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英國發現有10萬只火雞死于一種以前沒見過的病,被稱為“火雞X病”,再后來鴨子也被波及。追根溯源,最大的嫌疑是飼料。這些可憐的火雞和鴨子吃的是花生餅。花生餅是花生榨油之后剩下的殘渣,富含蛋白質,是很好的禽畜飼料。
科學家們很快從花生餅中找到了罪魁禍首,一種真菌產生的毒素。它被命名為“aflatoxin”,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黃曲霉毒素”。自那以后,黃曲霉毒素就獲得了科學家們的特別關照,對它的研究可能是所有的真菌毒素中最深入最廣泛的。
目前發現的黃曲霉素有十幾種。蒙牛介紹給公眾的“黃曲霉毒素M1”主要出現在各種奶中,M就是“奶”的意思。它還有一個兄弟M2。
其實M1和M2并不是黃曲霉菌產生的,毒性也并不是最強。毒性最強的是“B1”,B表示藍色,因為它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會發出藍色熒光。除了親兄弟B2之外,它還有堂兄弟G1和G2,因在紫外線下發出黃綠色熒光而得名。
B1、B2和G1、G2,就是經常出現在農產品中的黃曲霉毒素的代表。B1和B2被奶牛吃了之后,分別有一小部分會轉化為M1和M2進入奶中,這就是牛奶中黃曲霉毒素的來源。
黃曲霉毒素在農產品中幾乎無法避免,不想餓死的人類也只好無奈地吃下一些。世界各國都只能設定一個“限量標準”。不超過這個標準,危害就小到可以忽略了。
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黃曲霉污染的糧食,這也就是那10萬只可憐的火雞被害的原因。或許會有敏感的讀者想到:既然那些花生被污染了,那么它們榨的油呢?
這么重要的問題當然會有人去研究。1966年,就有一篇科學論文探索過這個問題。研究者找了一批嚴重發霉的花生,其中的黃曲霉毒素B1已經超標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食物中的黃曲霉毒素用ppb為單位,作者用有機溶劑浸取的方法來得到油,發現油中的B1含量是120ppb,雖然比原料中要低得多,但仍然大大高于安全標準。花生餅中的含量則高達11 000ppb,如果拿去喂動物,動物就只能追隨那批可憐的火雞了。
按照工業加工的流程,浸取出來的“粗油”要經過幾步精煉。經過了第一步精煉,B1含量降到了10ppb,已經達到低于20ppb的食用標準,再經過第二步精煉,含量就低于1ppb,可以忽略了。
在中國還有很多榨油作坊。壓榨出來的油又如何呢?那位研究者也用這批花生進行了壓榨,結果,油中的B1超過了800ppb。這么高的原因在于,壓榨出的油中會帶入一些殘渣,而殘渣中毒素的含量非常高。同樣地,經過兩步精煉,油中的黃曲霉毒素基本上會被除去。
通常的花生當然不可能發霉到這種地步。不過在糧食發生肉眼可見的霉變之前,其中的黃曲霉毒素也可能達到危險的含量。從安全的角度,經過精煉的油要更加優越。如果實在喜歡“自己榨”的粗油,應該盡量使用收割之后及時干燥、而且保存良好的花生或者其他油料作物。否則,油中含有的黃曲霉毒素B1,無論是毒性還是含量,都比蒙牛超標牛奶中的M1要高得多了。
許多人都知道,糧食收割之后受潮長霉會產生黃曲霉毒素。其實,黃曲霉毒素在農作物正常的生長期中就會形成。比如玉米,土壤中的黃曲霉“種子”會在玉米棒中“萌發”。如果那段時間干燥而且高溫,黃曲霉毒素的含量就會明顯升高。此外,種植太密、野草太多、氮肥不足、蟲等因素,也有利于黃曲霉毒素的形成。美國曾經連續幾年跟蹤過中部一些州的玉米,1988年發現那些州的玉米中黃曲霉毒素普遍很高。
農業生產中,黃曲霉毒素超標的玉米并不少見,如果全部銷毀,將會是很大的損失。科學家們也找到了一些使用它們的合理方式。比如可以與不超標的混合,把總的含量降到較低。這樣的做法不能用于人的食物,但對于禽畜飼料是可以接受的,黃曲霉素很難殘留在肉中。此外,釀酒也是一種出路。經過蒸餾,黃曲霉毒素無法進入酒中。只是,剩下的酒糟中含有很多毒素,也就不能用來做飼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