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1年,似乎是全球實體書店共同面臨的嚴冬,從年初到年末,實體書店倒閉或停業的噩耗紛至沓來。2月16日,有著40年歷史的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鮑德斯集團正式申請破產保護,7月中旬全面進入破產清算。同樣在美國,號稱全球最大的連鎖書店企業巴諾書店的日子也并不好過,其華爾街股票市值迅速貶值。與此同時,英國HMV娛樂集團僅以5300萬英鎊(不到原來收購價的20%)的低價將旗下擁有的英國最大的連鎖書店水石書店賣給俄羅斯富商亞歷山大·瑪慕特主導的投資公司。與之相比,我國大陸實體書店的境遇同樣嚴峻。幾年來先是號稱大陸“最大民營書店”的第三極書局以成立三年虧損4600萬人民幣的結局暗淡撤離中關村。接著上海的季風書園也因為租金問題一年內關閉了旗下的四家門店。2011年9月下旬,廣州三聯書店僅余的兩家分店相繼結業,這也意味著開業16年的三聯書店廣州店全部關張。另外,其他一些知名的獨立書店,如北京的“風入松”、杭州的“光合作用”“鐵驢書社”也紛紛消失……
在以亞馬遜為首的網絡書店沖擊下,實體連鎖大型書店尚且自顧不暇,更何況生存在網絡書店與大型連鎖店夾縫中的獨立書店,它們的生存境況更是堪憂。現實之于它們已經簡化成“TO BE OR NOT TO BE(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誠然,要解決獨立書店的生存問題,要從源頭上如政策傾斜、稅收支持等方面進行改善,而獨立書店自身應該做何種努力,也是業界關注的重要議題。
于是,在海峽的另一邊,面對獨立書店生存狀態這一共同議題,臺灣同行們所做的嘗試和努力,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其過程都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一、臺灣獨立書店聯盟的緣起
所謂的“獨立書店”,臺灣業界的解釋是指獨立經營,不像連鎖書店將出版品視為商品銷售,而是以獨有性、專業性的特色書籍和出版品,保持著推廣和分享的態度,默默經營的小書店。根據臺灣茉莉書店的統計,臺灣共有獨立書店(含二手書店)155家,其中大臺北地區47家,臺中地區48家,臺南地區60家。
1.集結聯盟的起因
2007年7月,臺灣第三大書籍經銷商凌域國際突然倒閉,包括臺灣最大的出版集團城邦以及其他數十家出版社受到重創。9月,書店與經銷商、出版社之間因結算、票務延宕長久積怨所引發的“金石堂風波”越演越烈,于是,號稱“臺灣文化地標”的著名大型連鎖書店誠品書店率先推行新的交易制度,其核心是強行要經銷商與出版社將現行的“月結制”轉為“寄售制”,并且要求其加入誠品開發的“誠品供應鏈平臺”,繳納平臺年費與交易費,寄售的書籍若有遺失,還必須負擔部分損失。面對大型書店的強硬態度,經銷商們陸續出現“跳票”,一時之間,臺灣出版界愁云慘霧,人人自危。臺灣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認為,有金石堂的“銷結制”在先,誠品的“寄售制”再全面實施的話,很可能會再帶動其他有實力的書店跟進,并將可能大幅度改變出版和書店的生態,嚴重擠壓小出版社和小書店的生存空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小書房的經營者劉虹風擔心,在市場導向的影響下,具有人文色彩的書籍出版會銳減,像他們這樣的獨立書店將面臨“無書可賣”的境地。于是,她便萌發了聯合其他獨立書店,成立書店聯盟,共同應對市場的想法。為了了解臺灣各個獨立書店的真實情況,劉虹風和她的同伴們從2007年11月開始,陸續拜訪了淡水的“有河book”、竹北的“草葉集”、臺中的“東海書苑” 及嘉義的“洪雅書房”,與這四家書店商議成立獨立書店聯盟的相關事宜。
2.聯盟的正式運作
在臺灣,成立書店聯盟并非劉虹風等人的創舉。早在2005年,由臺北市文化部門與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發起并組織晶晶書庫、女書店、茉莉書店、明目書社、山外圖書等多家書店成立了臺灣第一個獨立、小眾、人文書店的行動聯盟——“溫羅汀行動聯盟”(參與的書店多集中在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意在將這些不愿意被大型連鎖書店收編的小書店集合起來,以小舢板對抗大輪船,抵御大型書店和網絡書店的夾擊。遺憾的是,“溫羅汀”在實際的運作中,因為其宗教背景(基督教)和其他種種原因,除了合辦過書展、出過地圖之外,無甚建樹。
