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七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人們想必會談論“讀書”這個老生常談,卻又常談常新的話題。通過筆者觀察發現: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業余時間讀書,常常不為人們所重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抑或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沒有精力讀書,放松了個人精神追求;抑或時間泡在玩上,八小時之外忙應酬,沒有時間讀書。這些現象帶有普遍性。雖然看似個人的生活習慣,純屬個人私事,與他人無關。但從大的方面來看,卻事關當前的社會風氣和文化建設。因此,應提倡業余時間讀書。
業余時間不讀書,有四種錯誤思想傾向:一是享樂思想。認為上班時忙碌緊張,下班后理當把自己調理得自由些,追求快樂與享受。二是名利思想。有些人信奉以個人為圓心,以個人利益為半徑畫圓的庸俗哲學,追逐名利忙應酬。三是懶惰思想。忽略了懶惰像鐵易生銹的道理,失去理想目標,放松了人生追求。四是放縱思想。認為業余時間純屬個人私事,不讀書,隨意去玩,也沒啥關系,無形中助推了社會不良風氣。
養成業余時間讀書的習慣,對人生的意義重大。一是立德和立身。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的一次報告中指出:“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不僅僅是在校學生的專利,應該說是每個人需要終身堅持的良好習慣。讀書不僅在于知識的獲取,更在于精神的培育,道德的養成。讀書陶冶情操,升華境界。要想提升素質,修身養性,改變人生,有益社會,辨方向,明是非,汲取知識,提高業務能力,讀書無疑是一個主要途徑。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掌握,也要從讀書到思索,從學習到批判,都是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窮畢生之力,堅持不懈、孜孜以求的積累過程。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應該是對一個人成長與奮斗的人生實踐過程的寫照。國學大師馮其庸先生在接受我的采訪時說,當年的讀書成為他人生的立身之本。二是愉悅和追求。讀書是一個積少成多,慢慢品味的過程。哪怕我們每天讀一篇文章,讀一首詩,或者讀幾句話也行,只要養成習慣,閱讀就會成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說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風度,給人以愉悅。同時,書籍是他人經驗、智慧的結晶,是人生的一種追求。一位知識淵博的領導同志在接受我的采訪時曾深情地說:“讀書培養了熱愛祖國的情懷,孕育了放眼世界的胸懷,砥礪了先憂后樂的襟懷,磨煉了寵辱不驚的心懷。”三是寧靜和解煩。心靜和心煩都是讀書的好時要機。心靜的時候有利于學進去,不為名利所動,不被享樂誘惑,這很容易理解。心煩而讀就不一樣了,心煩意亂的時候,往往看不下去,這個時候堅持讀書,一旦被書吸引了,便會排除煩惱,心情開朗。四是消化和吸收。讀書和不讀書是有區別的,會不會讀書也是有區別的。區別在于能不能消化提高,能不能進行吸收轉變。讀書就怕消化不良,重復來重復去,自然就沒了興趣。我認為,在看書的時候應能越千年而與古人交談,切實際而浮想聯翩。這種讀書過程才有收獲,并能促進讀書興趣。五是擠勁和鉆勁。常言說得好,業余時間像海綿,越擠越有;業余時間像釘釘子,只有鉆勁才有空間。所以,任何人都不要把沒時間做為不讀書的借口。
八小時以外的作為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水平與能力,情調與高雅,清正與廉明。歷史證明,偉人先哲,名家大儒,成功人士都是善于利用業余時間讀書的人。常言道:“人的差異在于業余時間”。在此,呼吁人們業余時間多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