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應用型法律人才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急需人才,應當具有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較豐富和全面的學科知識和過硬的法律職業技能,還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從教育理論上講,應用型法律人才與學術型、技能型法律人才有各自不同的特質,因而其培養要求和模式也應當加以區分,以提高法學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 法學教育;應用型;法律人才;素質結構
[作者簡介]劉 根(1965—),男,井崗山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法學碩士,兼職律師,研究方向為法學教育、刑事訴訟法;陳建暉(1978—),女,井崗山大學政法學院講師,法學碩士。(江西吉安 343009)
法律人是以法律的研究、運用為職業的人,如法學學者、法律教師、律師、立法者、司法者、行政執法及監督者等,他們擔負著發現、整合、解釋、執行和傳播法律規則的責任,對實現法律的功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律人可以分為應用型、學術型、技能型法律人三種不同類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型和依法治國方略的進一步實施,應用型法律人才愈來愈受到法律事務部門的青睞,愈來愈多法律院校,特別是地方本科院校也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應用型法律人才。法學教育者探討最多的是法律人才的共同素質,而對應用型法律人才則似乎不屑于討論,心知肚明,其實不然。當前,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嚴重分離,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專業培養方案和專業教學重理論輕實踐,是目前地方高校法學教育的普遍現象。這種狀況必須徹底改變,否則,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就是一句空話。鑒于此,探討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基本素質,祈望有益于當前的法學教育。
一、道德素質
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是法律人(Jurist)首先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胺陕殬I道德是指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職業人員在其職業活動與社會生活中所應遵守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法律職業道德實際上就是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倫理道德,對于法律共同體,尤其是應用型法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有人認為,應用型法律人才重在職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訓練,而職業道德則無足輕重。其實,“有了法律學問,社會常識,而缺少了法律道德,那就不免流為腐化惡化的官僚政客,并不能算做法律人才”。法學教育的宗旨并非培養只會機械適用法律的“熟練工”,而是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的法律人。在高等教育政治意識形態淡化后,如果職業道德教育又被忽略的話,那么很難設想我們將會培養出怎樣的專業人才!對于應用型法律人才而言,職業道德最核心的有三條:
一是信仰法律?!胺杀仨毐恍叛觯駝t它形同虛設?!边@是哈羅德·伯爾曼的經典名言。應用型法律人才在職業中要始終堅持黨的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嚴格依法辦事,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應用型法律人才應當永遠把法律當做一項偉大的事業和為之奮斗的目標,而不能僅僅把法律當作從事職業的工具。如果法律人變成生意人,如果法律人視法律如商品,那么社會上的人就會視法律如兒戲。所以,忠誠法律和信仰法律是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首要道德素質。
二是公正廉潔。法律是正義的化身,正義是法律的生命。亞里士多德說:“理想的法官就是公正的化身”。德國法學家拉德布魯赫也認為:“法官的品行應該是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包括犧牲生命,以正義為本?!睉眯头扇瞬牛貏e是司法人員,手中掌握著法律和人民賦予的各種權力,是依法治國的堅強力量。公平正義是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永恒的道德追求。如果法律人不維護公平正義而是助紂為虐,那么法治事業何以為繼!應用型法律人才應當成為法律與正義的化身,在執業中正確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力,做到執法如山、剛正不阿,敢于同破壞法律的人和事做堅決的斗爭,不畏權勢,不謀私利。
三是敬業奉獻。北京市人才交流協會會長、北京市人才服務中心主任韓光耀為一名合格的人才畫了一個三角形:兩腰分別是能力、知識,底邊是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由此可見,敬業精神對于人才來說多么重要!應用型法律人才從事法律事務工作,無論是立法、司法和執法,都要有顧全大局、團結合作、甘于奉獻的職業精神,特別是司法人員和行政執法人員在查處疑難復雜或大案要案時更是如此。如果法律人才沒有起碼的敬業精神,不用說在職業生涯中創造業績,就是勝任本職工作也難矣!
