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人制造是中國成立最早,時間最長,創作歌曲最多的少數民族組合。他們曾經在2001年、2002年連續兩年登上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2010年推出了第6張專輯《回歸》。現在的成員是曲比哈布、曲比哈日和吉里日曰。雖然成立十幾年來他們經歷了幾次換人,但曲比哈布、曲比哈日這對親兄弟始終未變。
作為大涼山里走出的唱歌娃,老大曲比哈布是彝人制造的靈魂人物。當年,他帶著弟弟離家出走,阿媽的眼淚成為他北漂尋夢的支柱。幾年后,他創作的歌曲《媽媽》成為KTV的必點曲目,唱出了所有在外打拼的游子對母親的牽掛。
為追尋音樂夢想 帶著弟弟離家出走
1973年3月6日,曲比哈布出生在群山環繞的四川大涼山美姑縣。小縣城坐落在半山腰上,99%的居民是彝族人。爸爸曲比石常是個老革命,在縣機關做武裝部長。他原則性強,正直保守。媽媽馬海克洛是一個普通工人,她像所有彝族婦女一樣任勞任怨,溫厚寬容。曲比哈布的降生給這個彝族家庭帶來了很多歡樂,3年后,媽媽又給曲比哈布添了一個弟弟,取名曲比哈日。
彝族人能歌善舞,生活處處離不開歌唱。哈布從小嗓子就特別好,在學校里一直是文藝標兵,他最擅長模仿秀,唱起《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簡直就是一個小蔣大為。
90年代初正是中國搖滾音樂流行的時候,崔健、唐朝、黑豹這些搖滾樂隊成了哈布的最愛。他不僅每一首歌都會唱,而且還留起了長頭發,穿著打扮也很時髦。在阿爸眼里,哈布是一個離經叛道的孩子。可在弟弟哈日看來,哥哥就是“歌神”,長發飄飄,彈著吉他,唱著憂郁的歌。
哈布中專畢業后,被分配到縣里的電力公司上班。可他的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常常曠工背著吉他去酒吧夜總會唱歌。媽媽怕爸爸知道了責罵哈布,常常替他隱瞞。哈布告訴媽媽:“阿媽,我喜歡唱歌,我要去大城市闖一闖。”媽媽打斷他,“你爸爸絕對不會同意的。”哈布知道,想做歌手,只有偷偷離開這個家。哈布把辭職離家出走的想法跟哈日一說,哈日立刻眼睛發光,“哥哥,帶上我吧。我也要去大城市唱歌。”
哈布哈日一起去找媽媽,一進門,兩個人都跪下了。哈布說:“阿媽,兒子不孝,可是我太喜歡唱歌了,我已經辭職了,我要去北京,以后不混出個人樣不回來。”哈日接著說:“阿媽,我也要去。”
馬海克洛扶起兒子們:“你們愿意出去闖一闖,阿媽不拖你們的后腿。別跟你阿爸說,說了你們就走不了了。你們要答應阿媽,無論發生什么事情,都不能學壞。”馬海克洛看著兒子們,眼里充滿淚水。溫柔,眷戀,擔心,不舍,所有的情緒匯在眼睛里。
1996年4月20日,馬海克洛把哈布哈日送上去北京的火車。火車開動的鈴聲響了,阿媽從兜里掏出一張存折,“這是家里存折,還有3000塊錢,你們都帶上。外面不比家里,要照顧好自己。以后阿媽就不能照顧你們了。”阿媽捂著嘴,終于嗚嗚地哭起來。
喊一聲阿媽 5年后的第一個電話
北漂的日子比哈布哈日想象的還要艱難得多。兄弟倆在北京石景山附近的農村租了一間平房,100塊錢一個月。夏天沒有風扇,冬天只有一個蜂窩煤爐子,因為買不起煤球,爐子常常只是個擺設。吃飯饑一頓飽一頓是家常便飯,有時候幾天吃不上一頓飯,兩個人餓了就一個勁地喝水。
比餓肚子更煎熬的是精神折磨。哈日曾無數次想打退堂鼓,本來是想跟著哥哥到北京當明星的,可現在溫飽都成了每天的大問題。混成這個樣子,怎么有臉回家見阿媽呀。
而此時的馬海克洛在家鄉也天天擔心受怕,以淚洗面。兄弟倆離家出走后,阿爸曲比石常就一直責怪她,“你真是頭發長見識短,兩個孩子都辭職了,這要是有個好歹,你后悔都來不及!”其實,馬海克洛早就后悔了,自從孩子們一走,他們就像是斷了線的風箏,沒有信,沒有電話,也沒有任何消息。
哈布和哈日不是不想給阿媽打電話,現在兩個人生活窘迫,他們沒有臉面給家里打電話。
