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出版興起于20世紀末,發展至今雖然時間不長,卻對傳統出版產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數字出版以傳播速度快、存儲量大、成本低廉、表現形式多樣、閱讀體驗豐富而著稱,而且,由于不再采用紙質媒介,相對于傳統出版也更加環保。
數字出版已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閱讀習慣。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各類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較201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呈較快增長勢頭。通過對各類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情況進行分析發現,2011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的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光盤讀取等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網絡在線閱讀的接觸率增長幅度最大,增幅達65.2%。數字時代,傳統出版業的組織結構、出版流程、交易形式、出版規則等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對身處其中的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迅猛發展的數字出版,傳統出版編輯應該如何適應,值得思考。
一、認清形勢,積極應對
數字出版已對傳統出版造成了沖擊,并已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與購買習慣,作為編輯,必須關注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發展趨勢、產業格局的變化,認清自身的優勢與不足,積極做好應對準備。
(一)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相互補充,共同發展。一方面要認識到,數字出版的出現,給出版載體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出版人對數字出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要認識到,數字出版的發展,雖然使一些紙質出版物受到沖擊,從而帶來一定的萎縮,但整體來說,由于讀者存在不同層次的個性化閱讀需求,紙質出版物將有著不同于數字出版物的獨特生命力,會繼續生存下去。二者將共存共榮,在發展中相互融合。
(二)傳統出版業以載體形態劃分產業界限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數字出版新業態的產生使出版物內容開始減少對傳統載體的高度依賴,圖書、報刊、音像、電子以及網絡出版的嚴格界限逐漸模糊,各種傳媒在競爭中交融,在交融中共同發展。
(三)傳統出版編輯面對數字出版有優勢也有不足。無論何種出版形式,其核心價值還是高品質的內容整合與選擇,基于傳統出版選題策劃中的價值判斷形成了傳統出版編輯的優勢,傳統出版編輯有能力對信息進行控制和過濾,使信息變得有意義,同時也是傳統內容數字化過程中完成數字內容標引及數據編輯加工的堅強后盾。但是,傳統出版編輯的不足也是很明顯的,主要表現為對數字出版認識不足,對數字出版相關的新技術不了解,對數字版權保護意識不強,對數字出版的商業模式了解不夠。
二、拓展技能,強化意識
新聞出版總署在《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不斷完善數字出版人才培養體系,加大數字出版人才培養力度,特別是傳統出版單位數字出版高級管理人才、高級營銷人才、高級策劃人才及數字出版編輯人才的培養,加快解決數字出版產業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短缺問題”。因此,傳統的編輯應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數字出版相關的新技術,加強與數字出版相適應的策劃能力和營銷能力培養,強化數字出版中的服務意識和版權意識。
(一)培養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在數字出版中,編輯在市場調研、選題策劃、內容整合以及表現形式等方面的判斷與選擇功能仍將存在并應得到強化,同時需要對當前數字出版技術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數字出版是綜合了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藝術設計、出版發行、物流經濟等的集合體,因此,數字出版編輯應是了解多種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二)提升策劃能力。無論是對數字出版還是對傳統出版來說,其核心競爭力歸根到底是提供高品質的內容資源,因此,傳統圖書編輯需要提高自身的策劃能力。為了增強數字出版物的策劃力度,編輯在策劃過程中既要注意與傳統出版相結合,又要加強與新媒體終端的有機結合,數字出版物的閱讀方式從傳統的紙質閱讀轉換成了手機閱讀、網絡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等方式,因此在策劃階段就要考慮到與這些終端閱讀供應商的結合。
(三)重視營銷能力的培養。數字出版這一新業態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出版的營銷模式。傳統的發行、市場人員逐步減少,代之以電子交易、網絡下載為代表的數字化發行。這就要求編輯具有嶄新的視角,從選題策劃開始,就對數字出版物營銷方案有一個整體的思考,在提供高品質內容的同時,把營銷工作也推向重要位置。
(四)加強服務意識。總體而言,國內數字出版還處于起步階段,傳統出版單位在數字化出版嘗試中,在內容整合環節自主性較強,但在上游數字化制作和下游數字化網絡傳播環節往往需要第三方的支持,這就需要編輯在此過程中時刻圍繞數字化應用體驗這個中心,以第一讀者的應用體驗來協助數字出版物功能的完美實現。為了滿足不同讀者個性化深度的閱讀需求,編輯應樹立以讀者和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努力為他們提供更便捷、更準確的獲取有效內容的手段和方式。
(五)強化版權意識。無論出版形式如何變化,其核心仍然是內容資源,即“內容為王”。只有對內容資源具有更強的集約整合能力,才能擁有更大的市場控制力。如果數字出版版權問題不解決,數字出版就無法持續發展。因此,在與作者簽訂紙質圖書出版合同的同時,編輯要重視數字版權的簽訂,唯有如此,才會在整個數字出版的產業鏈中占得先機。
三、數字出版中編輯審稿把關職能的實現
出版物的質量關系到其生命力,在傳統出版中,編輯很重要的一個職能就是審稿把關。那么,傳統出版編輯該如何適應數字出版中的審稿把關工作呢,數據量巨大是否必然弱化編輯審稿把關的質量?這是目前在傳統出版單位數字化嘗試的過程中無法繞開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筆者認為,數字出版若能將質量把關貫穿于以下幾個環節,數字化出版物質量是能夠得到保證的。
(一)內容資源的初步數據化。目前許多傳統出版單位都在進行原有出版內容資源的數據化生成,形成內容資源數據庫。這個數據庫是數字出版的源頭,第一次編輯把關應該在這里進行,出版單位應重視這個環節,確保源頭的質量。初步數據化是逐步進行的,這里的數據量并不是太大,這一步的編輯把關是可以實現的,也是基礎性的。
(二)編輯對內容資源的整合過程。這個過程是編輯創造性的具體體現,編輯對內容資源進行篩選、優化、整合改造,使之充分體現策劃目的和傳播意圖。這一步的把關與數據量無關,體現在內容的優化取舍上。
(三)數字出版物制作開發過程。在數字出版物制作開發過程中,編輯的把關體現在與制作方的溝通、測試、反饋過程中。制作者實現編輯策劃方案的過程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每一次的反饋溝通,都將使出版物質量得到提升,也有利于編輯人員對數字開發技術的進一步了解。
(四)數字出版物銷售傳播后的跟蹤與服務。這個過程持續時間最長,要求編輯及時了解終端閱讀者對出版物的反饋信息,改進并更新相關內容,同時為下一個數字產品積累經驗。
數字化出版浪潮已經來臨,它已經并將繼續深刻改變著我們的閱讀、生活方式乃至消費習慣。傳統出版遇到了挑戰,也迎來了機遇。傳統出版編輯應有意識、有目的地學習、了解這一新生事物,在強化傳統編輯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拓展學習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加強策劃、營銷能力的培養,強化版權意識和服務意識,努力提升自己的適應能力,做好數字出版中的審稿把關工作,為出版業的繁榮和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分別系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