二、文化素質
應用型法律人才必須具備從事法律實際工作所需的合理的知識結構,才能勝任法律職業工作。
一是人文社會知識。人文社會知識包括政治、經濟、歷史、哲學、教育、文化傳統、風土人情等。法律是一門經驗科學。美國之法學家龐德(Roscoe Ponund)倡言:“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狈涩F象是社會現象的一部分,與其他社會現象如政治、經濟、文化等均有著密切聯系。法律問題無外乎是社會問題的表現,法律工作也是社會工作的一部分,是做人的工作。應用型法律人才只有通曉人文社會常識,才能正確認識法律現象,才能妥善處理法律問題。孫曉樓博士說:“所謂法律不外乎人情,人情便是社會的常識。一個法律問題,都是人事問題,都是關于人干的事體的問題?!比绻欢蒙鐣R、其他學科知識,就不可能真正精通法理,不可能妥當解決法律爭議。
二是自然科學知識。溫家寶總理說:學習理工科的,應當學習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學習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的,也要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綜合性素質是人才綜合競爭力的標志。無論是立法者、司法者,還是公務員、律師等,其所從事的法律事務難免不涉及自然科學知識,如傷害案件涉及生理學、醫學,計算機犯罪涉及電子科學、計算機原理、物理學,專利糾紛則涉及眾多自然科學等等。盡管高等教育經歷了從功利主義向科學主義再到當代的人文主義的幾個階段,但是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對社會、經濟產生了深刻影響,對法律生活的影響也不可低估。因此,應用型法律人才學習和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學知識大有裨益。
三是法學理論知識。法學理論知識是構筑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基礎。應用型法律人才必須系統掌握法學知識,如實體法、程序法和證據法,熟悉法律和相關政策。國家教育部確定的法學專業本科十六門核心課程是應用型法律人才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臺灣著名民法學家王澤鑒先生指出:法律知識、法律思維和解決爭議是法律人的三大能力,一個社會所貴于法律人者,即在于其具備此等能力。而在此等能力中,法律知識則是基礎?!耙粋€沒有學過法律的人從事法律職業,比沒有學過醫的人上手術臺給病人開刀更加危險?!睉眯头扇瞬诺摹胺汕楦小薄ⅰ胺衫砟睢薄ⅰ胺伤季S”源自法學理論的學習。只有掌握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才能談得上熟練運用法律,才能妥善解決法律糾紛,才能“通過法律實現正義”(Justice According to Law)。此外,法律人還要求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
三、心理素質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素質既指涉IQ(智商),又指涉EQ(情商),細分起來包括認知素質、情感素質、意志素質與個性素質”。應用型法律人才不僅崗位競爭激烈,而且經常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糾紛,思維敏捷、嚴謹求實、堅毅自信等良好心理素質是不可缺少的。
一是思維敏捷。思維敏捷屬于人的智力范圍,是人才的基本特征,對于應用型法律人才更具有重要意義。辦案是對應用型法律人才綜合素質的考驗,也是對法學教育水平的檢驗。無論是偵查破案、審查起訴、法庭審判、調解仲裁等法律事務,應用型法律人才不僅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要有靈機應變能力、觀察和思考能力。因為,法律問題、法律糾紛往往比較復雜,即使是簡單的糾紛案件,處理起來也比較費心費力,特別是處理結果使雙方當事人都滿意就更加需要比較高超的辦案藝術。
二是嚴謹求實。嚴謹求實既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也是一種良好的工作作風?!耙允聦崬楦鶕?,以法律為準繩”是司法工作的基本原則。法律職業關涉國家榮譽、社會穩定和當事人合法權益,來不得半點馬虎。應用型法律人才要在法律實際事務中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實事求是,謙虛謹慎、,客觀冷靜,不驕不躁,就必須增強法律意識、程序意識和證據意識,防止先入為主,主觀臆斷。嚴謹求實不僅是法律職業特性決定的,而且是社會對應用型法律人才的一種期盼。
三是堅毅自信。堅毅自信是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意志素質和個性素質。法律職業是一種崇高事業。應用型法律人才無論具體從事何種工作,都應當以學習法律知識、從事法律職業為榮。法學教育應當培養學生專業信心和興趣。同時,法律職業的辛苦也是可想而知的,如調查取證、偵查破案、追捕罪犯等,既有成功的喜悅,又有失利的苦惱。所以,應用型法律人才不僅要忠于法律、忠于事實、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嫻熟的技能和細致的工作,而且應當具備不怕艱苦、堅忍不拔、沉穩自信的心理品質。
四、技能素質
