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在墨西哥的巨額行賄事件敗露。在監管程度不同的環境中,大公司該如何保持良好的商譽?
大公司在開拓新興市場時,往往面臨著商業倫理和發展速度之間的兩難選擇一如果嚴格遵守法規和制度,就可能喪失快速開拓市場的機會,讓競爭對手領先;反之,則可能影響其商譽,對投資人和公司長遠利益造成傷害。
這個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難倒了不少公司。
最近,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了長篇調查性報道,揭露沃爾瑪公司在墨西哥涉嫌向當地政府及人員行賄,總額達2400萬美元。沃爾瑪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牌照,快速開店。現在,墨西哥成為沃爾瑪最重要的市場之一。這家公司的5家店中差不多就有一家開在墨西哥。沃爾瑪公司包括董事長、CEO在內的高管層早在2005年就知曉這一行為,其內部也曾展開過一次相關調查,但最后,還是以眼前的商業利益為重,將此事拋諸腦后。而為了避免被SEC及投資者察覺,這家公司還通過做假賬的方式掩飾一些政治“捐款”。
幾年以前,另一家全球大零售商家樂福在中國也曾經有過賄賂丑聞,只是變成了利用它的市場地位對供應商索賄,而與沃爾瑪丑聞類似的,則是像西門子這樣的工業巨頭在中國通過賄賂獲取工程項目。
新興市場一直被看作一些老牌跨國公司的重要發展方向一在這里,中產階級消費正在被喚起,可以幫助這些公司釋放增長方面的壓力。
但與此同時,新興市場國家的法律建設不成熟并存在著一些空白,執法力度不足,并且往往存在著廣泛的明目張膽的違法行為現象,這些因素讓那些即使受到嚴格監管方面訓練的公司也難保自己的清白。
守法經營,本來是一個不用過多強調的東西,并且這其中的大部分法律也通常是基于人類的基本道德準則之上,放之四海而皆準。
跨國公司在資本市場表現成為衡量高管業績的重要手段,這些最終都化為各種利潤指標、增長率。新興市場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為什么在自己的國內環境下可以成為守法公司或最佳雇主,可以有自己的操守及原則,但一旦離開這個土壤,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首先,這與公司的逐利本性和經營壓力有關,為了追求更好的業績,在本土遭受種種增長乏力影響的情況下,來自于股東和投資人的增長壓力被轉移到新興市場。
其次,跨國公司的歷史本身也并非很長,像沃爾瑪連鎖店也僅誕生50周年,其全球經營的時間更短,有關監管的全球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而這又事關各個國家的司法及立法獨立,留有大量的空白地帶。
再次,如果從公司制度本身來說,與貿易制度建立在防欺詐的大背景之上不同,公司制度演革更多是放開束縛的一個過程,公司管理者擁有的權限和所擔負的責任是不匹配的,越來越大的經營規模,越來越強的公司影響力、一個決策產生的巨大利益回報,往往更容易讓人鋌而走險。
從新興市場的角度來看,它們樂于迎來全球頂尖大公司,并享用其帶來的成熟經驗和商業回報,它們同時也可能存在因逐利而產生縱容的心態。
紙是永遠包不住火的。沃爾瑪如今即將為墨西哥賄賂事件付出代價:公司的最高高管者可能下臺,一些高管甚至還可能面臨刑事指控。
這件事對我們的啟發到此還只是第一步。更多的思考在于,中國公司也終究要走出去。如果去到那些更為成熟的市場,它們恐怕還需要得到更多的監管訓練;而如果去到的是那些更容易進入的發展中市場,那些國家在政府監管和法律方面可能還要更差一個層級,那么,對于中國的公司來說,如何積累良好的信譽和商業口碑,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