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法國諸多期刊的出版發行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是《心理學雜志》(Psychologiemagazine)一枝獨秀,花開滿枝頭。據統計,從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一年之間,《心理學雜志》平均每月的銷售量高達345290冊。面對如此優良的業績,業內人士為之振奮,信心滿懷。
《心理學雜志》由法國讓一路易·塞爾旺·施賴伯先生于1998年創辦,銷售量逐年增加。創刊人是一位記者、散文家和報紙出版商。他認為出版這樣一種刊物旨在“幫助人們加深相互了解,更好地生活。雜志應該關注個人,提倡和諧,為讀者提出建議,但不強加于人。”2008年法國拉加代爾活力媒體集團并購了《心理學雜志》。在法國諸多期刊中,《心理學雜志》一直定位為高端精品刊物。有些讀者認為《心理學雜志》猶如法國另外一本馳名雜志《她》(ELLE是一本女性刊物,因為70%的讀者是女士,她們的年齡不滿25歲)。然而,《心理學雜志》的總編并不認同這一說法。該總編在講述編輯理念時說:“我們關注個性的發展,關注人們在生活中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我們力爭出版的讀物可讀性更強并且更加開放。”
《心理學雜志》在出售時分為大小兩個開本,大開本售價4歐元,小開本為3.5歐元。讀者可以下載雜志中的某些內容,但屬于付費部分,目前付費內容的點擊量為19萬次。《心理學雜志》的網站設有多種欄目,比如:“每日名言”“個人測試”和“中式預言”等。每年雜志社都要組織一次名為“美好一天”的活動,2011年11月13日,主題為“勞動快樂一的活動成功舉辦。每位參加者都感到這樣的活動非常有益,勞動中得到的快樂重在與他人分享。2006年,法國《心理學雜志》與中國體育報業總社共同推出了中文版《心理月刊》。
金融危機時期人們需要精神的食糧安撫心靈。2006年,法國前銀行家法布里斯·熱爾合萊創辦了一本名為《哲學雜志》(Phiiosophie magazme)。該雜志在金融危機時期脫穎而出,受到讀者的關注,原本難以理解的哲學思想和理論給予人們許多有益的啟迪。2010年,《哲學雜志》榮獲法國期刊與信息工會(Syndicat de lapresse magazine et dinformation)頒發的最佳期刊獎。
《哲學雜志》的總編在談到辦刊理念時說:我們的工作在于普及知識,使令人費解的哲學更加易學易懂。與此同時,我們力圖用哲學觀點解釋現實。”目前,每本《哲學雜志》的定價為5.5歐元,月銷售量已達46442冊并且逐漸增高,大多數讀者的年齡不滿25歲。許多哲學老師時常建議學生閱讀《哲學雜志》,大多數喜歡哲學的學生在高中畢業后就開始訂購該雜志。2011年10月出版的《哲學雜志》列舉了從古到今聞名于世哲學家的生平,這些文章受到讀者的好評。
盡管《心理學雜志》從創辦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業績,但是創刊人讓一路易·塞爾旺-施賴伯并未止步不前,繼續創新,于2010年9月在法國又推出了一本雙月刊名為《鑰匙》(C16s)。讓一路易·塞爾旺·施賴伯認為在新時期創辦這樣一本刊物的目的是“在21世紀里幫助人們尋找人間事物的新的含意,不局限于謀求個人的幸福。除不涉及政治話題外,刊物內容可以談及各類主題以便更快更好地反映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