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傳統”成為王澍獲獎的重要理由,幾乎所有評委的評價里面都有“根植于當地文化的底蘊,又能與傳統元素相結合”。對此,王澍回應:“去保護傳統,傳統還是會消亡。所以,更重要的是,在保護傳統的同時,如何能讓傳統繼續有生氣地活著。”
王澍是中國“實驗建筑”的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具人文氣質的建筑家”,曾獲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特別榮譽獎、法國建筑學院金獎,并與妻子陸文宇一起獲得德國謝林建筑實踐大獎。2011年,王澍成為第一位擔任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客座教授的中國本土建筑師。2012年2月27日,王澍獲得了有建筑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普里茲克建筑學獎,成為獲得這項殊榮的第一個中國公民。
其代表作品有世博會寧波滕頭案例館、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和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等。
神似作家
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烏魯木齊,成長于西安。因為父親在鐵路部門工作,一家人總是不停地乘火車搬家,從烏魯木齊到北京再到西安。母親是教師,也是圖書館管理員,兒時的王澍整日泡在圖書館,翻遍了幾乎所有被譯成中文的世界名著。這讓他比別的孩子早熟很多,并逐漸產生對同齡人的疏離感。
報考大學時,家人不贊成王澍讀美院,所以他選擇了這個和繪畫有些瓜葛的學科——建筑學。那時,他就開始跟各種藝術觀念抗爭,在班上總扮演變革的角色:同學都有睡午覺的習慣,他不睡,每天臨歐陽詢,和同學討論書法;別人在教室上課,他去圖書館自習;別人研究后現代主義建筑,他四處尋覓后現代主義電影、后現代主義文學。
大二時,王澍做過一個模型,靈感來自小時候有圍墻的田野。隨即,他就公開宣稱“沒人可以教我了”。大三時,拒絕畫商業效果圖,還帶著同學到教研室談判。現在回想起來,他還有幾分得意:“關于自由表達,那可是這所學校70多年歷史上第一次開禁。”
1989年,王澍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大型建筑作品——海寧青少年宮。建筑主體嵌入紅色立方體,其構想據說來自田壯壯的影片《搖滾青年》中一群青年在故宮午門廣場跳霹靂舞的畫面。盡管當時王澍還遠沒能形成自己的風格,但故宮午門的線索卻也暗中注定了他的方向。
上世紀90年代到處大興土木,王澍拒絕了市場的誘惑。1991年,他隱居在杭州西湖附近的鄉村,整天在家閱讀與建筑沒有任何關系的書,偶爾打些短工養家糊口。后來,王澍與同為建筑師的妻子陸文宇成立了“業余建筑工作室”。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妻子:“在我們的工作室,如果沒有我的話,這些設計的方案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沒有她,這些設計基本上是不能變成現實的。”他們的兒子今年10歲,王澍每天一定要陪兒子玩一到兩個小時。
如今,王澍在中國美術學院任教,他喜歡教書,他同時教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這在一線著名建筑師中幾乎絕無僅有。因為實在太忙,他說他根本沒時間打理家里的生活。至今他家里和普通中國家庭差不多,樓道里塞滿了東西。不過這個房子也是他的一件作品,被人形容為迷宮,據說凡進入這個住宅的人都會感到它比實際面積大很多。
“我覺得我若不做建筑師,首先會做一個不錯的作家。”當他說到自己的建筑的時候,談得更多的其實是文學和藝術,或許這是他與其他建筑師最大的差別。
形似磚瓦
2012年2月28日,普利茲克建筑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正式宣布,49歲的中國建筑師王澍,榮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這一代表全球建筑領域最高榮譽的頒獎典禮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舉行。
普利茲克建筑獎每年度授予一位作出杰出貢獻的、在世的建筑師,被譽為全球建筑界“諾貝爾獎”。在歷屆獲獎者中,有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丹麥設計師約翰·伍重,鳥巢的設計者瑞士設計師皮爾·德·梅隆,以及盧浮宮金字塔的設計者美籍華裔設計師貝聿銘等。作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王澍引來了社會的極大關注。
普利茲克建筑獎給王澍的評審詞是:“王澍在為我們打開全新視野的同時,引起了場景與回憶之間的共鳴。他的建筑以強烈的文化傳承感及回歸傳統而著稱,不直接使用歷史元素,卻又能夠喚起往昔。”
“我有時候說,我不是這個時代的人,我生在17世紀,我曾經跟李漁見過面。”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讓人想到古代,但與今天各個城市中最常見的仿古建筑相比,又有種強烈的現代感。
象山校園是王澍作品中體量最大的建筑群,墻面不抹灰,院子只造三面,使用了700萬塊從江浙一帶收購來的不同年代的舊磚瓦,整體成本只有同等規模校園的一半。校園內有小河環繞,中部保留了幾塊農田,種著綠油油的蔬菜。據說,春天飛來的候鳥已經從300只增加到3000只。
這天是王澍獲獎后第一次回來,學生們為他送上了一束鮮花。此時下著小雨,雨水打在寬大的房檐上,順著房頂的曲線有節奏地滴落下來,緩緩流進兩側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精心設計的水槽。遠處的象山在雨霧中若隱若現,成為這個校區最完美的、自然的背景。
王澍穿著黑色的麻布棉服,領子豎起,扣子緊緊地系到脖頸。他語調低沉,聲音稍微有些喑啞。他隨口背誦起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中的句子:“回憶也不止是某種印象,墻上的某個肌理,回憶可能包含著你開門的某個動作,你在院子里跟幾個朋友聚會的那種氣氛,你在某個走廊里無目的漫游的時候來來回回的變化,等等,你在隔壁的院子里聽到另外一個院子里似乎非常遙遠的聲音,你穿過院子看到遠處的人在活動,那種似乎近在眼前又甚至一個世紀遙遠的目光……”
對話主人公
王澍建筑觀之“尋找中國”
記者:象山校園的震撼無法用言語來描述,請你先談談你設計象山校園的理念。
王澍:我看過一個評論,影響中國城市未來走向的兩大標志性建筑,一個是北京CCTV大樓,一個就是象山校園,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向。我很高興象山校園能夠代表另一種方向。當時設計這座校園的想法是恢復帶有中國傳統書院氣息的大學,一般古代書院都是在山邊。一個院子,它不只是建筑,更要和它的理念有關,有導師、有學生,沒有入學考試,沒有畢業考試,隨時可以進來,隨時可以離開。就像孔子帶著一群弟子流動變化,有點理想主義,但奠定了一個大學的基本氣質。
記者:你設計的建筑強調中國傳統,但仍有強烈的西方現代主義色彩,并非傳統的中國式建筑。
王澍:這個時代的人捫心自問,我們學的西方的東西遠遠多于中國的東西。我們喜歡談論中國的傳統,但我們對中國的傳統基本不了解,都是泛泛的。傳統,你必須真的扎進去,對具體的某一件事情具體地了解,才可能開始談論傳統的問題。否則這種傳統的談論永遠都是人造的、假裝的、空泛的。
王澍建筑觀之“回歸古典”
記者:在東方和西方兩種建筑觀念之間,你是如何找到平衡點的?
