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人類社會帶入了數字時代。數字出版對傳統出版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顯而易見的。在經歷了網絡的沖擊與洗禮后,部分報紙、期刊出版單位的生產經營面臨著舉步維艱的境地,更多的報紙、期刊出版單位轉變經營方式,紛紛加入數字化的競爭中。近年來,網絡報紙、電子期刊的發展迅猛。
相對于報紙和期刊,數字化對圖書的傳統出版方式的影響正在顯現,圖書編輯應該未雨綢繆,提高創新能力,以適應數字時代的到來。
編輯是什么?日本鷲尾賢也在其《編輯力》一書中這樣定義:“書籍和雜志是時代的函數,編輯要時時追問為什么某些書會流行。編輯必須架起好奇的天線感應四方,但是很多事物仍然會逃脫天線的偵測,這時候就該坦承自己不懂,然后馬上就去學,這就是編輯”。編輯工作主要是通過策劃選題、組稿、審稿、編輯、出版發行等一整套流程, 形成一個科技信息的載體, 生成產品——圖書。從編輯出版的實際操作過程來看, 在各個環節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 定性或定量甚至半定量(擬定量) 地進行了信息研究與控制。信息研究是一種信息深加工(智能化) 的過程,是根據社會用戶的特定需求, 以現代的信息技術和軟科學為主形成新的增值信息產品, 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在當今數字化時代背景下, 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為信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圖書編輯在信息研究中的不足
雖然信息交流在實際中應用于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每一個環節, 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信息研究的意識薄弱, 水平與能力低下。主動信息研究的意識在一些編輯中還沒有組織起來, 甚至忽視信息研究, 而一味強調編輯的“學者化”。
(2) 信息研究方法有限。編輯工作中的信息研究目前普遍限于文獻檢索與交流, 而這些通常由老編輯帶新編輯, 經驗傳承, 很少科學性、系統性地開展信息研究,理論指導也很少,更沒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信息研究。
(3) 信息研究的范圍局限。多集中在本社出版方向所涉及的內容范圍, 很少有相關領域的研究;多偏于國內而對國外信息研究較少; 安于現狀缺少競爭意識和產品意識。
網絡中的選題策劃
網絡的普及與發展使得資源共享成為可能, 文獻信息檢索更易, 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及信息機構提供多種信息服務, 人們的研究結果及學術見解公開發表變得容易而快捷。
圖書編輯應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 了解本學科與相關領域理論發展與新技術新成果的信息, 認準國內外本學科專業的現狀和水準, 為選題、組稿作準備。逐步適應在網絡中學習知識,在網絡中尋找作者,在網絡中與讀者溝通。
《明朝那些事兒》一書最早是悄悄走紅于天涯網的一個小眾論壇“煮酒論史”。2006年3月,本書作者當年明月的寫作迅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到5月份,他的帖子已經超過了100萬的點擊,2006年9月,本書第一卷集結出版。從網絡上的被關注到圖書出版發行僅僅6個月的時間,由此可見此書策劃編輯的市場洞察力和出版社的反應能力。當然,這本書也為出版社創造了豐厚的利潤和良好的社會效益:銷量過500萬冊,為三十年來最暢銷之史學讀本,多次獲得“新浪圖書風云榜”最佳圖書、當當網“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卓越亞馬遜暢銷書大獎”等榮譽,位列全國十大暢銷書之一。2007-2008年度系列暢銷書第一名,該系列作品已被譯為日、韓、英等多國文字出版發行。此書是利用網絡進行選題策劃的成功案例。
最后要提醒的是,在利用網絡進行選題策劃的同時也要注意網絡信息資源中的“噪聲”問題。在近乎免費的網絡資源中,潛伏著大量的“水軍”,這需要深層次的信息研究才能做好控制與除噪, 獲取有用信息。
利用增值服務,延長圖書出版鏈
(1)利用配書光盤,提升圖書價值。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制作光盤的成本在逐步下降。編輯在策劃選題的時候,就要考慮到能否充分利用光盤來提升圖書的價值。在書稿中用文字不能充分描述的圖形、圖像,可以考慮在光盤中用音頻、視頻或三維動畫來描述。
(2)利用網絡,提供增值服務。目前,圖書市場(特別是科技類圖書)在數字化環境中比較便捷、可行的應對策略就是“紙質賣內容,網絡供服務”。這就要求編輯在策劃選題時就要考慮哪些內容需要付費,哪些內容可以免費。這同樣要求作者在完成主體書稿的編寫后,進行網上增值服務內容的編寫。例如,對于教材,可以讓作者提供在制作教學課件時可能用到圖形、公式等,供使用者網上下載;對于考試用書,可以讓作者進行網上答疑,與讀者互動;對于大型工具書,可以將勘誤信息和標準規范的更新信息及時地放到網上,供讀者下載。
由此可見,利用增值服務,延長了圖書的產業鏈,其優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提升了圖書的價值,提高了出版社的品牌;另一方面,可以鼓勵讀者購買正版圖書,有效防止盜版。
(作者單位系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