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兒童藝術展覽會
1914年4至5月間,魯迅參與籌備全國兒童藝術展覽會,這是5月20日閉幕儀式上的合影。后排右起第三人為魯迅。
魯迅歸國后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對兒童少年的教育非常關心,也頗有心得。到教育部后,除了響應蔡總長的提倡美育,寫出綱要性的《擬播布美術意見書》外,還翻譯了很多兒童教育的文章,如日本高島平三郎的《兒童觀念界之研究》,日本上野陽一的《藝術玩賞之教育》《兒童之好奇心》等。
全國兒童藝術展覽會是魯迅參與組織的一個大型活動。最初,教育部于1912年9月決定次年夏天在北京舉辦該展覽會,并指定魯迅所在的社會教育司第一科負責具體籌辦。但因“二次革命”爆發,時局動蕩,而延期舉行。1913年冬,教育部確定把展覽會場設在教育部禮堂,隨后開始籌備展覽。魯迅從11月6日就開始與錢稻孫等人一起布置展覽,直到1914年4月才完成全部布展工作。展覽會共征集到展品數十萬件,分“文章、字、畫、手工、編織、針黹”六大類,在教育部禮堂的11個房間展示。一個月中,觀眾達一萬多人。在展覽會期間,魯迅經常到會場值班,連星期天也不休息。
錢稻孫(1887~1962),字介眉,浙江吳興人。曾留學日本、意大利等國,時任教育部主事,后任視學及京師圖書館分館館長。他對這次展覽會組織工作的回憶,讓人們了解了這種開拓性工作的一些細節:
兒童藝術展覽會是由魯迅這一科籌備的,社會教育司主管,具體事務就是魯迅一個人忙,以教育部的名義主辦。以教育部名義在頭一年發公函到各省各縣去征集展品,這也是一個新工作,都不懂,魯迅做這工作也是摸索的,首先還得解釋什么叫兒童藝術品,因為沒有人知道要征集些什么東西。
到布置的時候,我才去幫忙,是在教育部大禮堂展出的,另外還開辟了三間房子做展覽室,分成第一、第二展室,展品是些:畫,字,玩具,草編制品,刺繡等等,都是兒童的作品。當時也沒有人能鑒別一下好壞,所以都擺出來。
展覽會的布置也沒有經驗,擺法是用小學生桌子擺成篆字體的“術”字形,上面擺上展品,用繩子攔起來,參觀的人順著路線按字形來回參觀,人多,路線也彎彎曲曲,擠來擠去很不好走。
展覽會開始時,全部籌備人員都來看攤,觀眾很踴躍,很多人是抱著好奇心來的,有時中午附近飯鋪的伙計穿著白工作服就來了。午飯是輪流去吃,輪流休息看攤,因為中午參觀的人多,也很雜亂,結果還是丟了不少的展品。
展覽會的管理人員,身上還掛著一個標志,是由青秘閣給做的,用硬紙剪成六角形,上面蒙上一塊有顏色的綢子(或緞子),每個角上用黃色寫一個篆字,共計六個字:禮、樂、御書、射、數。名為“六藝”。從這六個字中,可以看到當時一些人還是有些復古思想的。帶上這個標志,就表示是這里的工作人員了。
展覽會后,5月23日,教育部召開了兒童藝術展覽會展品審查會,會議決定由魯迅、陳師曾等負責挑選送往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展品。為慶祝巴拿馬運河建成,美國政府預定在1915年2月20日在舊金山市舉行“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邀請中國、古巴、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參加。魯迅等人從中選出104種125件展品送交巴拿馬賽會事務局,在1915年3月9日開館的中國館展出。
京師圖書館
京師圖書館原址在什剎海廣化寺,因地方狹小,條件簡陋,經多方努力,得以遷建。1917年1月新館在安定門內方家胡同開館。這是紀念合影,中坐者為蔡元培,其身后為夏曾佑。第二排左起第五人為魯迅,立于夏之左側。這張照片刊登在1917年2月1日《北京日報》上。
京師圖書館歸教育部直接管轄,館長是江叔海(江翰)。1913年初,江瀚離任,教育部擬不再設圖書館館長一職,而由社會教育司司長夏曾佑兼管圖書館,具體工作就由魯迅和沈商耆負責。2月17日,魯迅與沈商耆一起拜訪江瀚,商量交接工作事宜。3月7日,魯迅和沈商耆又再次到京師圖書館商量交接事宜。此后,魯迅對于該館的遷址和建設做了很多的工作。因為該館的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讀者較少,加上廣化寺房屋破舊、環境潮濕,不宜保存書籍,所以決定另選館址,同時在城南的前青廠設立一處分館。本年6月,分管正式開館,這是京師圖書館設立分館之始。10月29日教育部編制明年預算計劃,并討論改組京師圖書館。教育部指派魯迅等人和圖書館人員一起清理該館的圖書、賬目,并負責接收,為圖書館擴充做好準備。1914年1月6日,魯迅參與討論接收文津閣《四庫全書》的事宜。教育部為了充實京師圖書館的藏書不僅從河北、河南、遼寧、吉林、黑龍江、山西、云南等省調來大批官書,還調來文津閣《四庫全書》,并指定魯迅等人負責接收這些圖書。魯迅為此事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當天日記中記載:“遂赴部,議暫儲大學校,遂往大學校,待久不至,詢以德律風(電話。英文TELEPHONE)的音譯),則云已為內務部員運入文華殿,遂回部。”1915年6月,教育部決定在位于方家胡同的前國子監南學的舊址設立京師圖書館籌備處,籌備京師圖書館改組和遷館的工作。8月20日,魯迅到位于方家胡同的京師圖書館籌備處視察工作。該館初建時,藏有文津閣《四庫全書》6144函,敦煌石室唐人寫經8000卷,宋元精刊及舊抄本12000冊,普通書8000冊。開幕式次日開始售券閱覽。
這次開館,主辦方特別請了老部長、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出席。因為京師圖書館同北京大學(原為京師大學堂)有一定的聯系。當時開辦圖書館的條件和管理水平,可參看錢稻孫的回憶:
清朝時候,就有意搞一個圖書館,叫京師圖書館,與京師大學堂配起來。那時就開始向各地征集書籍,征集到的書籍存在廣化寺內。還都是書箱,沒有打開過。廣化寺就是現在的衛生部。社會教育司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籌辦一個京師圖書館。當時是江翰作館長,經費少,沒有地方。后來先在宣武門外前青廠租了一個房子,成立了京師圖書館分館。這房子很小,地方也小,門、院子都很窄,是一個黑沉沉的四合院。還有一個小后院。總館當時還沒有著落。分館由當時社會教育司主事關來卿管。關來卿是在浙江官書局工作過多年的老前輩,學問很好,可是對辦圖書館不懂。采用的是藏書樓的辦法;一張桌子,幾把椅子,打開些書箱,把書一擺,沒有電燈,沒有卡片書目,書名寫在木板上掛在那里。職員大概有六七個人,每月經費二百元,通年都沒有事可作。我是在關來卿之后兼任分館主任的。當時我剛從日本回來,什么都不懂,所以就買了些有關圖書館的規章的書,整夜整夜地看。分館里還有一個喬大壯,是文書。喬大壯是譯學館出身的人,法文、詩詞都很好,刻圖章也很好。他曾跟許季茀到臺灣去工作。許季茀在臺灣被害以后,他嚇得跑回來,跳河自殺了。分館里還有宋子佩,是會計,在當時作會計還有點事作,別的人沒有事可作的。
編輯/韓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