2008年2月,有河book、小小書房、草葉集、東海書苑、洪雅書房五家書店率先結盟,整合資源,并發行《非獨不可——獨立書店大小事電子報》(以下簡稱《非獨不可》)。《非獨不可》創刊初期以串聯各家店長手札、書店活動訊息為主,除了對外宣傳書店,也號召更多獨立書店加入,推動一個更大規模的聯盟正式成立。后來,又有臺北的唐山書店、新竹的水木書苑和花蓮的凱風卡瑪兒童書店三家陸續加入。在《非獨不可》發行8個月之后的11月10日,集書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即獨立書店聯盟)召開記者會宣布正式成立,八家獨立書店代表齊齊到場,在會場上向同行及媒體說明聯盟的未來及預期達到的目標。
獨立書店聯盟不同于之前的溫羅汀行動聯盟,正如其成立的新聞稿中所言,這一聯盟的成立突破地域的局限,從一開始便堅持遍布臺灣,從北到南,由西向東,不局限在同一個區域,而是成為一個聯絡網,網羅臺灣各地區的獨立書店咨詢,作為出版社可以直接聯系書業生態的窗口。另外,這樣的多樣性聯盟對于讀者來講,也是很有意義的,打破了目前全球流行的圖書排行榜至上的大眾均質化閱讀方式。獨立書店聯盟成立的目的不是為了復制一種可行的統一樣態,而是堅持保有各家書店的獨特性。每家書店在自己重視的主題下嚴格選書,提供給讀者有別于暢銷排行榜文化的另一種選擇,以期能增加臺灣讀者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二、獨立書店聯盟開展的特色活動
按照聯盟成立的最初設想,因為每家書店的經營項目不盡相同,擅長點也不太一樣,比如有的店擅長針對主題的選書,有的店擅長推廣文化藝術活動,有的店擅長與社區和讀者的連結,有的店擅長對特色商品的展售……所以,獨立聯盟在聯盟的各成員書店間建立一個網絡,作為分享物流、資訊、經驗的平臺,有效利用,讓聯盟呈現整合的多元化。
獨立書店聯盟兩年的運行中,因側重點的不同,其活動主要分為以下幾塊:
1.發行聯盟電子報
《非獨不可-獨立書店大小事電子報》創刊于2008年2月5日,每周三出刊,網絡發行,免費訂閱。到目前為止(2012年3月27日),共發行了148期。《非獨不可》最早掛靠在智邦電子報平臺上,發行40期以后,轉往了UDN聯合電子報平臺上發布。《非獨不可》的訊息由聯盟書店提供,編輯和出版工作則是由書店員工及招募的志愿者們共同完成。每期通常有六大版塊,分別是“獨獨手札”“獨獨BOOK”“獨獨鮮事”“獨獨招募”“編輯手札”和“訊息公告”,其內容主要以獨立書店圖書推薦、書店活動介紹和業界訊息為主。
2.書店影展
盡管獨立書店聯盟成立時,有多家媒體進行報道,但在業界和讀者圈里并未引發太大反響。所以在2009年5月,聯盟聯合了高雄豆皮藝文空間、古巴后援會、時報出版三家單位,推出了“古巴影展”活動。這次影展利用豆皮藝文高雄古巴影展的片單,搭配推行古巴書展,并在成員書店內按場次播映。通過“古巴影展”,獨立書店聯盟成功地將自己的理念發布出去,在宣傳效果上收獲不少。在這次影展中,中和的“公園生活果菱派客來”書店加入進獨立書店聯盟行列,由此聯盟書店變成了九家。2010年5月,獨立書店聯盟又承接了“董振良金門影展‘49三部曲+1影展’巡回映演暨座談會”活動,繼續擴大聯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3.主題聯合書展
“古巴影展”雖然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但對于成員書店的主業——圖書銷售并未產生實質性的幫助。于是,聯盟在2009年7月推出了第一季“綠色生活”主題書展。由成員書店推選出14本好書,11項包括綠色食材、家用飾品、植栽、筆記本及DVD等特色商品進行銷售。第一季的主題書展在各成員書店得到了很好的反響,不過因為各成員書店的店面空間十分有限,一次推出25項商品,陳列很成問題。因此,第二季“經典大師”書展中,便剔除掉其他商品,單單留下九家書店各自推薦的一本經典書進行銷售。
4.聯盟專柜
