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休日,我和朋友驅車前往史家營鄉的圣蓮山。此山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區西北的群山峻嶺之中,海拔930米,素有京西小五岳之美譽。一路上的風景讓人應接不暇。車子在崎嶇的山路上爬行,兩邊層巒疊嶂,青翠遍野,河水蜿蜒,空氣清新,讓人陶醉其中。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進入景區大門(車子可以一直開到山上的纜車站)。圣蓮山景區以太行山為脈絡,古稱太山,因整個山體酷似蓮花狀,故曰“圣蓮山”。它始建于唐代,盛于晚清,建廟宇于峭畔,佛道合一,演繹出獨特的文化特色。據記載,在明代被譽為“京畿八景”之一,后經戰亂遭損毀。2000年,對各遺跡進行原貌修復,同時,在景區休閑區域內建設了風格各異的蒙古包和星級酒店等現代化服務設施,面積達48平方公里。
此時,我們的心情興奮到了極點。路邊,一片燦爛的紅葉,一只敏捷的小松鼠,一道秀美的瀑布,一座雄偉的奇石,都能引起我們的贊嘆和驚奇。我們乘坐纜車上山,腳下是與地面幾乎成直角的巨型峭壁,讓每一個人感到驚心動魄。還好,峭壁上的野花十分俏麗可愛,見了讓人稍慰余悸。
“道家風骨佛光照,奇峰峻石圣水靈”,這是圣蓮山的真實寫照——南天門一峰分兩分院,佛門、道家兩重天。下了纜車我們來到圣蓮山的北廟。圣蓮山分南廟、北廟兩個區域,分別尊崇佛教、道教。自唐末至民國,香火不斷。北廟還建有梨園前輩楊小樓和北洋軍閥曹錕、吳佩孚的別墅,分別與道院前后相連,融為一體。其中,吳佩孚的居所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別墅坐落于山間云端,院內古樹蒼勁,清幽雅靜,據說是吳佩孚為母親治病、休養而專門修建的。院內有描繪當時生活畫面的雕塑:一些怡然自得的方外之人,惟妙惟肖……
從北面出來,穿過“天街”,我們步入南廟。天街是連接南北兩廟的棧道,在天街上一覽眾山,猶如登臨仙界。我們登上了美麗的圣蓮寶塔臨風遠眺,正是:攬云海霞光,聽銀狐澗響;游千年古剎,享世間清涼。
繼續前行,叢林間鳥鳴不斷,石階上苔痕點翠,道路邊山花盈香。前方映入眼簾的是“迎客松”——線條優美,姿態端莊,傲然地屹立在巨石上,似娓娓地述說著千年的冷暖與滄桑,讓我在驚嘆之余,產生了重游黃山之感。
沿著石階,爬到蓮子峰下,那仿佛被利刃削劈開的絕壁上霜葉盡染,分外嫵媚嬌艷;沿著陡峭的鐵梯爬上峰頂,腳下是懸崖峭壁,人似乎立于飄蕩的云端。再往前,是圣水洞和圣米石塘。相傳摩訶老祖是在圣米石塘之中,食圣米、飲圣水而得道成仙,所以佛教在當時非常興旺。傳說圣水洞之圣水又有調理百病,延年益壽之功效,故此名聲大噪,進香朝拜,尋醫求藥者絡繹不絕。在民國時期尤為鼎盛,當時的達官貴人、藝術名家也慕名而來,而且不惜重金建別墅于觀中,我想吳佩孚的母親為了治病也有可能喝過此間的泉水吧。我們一行人也興致勃勃地品嘗了圣水洞里甘甜的泉水,的確清爽;圣米是圣米石塘獨特的物產,像真米粒一樣的形態和大小,一片片粘附于大石上,讓人嘆為觀止。
最后,我們來到古碾坊參觀當時人們加工糧食的工具。我試圖體驗前人推磨的感覺,但剛推起石磨就深感磨盤的沉重,用盡了力氣,石碾也只前進了一點兒,在感嘆前人艱辛之余,也為自己缺乏鍛煉感到愧疚。
傍晚,結束了一天的游覽,我們戀戀不舍地踏上歸程。繁忙的工作與生活,常常讓我們忽略身邊的美景,偶爾駐足觀賞一番,深感大自然的賜予才是世間最珍貴的無價之寶。
編輯/韓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