅色書記”。如此眾多的 “頭銜”都屬于武清林——一位普通的街道書記。獲此殊榮者,能有幾人?
出生在農民家庭、度過了27年軍旅生活的武清林,對群眾懷有樸素而真摯的感情,他將對人民的深沉之愛細化為日常的點滴工作……
“站起來要像一把傘,為人民遮風避雨;俯下身要像一頭牛,為人民鞠躬盡瘁。”這句話寫在了朝陽區人大代表武清林筆記的扉頁上,也印在了他的心里,并成為他勇往直前的永恒動力。
編輯/韓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