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城鄉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他們往返于城鄉之間,改變了農村文化單一同質的狀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現代西方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共同發展局面,豐富了農村文化的內容,開啟了農村文化格局“三國演義”的時代。
[關鍵詞] 人口流動,農村文化
[作者簡介] 匡立波(1979—),女,湖南文理學院思政理論教學科研部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村文化建設;黃向陽(1971—),男,湖南文理學院思政理論教學科研部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村文化建設。(湖南常德 415000)
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課題“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押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雙主體作用協調研究”(1011254B)
自從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后,中國人口流動的閘門就逐漸打開了。從集體化時期城鄉人口各自禁錮在“單位”或“土地”的藩籬中彼此都不敢越雷池半步,到現在城鄉人口大規模、長時期、遠距離地頻繁穿梭往來于全國各地,我國人口流動狀況已經蔚為大觀,快速發展的中國已經成為了高速流動的中國。
從整體來看人口流動主要是農村流向城市。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度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2978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4533億人,流往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務工農民在逐年增加。其中新生代農民工增長較快,16-25歲占外出農民工總數的41.6%,26-30歲占20%,40歲以上的農民工僅占16.1%??梢?,青壯年農村勞動力成為了流動的主體。
另外人口從城市流向農村日漸增多。在新農村建設以后,農村各方面條件的改善吸引了大量的城市投資者,越來越多的城里人去農村淘金。除了在農村經商以外,在農村建房或租房養老的城市退休人員也越來越多了,他們厭倦了城市的喧囂浮華,向往鄉下的清新悠閑,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交通便利的農村頤養天年將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無論人口是從農村流向城市還是從城市流向農村,他們在城鄉之間往返,分別在不同的環境中積累了自己的生命體驗和生存經驗,他們帶著這些相互交織、互相雜糅的體驗和經驗回到農村要么短暫停留,要么長期發展,都不同程度的沖擊了以往農村文化單一同質的狀態,為新時代的農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形式和內容,形成了農村文化多元并存的局面。
一、馬克思主義文化主導認同
目前,馬克思主義文化在農村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主要體現為農民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意識形態的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耙庾R形態是一種具有操作性的價值輸送系統,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塑造和改變民眾的思維方式,以獲得他們對輸送者合法性的自愿認同?!惫伯a黨緊緊抓住馬克思主義精髓-實事求是-在執政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農村政策,贏得了廣大農民對黨、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穩定心理認同。
改革開放以后農民從土地的禁錮中解放出來,開始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有效的配置了農村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增加了農民的雙重收入,強化了農民對黨的政治認同。在農業方面,從1982-1986年,國家連續下達了5個農業“一號文件”,大大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連年豐產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2006年中共中央開啟了以免除農業稅為標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幕,得到了農民的熱烈擁護,隨后的各項種糧補貼、家電下鄉、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教育措施更是讓農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實惠,讓農民對黨的認同達到了一個新的頂點。在非農業方面,破除了制度壁壘后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流動,農民工在加工制造業、建筑業、采掘業及環衛、家政、餐飲等服務業中占了大半壁江山,外出務工收入一直呈兩位數增長,成了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以寧夏省為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0年全省農民工人均務工收入為15789元,人均外出務工收入達12390元,占務工總收入的78%,可見因流動帶來的外出務工收入對于農民增收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農業增收和務工收入的連年增長,農村面貌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很多農民堂屋正中貼著毛澤東或鄧小平的偉人畫像,這是對他們對共產黨政策高度認同的直觀表達。
