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數字時代,出版業有些環節起變化了。數字工具使得作家能夠自己出版作品,從自行出版到自行宣傳,全部可以自助實現,于是“作家是否需要出版社”的問題就實實在在擺到了出版社和作者面前。
事實是,從出版社的幾大服務環節,比如發現作者、編輯加工、營銷推廣來考慮,能享受發現作者和編輯加工環節的作者總是有限的,很少的。至于通過專業的裝幀設計人員為圖書設計吸引眼球的封面和版式,隨著電子圖書的激增,圖書作為實體對象的屬性越來越弱化,因此即使沒有設計封面和版式,人們也很難分辨哪些電子圖書源自自助出版,哪些電子圖書來自主流出版。營銷推廣的環節,出版社本來就不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推廣普通作家的書,更不會為非暢銷書在書店設立專區的。
相反,著名的自助出版網站LuLu.corn提供出書、賣書一體化服務,它可以為你印刷也可以代你出售。在LuLu網上,作家可以直接跳過出版社和書店,與讀者分享作品。因此,那些讀者面窄的專業書,或受歡迎但登不上出版社大堂的博文集,甚至是屢遭出版社拒絕的作品等都有了面世的機會。
在這樣的數字出版環境中,很多作家繞過出版社,選擇亞馬遜和谷歌的數字出版。英國著名多產作家凱瑟琳·庫克森已經簽署合同將她的一百本小說以電子圖書形式交給亞馬遜發行,直接繞過她過去的出版社,其中有著名的蘭登書屋和西蒙&舒斯特;英國作家伊恩·弗萊明將其007系列小說數字化,繞過企鵝出版社;美國作家伯伊德·莫理森的小說《方舟浩劫》被25個出版商拒絕后在亞馬遜的Kindle商店銷售一舉成功,隨后這本小說被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選中以精裝書形式出版。
但是,書評人和書商至今都看不起自助出版的作家。只是越來越多的新老作家群體加入自助出版的行列,引起了出版公司的關注。根據鮑克出版社的報道,2009年在美國以非傳統出版方式出版的新書超過75萬本,是2008年的1.81倍。從亞馬遜的Kindle店可以看出,其100本暢銷電子圖書的銷售額超過了亞馬遜的精裝圖書暢銷書單銷售額,而這100本暢銷書中的前五位全是自助出版的。
那么,究竟作家需要不需要出版社了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來看看需要出版社的理由和不需要的理由。
一、需要出版社的理由
1.作品良莠不齊需要出版社把關
蘇格蘭犯罪小說作家伊恩·藍欽強調作家“真的需要出版社”,尤其是在質量參差不齊的作品充斥著圖書市場的當下,我們不能失去圖書質量的把關人——編輯。出版社能很好地組織、編輯、展示、銷售作家的作品。
英國著名小說家和劇作家安東尼·赫洛維茲就認為出版社能使自己的作品更上一層樓。出版社同意出版作品,這本身就是一種質量控制。在亞馬遜出版的話,即使作者提交的是失敗的作品,亞馬遜和蘋果還是會接受,因為它們只管點擊和付錢,不管作品質量如何。
2.出版社會幫助應對盜版問題
作者自助出版,書籍的數字化盜版問題也會變得嚴重。因此,蘇格蘭作家麥克德米認為出版社有其存在的價值。出版社對于作家來說還充當了保護其作品版權的角色。
同時,她也強調了出版社在圖書銷售、市場營銷方面的價值,出版社擁有“使一本書變成讀者愛不釋手的作品”的創意團隊。
3.出版社與作家是利益共同體
美國作家羅伯特·列文認同圖書多種銷售渠道和出版社的重要性。作家和出版社有共同的利益,而亞馬遜因為要賣掉其生產的電子閱讀器Kindle,所以要銷售有文字的作品來帶動銷售。這一點,蘋果的經營思路也是一樣的。對于作者來說,依賴于亞馬遜對自己的好感不如自己與出版社的商業伙伴關系來得牢靠,況且作者還需要好的編輯督促和幫助。
4.出版社有品牌效應
對于有的讀者來說,一本書是否由品牌出版社出版,決定了其對作品認同的價值高低。在學術出版領域,這種品牌效應更是明顯。
二、不需要出版社的理由
1.出版社對出版圖書不起作用
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自助出版公司如iUniverse和LSI印刷服務等開始興起,越來越多的出版社似乎對出版圖書起不到太大作用了。大多數出版社只做銷售,不做編輯。出版社的工作似乎可以歸結為給書包裝,也就是排版、封面設計和發行。排版和封面設計處理起來也越來越簡便,那么重點就是圖書發行。但隨著亞馬遜時代的到來,那些大出版社所做的事越來越不為人所知。
2.出版社的出版資源僅對少數作家開放