法律職業技能是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核心素質,具有優良的法律技能是應用型法律人才區別于理論型法律人才的最顯著的特點。法學兼有理論認識和實踐的雙重性格,故習法者為求獲得法律知識須重視實踐。法律人才,尤其是應用型法律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法律理論素養,更重要的是有較強的法律實踐能力。
一是法律思維能力。所謂法律思維,是指“法律職業共同體所共同具有的思維習慣、思維定勢、思維方法和思維技巧?!迸_灣學者王澤鑒先生認為,法律思維是“依循法律邏輯,以價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論證,解釋適用法律”。法律思維是邏輯思維在法律領域的具體運用。任何一種職業都有各自的職業方法和技巧。法律是一門社會技術科學,非經專門、系統的法律教育難以勝任法律職業。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法律職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法律思維,如法律解釋、法律推理、法律論證、、利益衡量、價值判斷、法律適用等,法律職業離不開這些方法和技術的幫助和引導。法律思維能力就是把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并進行思考判斷的能力,運用法律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以及判斷和處理法律問題的能力。
二是語言文字能力。語言文字能力是在職業中駕馭語言文字的各種實際能力,包括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無論是法官、檢察官,還是律師,語言文字能力是法律人的基本功。在法律職業生涯中,寫作能力是制作各種法律文書、法律報告的能力與水平,表達能力是運用法律語言、法律話語和法律術語陳述、傳達對法律問題的看法、觀點的水準,溝通能力是聽取對方意見和運用法律知識解釋法律的能力。語言文字能力貫穿于法律職業始終,它是應用型法律人才必備的職業功底。正如英國著名法官丹寧勛爵所言:“要想在與法律有關的職業中取得成功,你必須盡力培養自己掌握語言的能力。”因此,法學本科專業學生需要重視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三是訴訟應變能力。訴訟能力是指操作訴訟、處理所承辦的訴訟和非訴訟案件必備的基本能力,包括調查取證能力、審判能力、應訴能力、調解能力、辯論能力、推理能力、解釋能力、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能力等。外在的知識不經內化就永遠不成其為素質,內化了的知識不經運用,就永遠不能外化為能力。在法學教育中偏重理論知識,職業技能訓練太少,是導致法學專業畢業生不能盡快適應實際工作的重要原因,是法學教育必須攻克的難題。訴訟能力是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必備的職業技能,是法律職業人的重要素質。訴訟能力的獲得既需要學習法律理論,更要在法律實踐中磨煉和積累。
應變能力是指在法律職業活動中靈活而果斷處理尚未預知情況的能力,具有偶然性、突發性和創造性,它是法律人的綜合素質的表現。如在法庭上、在調查中詢問、訊問當事人的能力,對被告人翻供、證人翻證的處理能力等。應變能力是應用型法律人才的一項“硬功夫”,是對應用型法律人才能力與素質的真正挑戰和考驗。應變能力一般包括組織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說服能力和處置能力。應用型法律人才如果缺乏起碼的應變能力,就無法應對變化莫測的案件和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
總而言之,應用型法律人的素質對于實現法治理想具有重要意義。信仰法律是法律人才最核心的道德素養;熟悉法律是法律人重要的文化素質,法律思維是法律人最為緊要的實踐能力,嚴謹務實是法律人最基本的心理素質,上述素質和能力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是衡量應用型法律人才素質高低的標準,是判斷應用型法律人才職業能力的依據。
[參考文獻]
[1Legal Method Cases and Text Materials by Harry Willmer Jones, John M. Kernochan, Arthur W. Murphy, New York: Foundtion Press INC. 1980.
[2]李本森 .法律職業道德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孫曉樓 .法律教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4]楊仁壽 .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5]王澤鑒 .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6]賀衛方 .中國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7]龔怡祖 .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8]王納新 .法官的思維——司法認知的基本規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9][英]丹寧 .法律的訓誡[M].楊百揆,劉庸安,丁健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歐陽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