農民對黨、對社會主義的認同并不是因為農民覺悟高、通曉社會發展規律,而是因為農民的務實,農民長久以來在生存線上徘徊,“謀生方式簡單單一,在自然和社會力量面前普遍感到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具有強烈的乏力感,他們對未來不敢也不可能有太多、太高的期望,因此及其看中眼前的既得利益?!蹦壳埃r民充分享受到了各項惠農措施帶來的實惠,但是農民對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理解還很模糊,對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踐行馬克思主義還存在很多的疑問。因此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關鍵是如何在農民享受利益的同時,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可操作性,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文化理念、價值符號潛移默化的作用于農民的現實生活中,讓農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多的體現意識形態的價值追求,讓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在農村的大繁榮、大發展。
二、現代西方文化強勢發展
現代西方文化即是城市文化、工業文化和大眾文化,它在農村的長驅直入從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開始。此時農民開始掀起了進城務工、經商的熱潮,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見識并開始融入了城市文化。長期的城市生活使他們積累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價值和規范,并內化為個人的品格和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加以再復制和強化,逐漸變成了既帶著傳統農業文明印記又深受工業文明熏陶和洗禮的“兩棲人”,社會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從傳統的土地認同、宗族和血緣關聯中游離出來,直接從學校走入城市社會,其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深深的烙上了城市的烙印,是現代文化忠實的追隨者和膜拜者。這些流動人員往返于城鄉之間,是城市文化、工業文化的攜帶、傳播者和推動者,于是,以西方文化為主的現代文化依托川流不息的人流在農村一路狂飆突進,強勁發展,對農村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現代西方文化滲透到了農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鄉土社會是生產社會,生產決定消費,農民的消費觀念是講求樸素、實用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城市社會是消費社會,消費主導生產,甚至物品的消費先于物品的生產。當大量農民流入城市之后,城市閃爍炫目的廣告牌、琳瑯滿目的商品以及衣著光鮮的人群和快節奏的生活對他們形成了巨大的心理沖擊,他們渴望盡快洗去泥土的氣息融入現代化的都市,逐漸改變自身的形象,模仿城市人的消費方式和行為方式,衣、食、住、行都向城里人靠攏,逐漸被現代文化所同化。這批最初離開鄉土的人群是農村的精英,他們的行為模式對農村有巨大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在他們的帶動下,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在農村普及開來。比如,在居住方面農民的傳統居住習慣改變了,仿照城市商品房的廳室結構來修建住房,由原來一味追求空間闊大到將房子進行細致的功能分區,由原來只注重外觀氣派到講究室內設計裝修,一切都在向城市標準看齊。住房的質量被當作衡量個人能力和家庭富裕程度的標志,無論貧富與否,農民都熱衷于蓋新房,購買彩電、冰箱、洗衣機、摩托等高檔耐用消費品,為此甚至不惜全家節衣縮食、四處舉債,甚至生病也舍不得看醫生,極具意味的是往往舉債修建的房子使用率并不高,購買的洗衣機用來裝稻谷,冰箱長期閑置只當擺設。農民的購買行為并非為了消費本身,而是為了在村里或更大的社區范圍內通過消費的符號象征意義來保留或爭奪社會資本,這說明現代消費文化的影響如此深刻,已經潛移默化的大范圍地改變了農民的行為模式。
現代西方文化更深層次地改變了農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傳統小農一輩子跳不出生于斯、長于斯的鄉土社會,思想上是保守不前的。流動的人口引出了一個開放的農村社會,越來越多的農民走向全國各地,融入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以堅韌、勤勞迎接市場的大浪淘沙,逐漸變得勇敢自信,富于創新精神。他們的金錢意識激發出來,商品意識萌發,競爭意識加強,效率意識、紀律觀念深化,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質都在各種工作崗位的培訓、學習和磨練中逐步提升,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不少農民工已經逐步實現轉型,成長為新型的掌握先進技術和科學文化知識的產業工人,還有少部分勇于開拓、具有冒險意識和投資意識的農民成長為中小工商企業老板,他們擁有成熟的管理知識和經濟理念。在當今時代,農民的文化素質比之改革前不可同日而語,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大大提升,由自給自足的“生存小農”轉向與社會密不可分的“社會化小農”,經濟能力和精神風貌都得到重大改觀。同時現代文化也是一柄雙刃劍,農民深受現代西方文化糟粕的影響,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意識增長,過分的逐利心理以及消費主義帶來的巨大開支壓力引發了農村中財富倫理的變異、孝道的淡化、人情的冷漠、性道德的模糊等諸多問題,純樸的鄉風民俗受到污染,道德觀念滑坡變異,出現了只講權利,不講義務的“無公德個人”現象。無論積極影響還是消極影響,現代文化都全方位改造了農村,讓廣大農民在現代西方文化的洗禮和浸淫中無法自拔。