王澍:我的理解是,在今天全球化的時代,你更要有自己鮮明的自覺性和特征,才可能在全球化當中有你的位置。你不堅持自己的文化特征,不愛護自己的文化,你就沒有辦法保持平衡。每種文化有它發展的脈絡和源流,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貧窮落后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不好,五四時期的學者普遍抱有這樣的意識,這對今天流毒甚深。當我一開始明顯轉向中國傳統的時候,也就是2007年象山校園建成的時候,很多人說這個人跟世界切斷了聯系。質疑的聲音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包括業界的評論,說我去探討中國建筑,就意味著已經背叛了現代建筑的傳統。但這是我的選擇。
記者:看過在象山校園你使用這些磚瓦,感覺經歷了數百年,這些磚瓦都有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美感。
王澍: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很重要的就是對時間的詩意體會,舊材料為什么被大家珍愛?它里面是有文化含義的。原來傳統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豐富的多元性,光磚頭,浙江省就有80多種規格。磚頭瓦片全都是最簡單的,我感興趣的是它們像語言一樣——沒有說,語言哪個詞、哪個字看不懂,但你把它們通過寫作方式疊加在一起就會發生變化。當你想了很多,提筆去寫的時候,它可能會幫助你找到文字的腔調,一旦開寫,這里面發生的變化就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記者:在大量歷史建筑被拆除的這個時代,建筑師實際上站在了保護記憶的第一線。
王澍:是這樣的。我們當年看梁思成和林徽因為《中國古代建筑史》寫的序言,對當時的保護狀況已經潸然淚下。如果他們看到今天這種狀況,又會如何呢?不單是傳統的建筑,包括80年代以前的大量建筑遺存,按照我的觀點都是要繼承的傳統。比如我做寧波美術館,原來是廢棄的航運大樓,我提出改造的建議,省了一半的錢,又保留了傳統。
王澍建筑觀之“重返自然”
記者:為什么一個城市里的建筑師會形成一種田園鄉村的設計風格?
王澍:因為我經常做的一些事情在當時看起來都是有點古怪的。當大家都在課堂里拼命學習的時候,我一個人背著包按照沈從文的《湘行散記》的路線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走,他寫過的所有村子我都去過,當時那個年代幾乎沒有人做這樣的事情。我會臨一本字帖幾十年,我都覺得沒有達到那個字帖原寫人的精神高度和意識。我沒有達到就不停止練習,很笨的人才會這樣做。我可以很高興地陪太太連續幾天逛百貨商場,逛到她累了為止,我興致盎然地在觀察生活,等等。我也可以在西湖邊閑坐一天,看日出日落,這樣也沒有關系。我是一個智商不是很高,但是有點智慧的人。
記者: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象山校園不僅是一組建筑,更是用建筑的方式對這個時代的教育模式的探索?
王澍:我當時說,我的基本思路是來自靈隱寺對面的飛來峰,我覺得那就是亞洲大學的原型,你可以看到自然和人工交會的界面上如此自然的狀態。我們老師有時候不喜歡我設計的教室,說太暗了,像修道院,我說你沒看到那個走廊如此寬闊,你可以在走廊里上課;你看到那些像小院子一樣的地方是半室外的,你可以去那里上課;屋頂可以擺凳子,你可以在屋頂上課;房子旁邊有一棵大樹,旁邊很細心地經營出一小塊地方,你可以在那棵樹下上課。好的建筑實際上是可以教別人如何去使用,因為它某種程度上既回答了生活的問題,又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今天生活的積淀。
記者:最后,請談談你對中國建筑乃至城市規劃的期望。
王澍:我對中國建筑的理解就是它不能太強,它應該弱一點。只有當建筑弱一點的時候,自然才會出現,否則建筑那么強大,自然都是它的陪襯。實際上建筑不能過分自我,而是反向的,把整個懷抱張開,自然才會進來,否則自然會離你而去。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