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五月六月,注定是中國讀書人、出版人、發行人、圖書館人的盛大節日。四月的世界閱讀日,五月的北京國際圖書節,六月的寧夏銀川全國書博會,一波接一波,書潮逐浪高。環顧書業書潮,臺湖別有洞天。北京新華發行集團的臺湖是中國書業的縮影,是中國書業的凝結點、蓄水池、聚寶盆,是中國書業的標志性品牌和優等層次的集散地。臺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發展、文化建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中國文化人心目中的一塊風水寶地。通過臺湖的橋梁、渠道和樞紐,通過各家圖書館各位老師們的精心選擇、采購、訂貨,通過各出版發行單位各位行家里手的介紹、推薦、導購,中國的出版人與讀書人有了完美的鏈接,中國書業經過眾人的雙手和辛勞,在這里接地氣,在這里續人緣,在這里會朋友,在這里走近十三億民眾,發揮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帶來的巨大的內生動力。
無論怎樣評價臺湖對于中國出版、中國文化建設的作用和功效都不為過。當新華書店總店的歷史角色暗淡、重要中盤黯然退出、人們心目中的書業圣土不復存在之后,臺湖和幾個省市的新華書店的長子們銜命而生、應運而興,出版行業的流水線沒有斷裂,文化傳遞的鏈條保持了完整,千萬讀者的心愿得以繼續實現。延續這種傳遞,遠不止于書店系統,還有“城市漂流瓶”,農家書屋,當然更有各級各類圖書館。
筆者曾親眼目睹,昔日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中,今日的一位失學少年,在鳳凰縣圖書館陪伴下,一邊打工一邊閱讀,成為當地著名、國內知名作家的歷程;筆者曾親耳聆聽,黨和國家領導人回憶大學讀書時,為同學搶占圖書館內座位的故事——據說,這樣的故事在今天的大學里依然屢見不鮮;筆者曾經在倫敦大英圖書館馬克思的座位旁沉思,設想他是如何將身邊的一冊冊巨著、經典化為一種科學的理論,讓人們為之奮斗一個世紀;人們告訴筆者,《闖關東》的編劇之所以寫出上乘佳作,是因為他跑遍了東北和山東等省的所有圖書館。盡管有了互聯網,有了數據庫,有了資源信息集成平臺,筆者依然想說:到圖書館來吧,到書店來吧,到臺湖來吧,那兒永遠是知識的寶庫,是人們生命的驛站,是使人們生存可以更為精彩、更趨豐富、更加別致的新的起點。閱讀可以改變人生,可以改變社會,出版社、圖書館、書店、書屋是人類文明文化的永遠的標識、永遠的明燈,是人們精神食糧可持續供給的永遠加油站。
筆者當過多年的出版社編輯和社長,深知作為一個出版人,最幸福的莫過于看到各圖書館、新華書店、民營書店、農家書屋的采購員在訂單上,千冊萬冊劃下訂購的記號;看到心愛的顧客,把出版人精心打扮的圖書從書店展架上取出來,放進購書的小推車之中;看到一個個讀者,從圖書館和各類書屋管理員手中借到心儀的圖書,如饑似渴地閱讀。出版人的心血,作者的心血,終于有了呈現;出版人的選擇,編輯的選擇,終于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出版物,終于可以及時順暢地送到讀書人的手中,發揮效用。正是這樣,出版人賴以生存的產業,從這一筆一劃、一選一放、一借一還中,有了生機、有了希望、有了價值、有了基礎。書業與閱覽與閱讀,出版社與圖書館與書屋與書店,永遠是生息相通、唇齒相依、情趣相投的兄弟,目標是一致的,服務是一樣的,大家是天生天然、不離不棄的永恒伙伴。從這一角度去看問題,讀者的挑剔,采購員的挑剔,營業員的挑剔,不正是教導出版人:你的選擇要更加精細,你的營造要更加別致,你的產品要更加出彩,你的根基才更為牢固,你的事業才能更為紅火。
毫無疑問,我們要走向未來,走向未來的前提是面向未來。面向未來,出版人是有著充分準備的。許多年以后,臺湖的運作方式也許會有改變,中國書業的經營形式會有改變,全民閱讀的方式會有改變。但是,筆者相信,臺湖所形成的“匯聚出版精華、助推館藏建設”的精神不會變,臺湖人服務于出版、服務于圖書館事業、服務于廣大讀者的理念不會變。無論是走向全國市場,還是走上國際舞臺,出版人、圖書館人和讀書人凝聚起的文化鏈條永遠不會斷裂,正是在這種凝聚、不變和不斷之中,明天更美好,未來更輝煌,民族更昌盛,祖國更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