1998年,哈布哈日終于咸魚翻身了。5月,他們正式簽約北京鳥人公司,與另一個彝族小伙子倮伍阿木組成了彝人制造組合。他們說,“所謂彝人制造,就是彝人制造我們,我們制造音樂,音樂制造美。”
2000年1月1日,首張同名國語專輯《彝人制造》正式發行。彝族歌謠的搖滾化表現讓彝人制造異軍突起,他們的音樂融匯了古典、現代、民族和流行,原始和前衛。2000年MTV音樂大獎中,彝人制造榮獲最佳新人獎,中國最佳原創組合獎。他們像蓄積已久的火山一樣,終于爆發了。
2000年末,春節聯歡晚會劇組邀請彝人制造參加2001年春晚。大年三十下午,晚會的節目單終于公布了,彝人制造被安排在晚上10點鐘左右演唱哈布創作的《彝人回家》,兄弟倆立刻跑了出去,他們要給遠方的阿媽打電話。
“喂?”阿媽的聲音傳了出來。哈布和哈日湊在電話旁,一下子哽住了。5年多了,近2000個日日夜夜,他們牽掛已久的聲音。“阿媽!”這一聲呼喚像是從心底里直接噴了出來,哈布握著聽筒,哽咽地說不出話來。
電話那頭的馬海克洛也呆住了,朝思慕想的兒子們啊,你們還活著,阿媽想你們吶。她拿著聽筒,手不住地發抖,眼淚嘩嘩地往下流,什么也說不出來。
哈日接過電話,他帶著哭腔對著話筒說:“阿媽,你們今天晚上一定看春晚,我和哥哥要唱首歌。”
“……望明月,思故鄉,好久沒有回家了。聽到兩鬢蒼蒼的媽媽輕聲呼喚,回來吧倔強的孩子,風中的火把迎接著你的到來。掛在天上的月亮啊,你曾知道游子的心酸哎。彝人回家了,彝人回來了……”馬海克洛和曲比石常坐在電視機前,沒有歡笑,只有止不住的眼淚。
歲月如歌夢依舊 我還想唱媽媽
春節過后,哈布和哈日終于踏上了回家的路。5年前,他們沿著這條路偷偷地走出大山,來到北京追尋音樂夢想。5年后,他們終于在春晚舞臺上唱響了彝族歌,這條回家的路漫漫悠長,寫滿了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
遠遠地,哈布看到一個佝僂的身影,一眼就認出了那是阿媽。他朝阿媽飛奔過去,“阿媽!”一下子把阿媽抱了過來。馬海克洛比以前老了很多,又瘦又小,頭發都白了。哈布鼻子一酸,眼淚奪眶而出,“阿媽,兒子回來了,你受苦了。”
2003年1月的一天晚上,哈布在北京天通苑小區的家里坐在陽臺上彈吉他,他看著皎潔的月亮,又想到了遠在家鄉的阿媽。此時,阿媽在做些什么呢?她會不會也看著這個月亮,在思念遠方的兒子呢?想到這里,哈布的鼻子又酸了,他撥動著琴弦,簡單的旋律流淌出來,“……媽媽,嘿,永遠慈祥美麗的媽媽。你是我心中永遠不滅的火把,黑夜里我不會迷失方向。啊嗯,我真的不想讓你失望媽媽,因為我的夢想在遠方啊 ……”哈布像是對著阿媽說話一樣,對著月亮哼唱著。他覺得,這就是他想要送給阿媽的那首歌。他立刻拿來紙和筆,5分鐘內就把這首歌的歌詞和旋律記下來了。
這首歌就是《媽媽》,被收錄在彝人制造的第三張專輯里。專輯一經推出,這首歌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在外打拼的游子哪一個沒有這樣的牽掛呢?哈布建議唱片公司,在制作MTV的時候能夠讓阿媽本色出演,公司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可一牽扯到預算,大家都犯難了,到大涼山去拍攝MTV效果固然好,可資金也要翻倍。想來想去,還是請阿媽到北京來拍攝比較可行。
馬海克洛接到哈布的電話,要來北京拍MTV,她高興極了。這么多年來,她一直想為兒子們做點什么,她立刻做了好幾身彝族人最傳統最隆重的行頭帶到了北京。這首《媽媽》的MTV在電視臺播出后,很多人都被阿媽的眼神深深地打動了。可哈布覺得,阿媽出現的鏡頭太少了,而且如果在老家拍攝,效果一定更好。這成了他心底的一個遺憾。
2010年,彝人制造推出了他們的第6張專輯《回歸》,在這張專輯里,特別翻唱了那首《媽媽》。歌曲重新編曲和配器,而且MTV是他們特意回老家拍攝的,阿媽馬海克洛是MTV的女主角,哈布終于彌補了上次MTV的遺憾。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