聯盟專柜是獨立書店聯盟成立之初便提出的運作模式,即搭建獨立出版、獨立創作者們溝通或者鋪貨的平臺。針對獨立出版與獨立創作者的作品,可以通過聯盟統一進貨、統一鋪貨,結算跟退換貨由聯盟出面解決。如果圖書品類達到一定數量的出版社或創作者,還可以由聯盟跟各家書店談好合作條件,預備好合約,由各家書店與其獨立簽約。
接受鋪貨的獨立書店在其店面中特設“獨立專柜”,陳列由聯盟引進的作品或商品。這些書籍或商品由聯盟秘書處統一配貨,每三個月結算一次。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解決并扶持了臺灣的獨立出版。對于許多只有一兩部作品或者少量人力的創作者,聯盟的這項業務,幫助他們找到了獨立發行渠道,大量節省了時間、財力和人力的開支。
5.“反折扣戰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研討會
2010年初,在聯盟成立之后的第三次股東大會會末,有關書市日益嚴重的折扣戰以及成員各店是否有意要將一些獨立書店的聲音共同傳播出去的想法引發了熱議。會議最后決定,聯盟各店先以文章表達自身對于折扣惡性競爭的看法,緊接著,聯盟秘書處開始積極籌備研討會。7月,在臺北文化主管部門、臺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和臺灣圖書發行協進會的贊助下,獨立書店聯盟在敏隆講堂舉辦了主題為“折扣戰烽火連天,誰幸存?——反折扣戰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研討會”。這次研討會邀請到了臺灣大中型出版社、資深出版人、大型經銷商、圖書發行協進會等出版產業各環節代表共同參與,以期達成臺灣“圖書統一定價制”法規以及修訂《公平交易法》的連署共識。雖然這次研討會最終并未產生什么實質性的結果,但作為打響臺灣圖書反折扣戰的第一槍,已經被作為2010年臺灣書業最有影響力的事件之一而載入出版史冊。
三、獨立書店聯盟的緣滅
2010年末,獨立書店聯盟執行長劉虹風在小小書房的網站上發表了名為《希望這將不是句點:“集書人文化-獨立書店聯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系列文章,正式宣布聯盟旗下正在進行的“聯盟專柜”活動轉由各家書店與創作者單獨聯系,《非獨不可》電子報和“反折扣戰”研討會移交給小小書房負責等事宜,這也正式宣布了運行近兩年的臺灣獨立書店聯盟全面暫停活動。
獨立書店聯盟的黯淡謝幕,并非突然發生,而是日積月累之后的必然結局。歸結原因,可以簡單用一句話概括為“先天不足,后天失調”。
“先天不足”指的是獨立書店聯盟本身并非一個強大的本體,缺乏發展并維系的強力支撐。正如東海書苑的廖英良在聯盟成立之初所言,五家很窮的書店(其后加入的四家書店境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維不維持得下去都是問題,但卻又對臺灣的書業有那么一點憂心與期望,所以才集結起來準備做點事情。獨立書店聯盟的實體——集書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成立,也是靠各家書店化緣式地湊集資金設立起來的,除了執行秘書支薪外,其余的職務都是義務勞動。而其后近兩年的聯盟業務,靠成員書店各家所支付的運營經費勉強維持運行,人手不足,書店成員也是超負荷運轉。
“后天失調”則是整個出版環境的急劇惡化。實體書業在網絡的沖擊下已然是危機四伏,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對于臺灣書業的打擊十分巨大,讓獨立書店越發舉步維艱。建立在這樣背景之下的獨立書店聯盟,雖然做了很多試圖要改善其生存的嘗試和努力,但是仍然收效甚微,事倍而功半。
勿因善小而不為。臺灣獨立書店聯盟從開場到謝幕,雖然只經歷了短短兩年時間,但是存在即是合理,它展示了臺灣獨立書店業界同仁積極追求理想且不愿獨善其身的無畏姿態。獨立書店聯盟的存在,展示了獨立書店并非一個只有書香、咖啡香和人情味的小資情調的軟弱空間,前對日益險惡的書業現實環境,它們振臂疾呼,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捍衛著那道城市的人文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