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已經成為華文出版界一個令所有參與者心動卻又心痛,前景無限卻不知如何著手發展的大麻煩。
暢銷作家們責難數字網絡商城允許銷售非法盜版,數字網絡想著如何盡可能壟斷更多的文稿電子版來壯大自己,出版社深知電子書的銷售成績不甚理想,故而在合約上極盡全力自我保護(好比說采用銷售結款制度,而非預付版稅),人人都想保護自己的權益,書籍定價下不來,電子書閱讀器推廣不下去,于是,這個還不成熟的新興出版市場便在人人有想法,沒人肯犧牲的情況下繼續僵持不下,繼續延宕。
那些宣稱自己的總業績很好的數字閱讀商城,是以龐大的作者群的努力書寫累積的長尾效應所創造出來的,特別是,奠基在極低的單篇點閱或下載銷售價格,以及寫作人無悔的付出。
對于華文電子書市場,我想業者都應該自問一個問題:到底誰愿意先拿出誠意來推動?
所謂的誠意,是像亞馬遜網絡書店愿意賠本銷售自家的電子書閱讀器,以便能讓閱讀器普及開來,出版社忍受獲利減少壓低書籍售價、書店自行吸收書籍價差,將書價壓到消費者可以接受的區間,作者放棄堅持電子書與紙本書一樣的售價,改變版稅計算方式,以減輕市場推廣期間的壓力,亞馬遜甚至出現了定價0.99美元的新書(推理小說)。
打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說穿了就是一種典范轉移,從舊典范轉移到新典范時,有人能得利有人會受損失,如果產業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只考慮自己的利潤最大化,卻想把成本外部化,希望別人來吸收、承擔可能的風險,自己卻躲在合約規則的保護之下,一點成本都不愿意承擔。那么,最后的結果就是市場游戲規則無法建立。
開拓新市場必須承擔風險與虧損,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得起,出版人也可以選擇不玩,但是,如果覺得電子書之路非走不可,則必須更積極勇敢地拿出誠意來。沒有誠意的展現,就沒有信任的建立,參與者們無法真誠地攜手合作。目前電子書的發展趨勢,雖然有所進步但還遠不如實體書,參與者們必須更努力克服眼前的障礙才行。
在還拿不到大量暢銷新書版權的情況下,若要打開電子書市場,必須利用營銷,電子書廠商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暢銷排行榜,針對每一本具有銷售潛力的作品用心推廣。
出版人也不一定非要賣新書,老書重新包裝后熱賣的情況也時有所聞,如,臺灣的新經典出版社重新推出費茲杰羅的《大亨小傳》,加了村上春樹的長篇解說,大大提升了讀者的購買欲望,上市后快速沖上了暢銷書排行榜。電子書若要開拓讀者,不能只是被動地當個書店,必須更積極地向市場推廣營銷,為每一本可能暢銷的作品尋找與讀者連結的切入點。
另外,過往今來的絕版書其實不少,電子書廠商應該更著重取得絕版紙質書的電子版權,因為累積書單還是很重要的,特別是這些已經絕版的老作品的版權,在長尾理論的推動下,只要累積的絕版作品的電子版權越多,對電子書市場的開拓就越有利。
當然盜版永遠是讓人頭疼的事情,不過,紙本書那么貴都能無懼盜版的沖擊,照樣賣出自己的暢銷書,那么,電子書應該也能抵御盜版搶占市場,只是現在還沒找到抵擋盜版的方法,僅是低價或鎖檔案并不能防堵電子盜版。當然盡力要求電子商城不得再銷售非法盜版電子書等基本的堅持還是一定要做,另外業者還是得把主要精力放在消費者閱讀與消費模式或習慣的建立。如今,歐美市場已經成功打開了小說的電子書市場,雖然也是一路跌跌撞撞,甚至實際收益并不如外表風光,但是,市場打開了,讀者習慣養成了,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