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雷鋒逝世50周年,全國上下正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對于60年代出生的人,雷鋒叔叔是少年兒童成長的“偶像”,記憶深刻的當然還有小兵張嘎、小英雄雨來、潘冬子及真實版的劉胡蘭、草原英雄小姐妹。《雷鋒的故事》是我們這一代的精神食糧,可50年過去了,雷鋒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生活,甚至跨越國界,這就值得深思了。
無法回避的是時代背景,“在雷鋒的年代,面對翻天覆地的變革,全社會都需要重新找到精神坐標,確立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主義信念的現實定位。成立十余年的新中國,面臨內外交困的‘艱難時期’、三年饑荒、中蘇論戰、外界封鎖——尤需眾志成城、共渡難關的信念,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精神。正因此,承載著新社會價值觀的雷鋒,才能激起最廣泛的共鳴,為年輕的共和國提供心靈的動力?!保ㄒ姟度嗣袢請蟆?012年2月28日《向我們時代的行動者致敬》一文。)
這高度概括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們國家的歷史狀況,一是被美歐幾個世界強國及追隨者包圍打壓,二是和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及東歐幾個共產黨小兄弟發生意識形態的斗爭,三是國內經濟出現了危機,鬧饑荒餓死人。
“民以食為天”,兒時經常聽人講起吃不飽飯的生活,70年代上小學還吃過“憶苦飯”。物質匱乏的年代,在國家的首都北京,食品供應是最好的,每年春節有“限量”的幾斤花生、葵花子、幾條黃花魚(野生的,現在一條活的在南方可以賣到2萬元人民幣),就這已經讓家鄉人民無比羨慕,視為在天堂吃皇糧。在那樣非常困難的年代,如果沒有一個偉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撐,整個社會是要崩潰的,可幸運的是我們挺過來了。
感受雷鋒精神,其實不需用太多的東西,一本《雷鋒的故事》影響了幾代人,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真實的雷鋒。中國特色,50周年自然有一個高潮,特別是出版社,以雷鋒為題的書出了不少?!霸谠忈尷卒h精神方面,普及讀本表現形式多元,繼《雷鋒全集》出版后,華文出版社3月5日前將推出《雷鋒精神讀本》,由《雷鋒全集》編輯委員會主持編輯,有小學低年級版、小學高年級版、初中生版、高中生版四版本。而在三聯書店3月初推出的《雷鋒:1940~1962》中,編者用300張圖片還原了這個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士兵,其中包括對雷鋒精準的人生職場法則的解密。新華出版社《雷鋒精神學習讀本》,也是從職場和教育培訓角度入手詮釋雷鋒精神。社會轉型期面對社會的多元價值觀,我們如何學雷鋒?學雷鋒什么?以及雷鋒精神的時代價值是什么?書中針對這些問題作了思考和解讀?!保〒缎戮﹫蟆?012年2月29日。)
策劃運作,集中出一批讀物,只要有可讀性又不太商業化,是件大好的事??墒牵髮W生看什么,小學生讀什么,想辦好也是要花一些功夫的,出版業不能“蘿卜快了不洗泥”,否則浪費資源不說,還會有負面作用。作家黃亞洲寫了部長篇紀實小說《雷鋒》,再現了雷鋒從舊社會孤兒變化為新時代榜樣這一普通人的成長軌跡,將雷鋒“去神化”,著力展現他在平凡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奮斗的不凡人生。我對作家這三點故事構思評說如下:
第一說雷鋒的成長。一個貧苦的孤兒,從水深火熱的舊中國到欣欣向榮的新中國,我們感受到的雷鋒無比陽光,身心充滿了青春活力,這一切都印證了那個火紅的年代。喜的是雷鋒愛照相,留下那么多快樂而又純凈的光影。奇的是雷鋒還很新潮,敢騎著大摩托車去天安門,敢花44元買一件時尚的皮夾克。據雷鋒的戰友喬安山講,雷鋒在鞍山礦上一個月有30元的工資,50年代這點錢可以夠一大家子吃喝。第二點說作家要“去神化”。其實沒有啥意思,雷鋒就是精神的高地和道德的楷模,就是一個無比美好的傳奇,就是一個思想光環的定格。第三說“平凡”。雷鋒這個來自特殊年代的年輕人,社會給予他的機會可能會讓現在的80后、90后羨慕——16歲就在政府機關當公務員,18歲在農場開拖拉機,不到一年又支援東北鞍山當工人,19歲過一點又成了戰士。在部隊的2年8個月,從“平凡”到“偉大”,雷鋒似乎是用激情完成了自己22年的生命之路。其實在當下,于公于私無論做什么,我們只要能時時想起雷鋒的一句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好”,足矣。
