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人們發現通過網絡技術平臺,可以無限制地“發表”自己的文學作品,很“好玩”。草根族把心中的喜怒哀樂碼成文字,自知作品達不到正式刊物和報紙發表水平,只有一條便道可走,就是放到網上,這是心理滿足,自娛自樂。因為玩起來便捷痛快,繼而被效仿。所以,就有同道者來此扎堆。不敢恭維的是,初級文學寫手的文字功底令人笑掉眼鏡。更多對網絡文學的評論是“文字垃圾”。如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董乃斌的評價是“慘不忍睹”。評論一種怪現象,有時往往能讓人懂得某個方面的秘訣。凡入不了流、成不了名、又懷揣文學夢想的創作群體,像發現新大陸一般,找到作品的去處,自知是垃圾但無奈之下這群人還是像滾雪球般越聚越多。這似乎成了一種趨勢,一股時代潮流,勢不可擋。截止目前,中國網絡文學用戶已達1.94億,有一百多萬人在寫作,這一群體我們能視而不見嗎,我們也不再懷疑其中一定會有好的作品出現。
理性分析,在網絡文學群體中,燕雀占主流,但也不乏有鯤鵬和鴻鵠存在。因為新近公布的一組數據可窺見端倪。目前,每年有三四萬部作品被簽約,包括紙質、電子、游戲、影視等版權。被簽約者從某種程度上則認為,無論從思想性、藝術性均已達到公開發表的水平,使網絡文學逐漸走過“冰河”期,與傳統文學間的溝壑漸次消失。這說明網絡文學很給力,創作水平逐漸提振。不是嗎?《鬼吹燈》(2007年安徽文藝版)、《花田半畝》(2009年昆侖出版社)都取得很好銷售業績,作品都是從網絡文學而成為正版圖書,還牽住了著名作家梁曉聲的視線,鼎力推薦。這都足以說明,網絡文學正在大踏步走向傳統文學,走向擁有法律承認的紙質媒介。
2011年評出的網絡十佳優秀文學作品《此間的少年》《成都,今夜請將我忘記》《新宋》等,近期也被華文出版社等出版,使網絡作品得到市場漸漸認可,而網絡文學作者也得到傳統文學的接納。唐家三少成為第一個加入中國作協的網絡作家,今年,唐家三少、當年明月當選中國作協全國委員,得到政府的認可。而且,2009年魯迅文學獎以及隨后的茅盾文學獎,首次將網絡文學作品納入,或許就是一個信號,網絡文學只要能出好作品,同樣會被重視,充分說明中國文學界的開放、平等、包容。這或許昭示著中國文學創作空前繁榮的又一個春天。
遙想當年,施耐庵創作《水滸》時,也是一介貧民、草根作者,但他肯花費心血,數十年漚心瀝血,生生地把梁山好漢的故事,講得生動活潑,108將人物個性栩栩如生。作者只是喜歡,卻創作了不朽的名篇,但凡名著剛面世時,因其前衛性往往并不被多少人承認其價值,如畢加索的作品,當初去小酒館時,囊中羞澀以畫換酒?!陡淮荷骄訄D》如今被拍出天價,也是600多年前的元朝,一名閑居小城富陽的老人——黃公望,花四年完成的,當初并未被人看重,數百年之后終于成了偉大的作品。繪畫藝術、文學作品都是傳奇而神圣的東西。一代人的審美觀、價值觀不能認同,不要緊,只要真的存在思想藝術性,當穿越百年甚至千年之后,會被時代重新認可,亦會閃光。
我想,龐大的網絡文學在走過“冰河”期后,也一定會有宏篇巨掣問世,會讓世人承認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是同根同源,都在為蒼生而寫,為蒼生而泣,它的作用一定能得到讀者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