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衡陽小學生食用黃金大米實驗”引爆了轉基因的敏感神經。許多人依據綠色和平“精心挑選組織”的部分信息,對這個實驗進行了口誅筆伐。黃金大米是什么東西?這個實驗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黃金大米是為提高
大米中胡蘿卜素含量而開發
黃金大米是新一代的轉基因產品。以前的轉基因主要目標是在抗蟲、抗病、抗除草劑等協助種植的方面,而黃金大米則是為了提升產品的營養價值。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維生素A缺乏很普遍。維生素A的缺乏會導致多種后果,尤其是影響視力,嚴重的會導致“夜盲癥”甚至失明。我國調查發現,一些地區缺乏維生素A的兒童多達10%以上。維生素A主要存在于動物性食品中,植物中的胡蘿卜和南瓜都含胡蘿卜素,在體內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傳統大米中不含維生素A或者胡蘿卜素,黃金大米通過轉入一些基因,在大米中產生胡蘿卜素。兒童每天吃一碗黃金大米米飯,可以滿足大部分的維生素A需求。
黃金大米的開發在幾年前就已經完成,但是推廣一直受到重重阻力。實際上,許多第一代的轉基因產品引發爭議的問題它都不存在。比如說,它的目的是增加胡蘿卜素的含量,并不能增加植物的生存優勢,所以那些基因即使“漂流”到野外也不會產生“超級野草”;黃金大米所涉及的所有專利都已經被擁有者有條件放棄,在低收入地區,農民只需付普通種子的價格就可以購買黃金水稻種子,而且可以自己留種;黃金大米是金黃色的,跟普通大米明顯不同,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完全可以得到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黃金大米可以算是一個“公益項目”。對于解決維生素A缺乏,它提供了一個選擇。固然,多吃肉食、多吃富含胡蘿卜素的蔬菜、直接服用維生素A補充劑,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與它們相比,黃金大米是否有優勢,只能通過實踐來檢驗。更多人擔憂的,是這種“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世界上沒有一種食品是“絕對安全”的,對于轉基因食品以及其他各種新的食品,科學上評判安全的標準是“是否比傳統食品有更高的風險”。如果沒有,就認為其安全性跟傳統產品“實質等同”,從而認為它是“安全”的。
黃金大米實驗是
營養研究的必要,與道德無關
黃金大米的開發安全性的檢驗已經完成,結論是其“健康風險不比傳統大米高”。為了驗證從這種大米中攝取的胡蘿卜素是否能夠高效轉化為維生素A,就需要進行臨床試驗。此前,已經對成人進行過這樣的實驗,結果符合預期。但要知道它在兒童身上是否有同樣的轉化率,就只能在兒童身上進行。不僅僅是黃金大米,其他針對兒童的藥品和食品的“功效”實驗,都只能在兒童身上進行。這跟道德無關,而是研究的必要。在制定實驗方案的時候,會對“可能風險”有更嚴格的控制。換句話說,實驗成功,證明的是“產品有預期的功效”;實驗失敗,說明“效果不好”,但并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雜志》上,由美國農業部和醫學研究院(NIH)下屬的三個機構、北京國家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湖南疾控中心、浙江醫學科學院合作完成。這些都是很嚴肅的科研機構或者政府機構。這本學術刊物在營養研究領域也很權威,上面發表的臨床實驗必須要經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查。科學實驗中的“倫理審查”是對實驗設計、實驗材料、實驗流程的全面審查,保證對實驗者的安全性。在實驗中,除了嚴格遵循被批準的流程,還需要向實驗對象如實提供實驗內容以及安全性方面的信息,而實驗者可以隨時退出實驗。在那篇論文中,作者聲明做到了這些,也聲明沒有利益關系牽涉其中。
這項研究在美國臨床實驗數據庫里進行了登記,實驗設計經過了美國的“倫理審查”。不過,最終的實驗是在中國完成的,論文中也聲明經過了中國的“倫理審查”并且符合中國的管理規定。有人對這項研究是否真的“完全符合”中國的管理法規,以及操作細節是否嚴格遵循流程提出了質疑。令人驚奇的是,實驗所在地的湖南衡陽政府通過微博發布聲明,否認了在衡陽曾經進行過轉基因大米的臨床實驗;而隨后國家級媒體進行的采訪中,中國合作方的兩位作者否認此前看過該論文,另一位作者承認簽字同意發表,但是沒有仔細看論文,而且三人都否認有過這項實驗。目前披露出的信息越來越多,而情況卻越加撲朔迷離。不僅是這項研究是否符合中國法規,連這項研究是否存在,都是霧里看花。
總而言之,黃金大米是一個很好的產品,這項臨床研究只從科學角度來看也沒有問題。但是,這項實驗實際情況如何,現在還有待于有關方面的查證與澄清。黃金大米的安全性不能用來為程序上的違規辯護,實驗程序上的違規也不能用來“說明”黃金大米“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