人死了,還能給社會留下“大美”的人還有一個,那就是鄧拓。2012年的2月~4月初,中國美術館在舉辦“鄧拓捐贈中國古代繪畫珍品特展”,蘇軾的《瀟湘竹石圖》、沈周的《萱草秋葵圖》、唐寅的《湖山一覽圖》、仇英的《采芝圖》、朱耷的《花卉禽獸圖屏》、石濤的《江干訪友圖》、鄭燮的《石畔瑯玕圖》,上起宋元,下至明清,一件件均價值非凡。一個共產黨的高級干部,大筆桿子,在解放后的十幾年間收集了上百幅的歷代精品,在世人眼中總是有些不可思議。在文化部供職的北大才女陳向紅,盛情邀請幾位福州老鄉前去欣賞,并特意請北師大一位在這方面有研究的學術達人現場講解,很遺憾我沒有參加。
鄧拓是福州人,其父是前清舉人,在廣西任過知縣。1912年2月6日,鄧拓出生在福州烏石山的“第一山房”,門口有棵百年古榕。家鄉有句俗話:門前有棵大樹,必是富貴人家。樹旁有清嘉慶年間文人楚麓材的手跡石碑,上面是一首詩:鱗次臺高勢接天,百年喬木護云煙。休嗟陵谷湮池館,且喜蓬壺近市廛。花鳥結成風月友,詩書留作子孫田。閑來徙倚層巒上,不盡嵐光入翠巔。
鄧拓5歲能背古詩,7歲進福州閩侯小學。高中在福建省立第一高級中學,這個學校的前身是清代鳳池書院,后改為全閩大學堂。17歲離開故鄉,到上??既牍馊A大學。1932年參加革命活動被捕,半年后被父親營救出蘇州監獄。1933年,參加十九路軍在福州的“閩變”。后赴開封進河南大學歷史系,師從羅章龍、李達、范文瀾、鄧初民等人。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1936年夏,他擔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開封支隊總支隊長。1937年夏又被捕,所幸大嫂是開封有名的婦產科醫師,認識不少頭面人物,在她的積極活動下,一個月后被釋放。1937年秋,鄧拓到山西五臺山八路軍115師,見到了聶榮臻,從此走向輝煌。那時,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西方有巨人焉,吾將往從之。”
鄧拓后來的事,老北京人應不陌生??箲鹬芯幾氲谝徊俊睹珴蓶|選集》,任新中國《人民日報》的總編輯、社長,在北京市委工作期間寫下名篇《燕山夜話》?!拔母铩遍_始,鄧拓對“極左”思潮進行了頑強斗爭,也陷入政治生命的困境,1966年5月17日夜自殺身亡。他在“遺書”中寫道:“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我本應該在這一場大革命中經受到更嚴峻的考驗。遺憾的是我近來舊病都發作了,再拖下去徒然給黨和人民增加負擔。但是,我的一顆心永遠向著敬愛的黨,向著敬愛的毛主席。”
鄧拓喜歡書畫,他說:“解放后,因工作過于緊張,我患有偏頭疼,每天發作。讀書困難,工作更困難,我不愿浪費時間,于是就把欣賞研究古畫,代替讀書。哪知越鉆越深,興趣越來越濃?!闭勈詹靥K東坡的畫,他說:“我在一家畫店看到蘇東坡的這幅瀟湘竹石畫卷,店員說經國家有關部門鑒定,認為非真品,價值不大,拒絕收藏。畫店覺得作一般處理,很可惜。留在畫店,積壓資金。不留又怕確為珍品,再遭流失。在這種情況下,我自費收購下來。”
1964年,鄧拓把他收藏最好的一批古畫144件,裱糊好,開列清單,注明年代、作者,無償捐獻給中國美術家協會。在后來“文革”中,他留下的文物、書籍全部被抄走。文人就是文人,1936年在河南,鄧拓用文言文寫就20萬字《中國救荒史》,1937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57年他將文言文改成語體文,由三聯書店重印,不久以后國家就遭受了三年自然災害。北京出版社1998年9月重新出版,那一年南方發生大洪水。
鄧拓在“緒言”中說:所謂“救荒”就是人們為防止或挽救因災害而招致社會物質生活破壞的一切防護性活動。他在書的開頭就講:我國災荒之多,世界罕有,據有文獻可考的記載來看,從公元前18世紀,直到公元20世紀的今日,將近4000年間,幾乎無年無災,也幾乎無年不荒;西歐學者甚至稱我國為“饑荒的國度”(The Land of Famine)。
去年10月回福州,路過烏石山;年底,上五臺山;春節,在上海、蘇州。這些都是鄧拓生活過的地方,什么時候會記起這位鄉賢吶。慚愧。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