三、傳統文化逐漸回歸
在現代西方文化的強勢發展之下,傳統文化一度處于衰微的弱勢地位,但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傳統文化迎來了發展的契機,對農村的傳統文化來說,城鄉人口流動是其快速發展的加速器。經濟的發展使人們對城市里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服飾景觀等物態文化產生了厭倦心理,農村的怡情養性的山清水秀、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等由于強烈的異質性深深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由此出現了城里人鄉村生活體驗和鄉村生態旅游的熱潮。從更深層次的心理角度來說,快節奏的緊張生活讓城里人內心迷失,心理上陷入了焦慮、困惑之中,他們需要舒緩壓力,回歸自我,“尋根”意識使他們不斷地去追尋傳統,在傳統之中找尋文化的自我,這種找尋在城市文明之中無法完成,無論是基于傳統文化的角度還是基于對生態文化的尊重,城市居民都只有在走向農村的過程中才能完成,也正是這種找尋,那種保留了文化和自然原生態的農村地區成為了城鎮居民心中的理想之地,體驗農家生活、體驗傳統文化正是城市居民走向農村的重要內驅力,由此激發了農村居民保護、傳承傳統文化資源的積極性,驅動了鄉土文化、民族文化、自然原生態文化等傳統文化的發展。
農村傳統文化發展迅速的有民俗文化、宗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從民俗文化上說,城鄉人口對民間文藝和民俗景觀的消費需求大大刺激了其發展。以端午、中秋、重陽、春節等傳統節日為載體,各種民俗慶典、民間工藝紛紛重新登上了歷史舞臺。現在我國已有400多個地方被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特色藝術之鄉”,很多地方推出了極具特色的民間藝術項目,有剪紙、繪畫、陶瓷、泥塑、編織等民間工藝項目,戲曲、花燈、龍舟、舞獅舞龍等民間表演項目,古鎮游、生態游、農家樂等民俗旅游項目等等,吸引了大量城鄉人的眼光。從宗族文化上說,從八十年代家庭承包責任制使微觀經營主體得以重構,在沿海、江南、江淮、華南地區就出現了宗族復興的現象,重修家譜、重建祠堂、修繕祖墳、重定族規族約、共同祭祖等活動紛紛興起。福建、江西等地宗族傳統強大,宗族活動較多,很多海外人士也紛紛回來認祖歸宗。從宗教文化上說,中國農民雖然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但籌資修建廟宇、趕廟會、求神拜佛、看風水等宗教活動的熱情很高,在有些地區幾乎家家都有神龕,逢年過節香煙繚繞,爆竹聲聲,所有紅白喜事都遵循宗教儀式,每逢疾病、災禍或人生重大事件時必去寺廟燒香求簽許愿。有的地方還有集體宗教祭祀活動,如南岳衡山集體朝拜南岳大帝,五臺山中秋組織祈福,活動期間人流摩肩接踵,叩頭誦經之聲不絕于耳,熱鬧非凡。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的緊張、焦慮、無助情緒需要借助神靈信仰得到緩解和慰藉,宗教這種人類最古老的信仰形式在新的時代找到了繁衍生息的沃土。
傳統文化也是一柄雙刃劍,它豐富了農村文化供給,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強了農民對農村社區的認同,加快了中華民族“軟實力”的發展,同時消極作用也不容忽視。如宗族組織增強了人的情感歸宿和精神滿足感,對家族間的相互協作、守望相助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強大的宗族勢力有礙于現代民主政治,不同程度的控制村民自治。宗教文化的發展舒緩了農民的心理張力,但宗教信仰容易流入封建迷信的泥沼,疾病時不去求醫問藥而一味求神拜佛,甚至某些地下宗教、邪教勢力乘機在農村快速擴張。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心靈之根,民族之魂,它必將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不斷壯大,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傳統文化的提煉、創新、發展將是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文化、現代西方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在農村的共同發展形成了農村文化格局中的“三國演義”,城鄉人口的流動既加快了讓西方文化的發展,又復興了傳統文化,推動了文化的競爭,開啟了一個三元文化時代。在這場文化博弈角逐之中,馬克思主義文化在認同上盡占優勢,現代西方文化必將長期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目前處于弱勢,但上升勢頭迅猛,三元文化格局將長期存在于農村大地。
[參考文獻]
[1]王永魁.政治學視角下的土地改革運動[EB/OL].人民網,2011-06-23.
[2]李墨海.農民的政治認同-以社會主義為對象分析[J].理論學刊,2006,(11).
[3]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4]康曉光.陣地戰-關于中華文化復興的葛蘭西式的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歐陽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