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國家鼓勵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在此國家方針大背景下,企業將員工培訓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進而帶動了培訓行業及培訓教材出版的繁榮。如何與培訓市場無縫結合,如何成為培訓教材出版的領頭羊,如何從產品線開始,建立全體系、立體化的培訓出版,成為出版主體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經濟“新”動態:培訓需求空前
面對經濟大背景下的人才緊缺局面,迫切謀求高速發展的企業焦急又無奈,而企業唯一自救的方法就是,加大對企業員工培訓的力度與深度。一方面,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企業卻遭遇“求職難”和“用工荒”的窘境。面對高學歷、低技能的人才結構,企業急需通過各類培訓,提升員工的各項技能。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仍然復雜多變,拉動內需成為中國經濟自救稻草。中國企業的產品生產與消費、利潤的高速增長,成為帶動經濟的重要因素,因此,企業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就更為迫切。而這就為出版行業提供了新的出版空間與運作機遇。
二、選題“新”亮點:需求二次細分
當前,各類企業對行業人才需求的細化,使培訓內容呈現出細分態勢,這同時對培訓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崗位的細分、技能的細化、企業的轉型等,都對培訓選題提出了細分的要求。例如,大營銷領域內的銷售培訓教材,已由泛泛的“大全式”選題,逐漸分割為銷售當中的環節研發。另外,為適應新經濟,企業對人文素養的需求增加,培訓教材的選題已不局限于企業管理、技能培訓、管理實務等,而向國學、社科等類別延伸,注重將不同題材相融合。
三、出版“新”捷徑:定制化研發
相對傳統的教材出版(配合實體課程應試教學),新思路下的培訓教材,其最大的特色是將策劃深入到行業中,推出“定制化”教材研發模式,使圖書作為一項重要培訓工具,直接作用于企業的人力素質提升中。
定制化研發,是指針對企業的實際情況,在內容與形式上為其量身定做,供企業員工、經銷商、消費者閱讀和學習的教材。此類選題作為“企業內訓”特色的培訓工具,既滿足了企業傳播企業文化、整合企業無形價值、加強員工教育的需求,又為出版社提供了利潤保障。
四、整合“新”趨勢:產業鏈戰略
出版作為全媒體時代的發動機,其自身的傳播屬性,在培訓教材中凸顯重要作用。培訓產業依托企業對管理、人才、業務的需求,以及培訓師隊伍的成熟與完善,而圖書出版作為培訓產業中的重要鏈條,不僅連接了上游企業與前端培訓,還整合了行業需求與人力資源。
目前,以較早介入培訓產業的時代光華、中智信達、世紀慧泉等公司為例,其已形成相對完備的產業鏈體系,如提供公開課服務、講師資源服務、管理咨詢服務、錄制視頻教程、提供圖書出版、機場渠道合作等。在不斷重組與深入產業環節的同時,通過出版與服務,出版主體塑造了曾仕強、余世維、李踐等大師品牌、學術品牌。由此可見,教材出版與培訓行業已密不可分,也只有作用于產業鏈,將研發與服務深入骨髓,出版才能真正成為產業主體。
五、品牌“新”出路:名師陣 + 產品線
當下,培訓教材市場雖遠遠沒有發展成熟,但瞄準蛋糕的出版主體,都在暗中較勁,企圖稱霸進而制定游戲規則。其中,迅速培育并塑造名師矩陣,成為各出版主體的核心競爭利器。
在打造名師矩陣的同時,要注意以下出版節點。首先,推出名師的速度要快,在爭奪培訓師資源的同時,將培訓師快速而有效地推向企業,比對圖書本身的營銷更有效果;其次,名師所研發的理論要有創新之處,有獲得企業認可的拳頭產品,其相關子產品也要內容豐富、層次全面;最后,產品線要成熟,圖書要通俗易懂,圖文并茂,光盤要及時推出,搶先占領渠道。
在培訓教材出版市場中,縱觀激烈競爭的紅海,更有許多機遇在暗涌。尚未飽和的藍海,就是貫穿于整個出版活動的每個環節,將某個環節做透、做細,就足以帶動新一輪的出版機遇。
當然,這不僅僅意味著將選題延伸到銷售技巧、行業技術、員工培訓等,也不僅僅強調于在形態上使用更加多元的形式和手段,這背后支撐教材得以立體延伸的,是各行業對從業者素質要求的不斷細化。而編輯的職業操守與素養,做教材出版的領跑者的信念,實現圖書傳播屬性的使命感,以及勇于引導市場、引導讀者的職業精神,都是培訓教材出版事業的發展根基。
(作者單位系中國經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