相比代理人和亞馬遜來說,大的出版社的確能提供給作家更多的人力資源、營銷、零售業務的幫助。但是大部分出版社并不專業,而且這些資源連美國六大出版商也僅僅是向少數作家開放。
著名的科技作家道格拉斯·洛西科夫在對出版社失望后采用了21世紀新的自助出版模式。在他看來,作者和讀者不再需要出版社作為他們之間聯系的橋梁。現在,出版社在曾被作者依賴的兩種角色,即編輯和銷售上徹底失敗了。正如任何作者都會告訴你的,擁有一個智慧的和用心的讀者評論你的文章是非常有用的。但是,編輯不再充當那樣的角色了,因為他們必須完全致力于尋找新穎的選題、作品。在洛西科夫看來更糟糕的是,出版社不再為作者出書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幫助銷售圖書。相反,它們常常阻礙作家自己出版書籍。因為作家常常更加了解書的主旨和可能的讀者群,還有擴大影響的最好辦法。
3.讀者不認出版社只認作家
自由作家特里·馬克斯認為對于有些讀者來說,他們只在乎美國驚悚推理小說天王詹姆斯·帕特森的名字是否在封面上,并不關心他有沒有寫過這本書;有一部分讀者是關注出版社品牌的,但卻不會特意跑去書店購買某個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圖書。當然,在學術圈,出版社品牌還是很吃香的。
4.自助出版中作家能獲得更多版稅
以傳統的平裝書形式出版的,作家擁有8%到9%的版稅。但在大多數自助出版協議中,作家能得到70%到80%的版稅,剩余的給經銷商。2009年4月康耐斯開始自助出版電子圖書,他很快發現,省去經紀人后,一本定價2.99美元的電子圖書賺的錢與一本定價25美元的精裝書賺的錢一樣多。他說:“我開始能夠支付電子圖書上的抵押,這一年我將賺10多萬美元,而且很多錢都來自被紐約一些出版社拒絕的作品。”
5.數字出版的兩大優勢
康耐斯將這么好的銷售歸結于亞馬遜的自創內容評級、留言板上的評論和電子圖書的低價格。“3美元是買一杯咖啡的錢,人們應該更愿意花3美元買八個小時從書中得到的樂趣吧。”自創內容評級和留言板充當了作者與讀者交流的平臺,同時也是作者和讀者為電子圖書宣傳的陣地。出版社的紙質書的確很難與亞馬遜的電子圖書進行價格戰。
三、出版社的應對措施
1.應該做什么
出版社的態度需要改變了。出版社應該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尋找應對風險的方式和新的投資模式。出版社不僅需要技術創新,而且需要商業模式的創新。出版社應該投資數字化設施,尋找合適的作家,爭取電子圖書版權,同時把重版書變為用來競爭的商品。因此,傳統的出版社需要發展新的投資模式來獲取這些版權使出版社能長期生存下去。如果出版商和代理人在重版書和電子圖書權利上競爭,那么結果會是什么呢?
一直將紙質圖書作為商業核心的獵戶星出版集團也認為,數字對出版產業至關重要。獵戶星出版集團的目標是在2012年底百分之百將重版書轉化為電子圖書。
出版商一定要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幫助作家出書的首選人了。大部分出版社長期的收益來自重版書,但電子圖書采用較低固定成本銷售和生產,必將成為出版重版書的自然形式。因此失去電子圖書版權最終就意味著失去重版書和競爭優勢。沒有重版書,就沒有價格分化,沒有長尾效應。
因此,為了提供給作家完整的包裝,出版社需要在數字和紙質書方面,以任何格式來開發圖書。出版社要想盡辦法將作家推介給各種銷售渠道,在這樣的數字化時代,如果出版社不能提供給作家專業的相關知識和意見,那么作者會尋找能夠幫助他們出書的人。
同時,出版社要維系編輯與作者之間的關系。出版社應該關注數字化趨勢對作家本身的影響。要知道沒有作者,出版社就沒有內容可以拿去印刷了。
2.不應該做什么
出版社應該更多地關注一本書的故事、角色、風格、創意、設計、排印、讀寫能力、啟迪等方面,而不只是專注于打造暢銷書來賺錢。上面提到的作家安東尼·赫洛維茲指出,他與出版社的關系之所以變得很緊張,是因為他的福爾摩斯小說,《絲之屋》有不少于35處校對的錯誤,這些錯誤出版社本應該在出版前消滅的。所以,出版社不應該在自己的優勢方面出問題而趕跑了作家,給自助出版可乘之機。
另外,出版業持續在動蕩中,但出版社不應該用大幅減少開支的辦法來維系。這樣,不太受歡迎的作家們很快會發現自己被大的出版業家庭拋棄了。
總之,作者已經在考慮需不需要出版社了,出版社更要好好考慮如何做,萬萬不能再在作者的抉擇天平上增加任何不需要出版社的砝碼了。
(作者單位系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