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晚餐時總會喝點葡萄酒,面很廣,以智利、美國、西班牙酒為主。法國酒價格偏低的(標價100多元)實在難喝,價格高的總琢磨著可以送人或拿出去與大家分享。
智利酒好喝的太多了,略去不表,只提一句:扎瓦拉是我的最愛,復雜且有筋骨的口感,濃郁豐滿,是中年型男的味道。美國酒這些年也有很好的表現。有次抽獎抽到一瓶1 200元左右的美國酒,打開倒入醒酒器中,喚醒后與友人分享——味道與小拉菲差得不遠。桃樂絲家族的酒是穩定中庸的,它是西班牙葡萄酒里的楷模,在智利和美國加州都有自己的酒園,成為一個行銷世界100多個國家的國際品牌。
我所喝過的澳大利亞酒多為設拉子,普遍不難喝,比較飽滿,入喉順暢,可也說不出什么特色,較適合在飯局時派干杯用場。婚宴時若用澳洲酒是比較實惠保險的,即使價格較低的品種,也不會出什么洋相。澳洲奔富酒莊可算是國寶級酒莊,酒莊的Bin 128用來搭配川菜,麻辣加甜美的組合,吃過才知好。
有時我也會喝點國產洋蔥干紅葡萄酒。這款酒有些許洋蔥味,口感對得起價格。我多用它來配麻辣鴨脖等小食,比喝啤酒健康且更具風味。
冰酒是用葡萄樹上自然冰凍的葡萄釀造的。葡萄在被凍成固體狀時才壓榨,流出少量濃縮的葡萄汁,這種葡萄汁被慢慢發酵并在幾個月之后裝瓶,酒瓶外觀多細高。冰酒在壓榨過程中外界溫度必須保持低于-8℃。
冰酒酸甜適口,美味均衡,適合搭配女友手工烘培的黑巧克力蛋糕和咸曲奇。當然,這樣的口福也是偶爾為之。有次我嘗試著搭配切成小塊的金腿月餅,效果居然十分驚艷。后來我得出結論:冰酒適合搭配不單純是甜酸的、甜度略低而層次較豐富的干點。中餐并沒有飯后吃甜點的習慣,即使有也較為單調,基本沒有特地為此開一瓶冰酒的必要,所以冰酒在國內的銷量一直很徘徊。不過家里的下午茶時間是可以多多嘗試的。
氣泡酒一般用來當作開胃酒,相當于女人中的蘿莉,價格也不貴。比如西班牙的菲斯奈特的佳年氣泡酒,有次我用來搭配刀豆拌開洋以及苔條腰果,滋味清雅脫俗。
紅酒配中餐也有章可循
吃家常菜佐酒,不必太過遵循“白酒配白肉,紅酒配紅肉”的原則,這是針對西餐而言的。中餐太復雜,只要掌握基本原則就行,即:輕酒體配輕菜,重酒體配重菜。
清水、綠茶和濃咖啡各含一口在嘴里,給舌頭的感覺可依次用輕、中、重三個檔次來形容。酒體,是酒在舌頭上的重量感覺。白葡萄酒基本上都是輕酒體,薄若萊新酒也是輕酒體,同樣檔次的梅洛和黑皮諾要比設拉子和赤霞珠輕,陳釀時間越長酒體基本也會越重,價格當然也越貴。
赤霞珠酸度比黑皮諾高,通常用赤霞珠搭配肉食,比如紅燒肉、黑胡椒牛肉等。
吃油炸食品及高脂魚類貝類時,我通常搭配干白,這能激發食欲,消除味蕾的倦怠感;汁水豐富的生蠔與霞多麗干白是最佳搭檔;帶蒜味的海鮮,須以氣味濃郁的白葡萄酒與之均衡,帶有橡木氣味的長相思是個挺不錯的選擇;長相思配鹽水鴨也不錯;烤鴨搭配赤霞珠、長相思干白或氣泡酒都行;吃大閘蟹一般配黃酒居多,換種吃法,配葡萄酒亦可,最好選擇霞多麗干白;甚至餃子也能配酒,竊以為豬肉餡水餃搭配雷司令白葡萄酒為上選。
根據美酒與美食的平衡公式,我對其搭配有以下淺見供商榷:咸食配果味較重的紅酒或酸度較高的白葡萄酒;酸食配略有苦味的紅酒;甜物配甜度較高的白葡萄酒;辣食配辛香型紅酒;清淡食物配清爽型白葡萄酒;濃郁食物配單寧強勁的紅酒。
據說,常喝葡萄酒能提高情商和環境適應能力,不知是葡萄酒讓我有了情商還是情商讓我體會了葡萄酒的個中妙處,總之這些年隨著對它們理解程度的深入,在味覺叢林里徜徉的我,也宛如經歷了由澀到熟的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