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幸運的,我的故鄉同里古鎮平和溫婉,如畫般地被保留下來,讓我有夢回的依托,讓我有追憶的溫暖,讓我有記憶的承載實體。
請跟隨我認識同里,那就先去退思同九阿八分地一個花同,亭臺樓閣廊坊橋一應俱全,更有一池水的靈動烘托。四季的轉換,囚了各色花草樹木的變化,使靜態的同林顯得靈動。春有百花嬌柔,夏有翠竹掩映,秋同丹桂醉人,冬有勁松蒼翠。這里是濃縮了的江南,素雅、清淡又不失靈秀。在感嘆私家花園這么精致,造園這么巧妙的同時,更感嘆“退而思己過”的人生境界。自律自省或許只是文人的終極理想,暗合著同里的主調。
如果說退思同是官宦之私家藏品,那位于鎮南端的南同茶社則是市井的歷史遺留1r。茶館是當時的“新聞發布會”現場,大到國家大事民生社稷,小到商家矛盾鄰里糾紛,一壺荼,幾盞盅,所有的情委理屈攤放在桌面上,解開心結后,日子依舊。南同茶社,因為和南社的關系,成為不能忘卻的一個重要節點。南園茶社,一面臨街一面臨水,兩街三水匯合處。踩著架空的木扶梯,噔噔地回響。八仙桌,骨牌凳,隨意落座。喜鬧者,呼朋喚友,臨街而坐,看天南海北的往來者與安寧的民居生活和諧一體,看古樸的石板路和新潮的手機照相機構成強烈反差。享受著我在樓上看風景,樓下人看我亦風景的入畫情致。
當然同里的特色景點遠不止這些,我始終固執地認為同里不是為了滿足視覺的欲望,而是讓人滌蕩心靈的居所。避開游人如織的熱鬧處,三兩知己,甚至是一個人,漫步敦實的石板路,與水始終并行,信馬由韁,十字路口,也無需考慮選擇的對錯,或是偏離了水進了逼仄的小巷,兩邊是高深的墻體,鎖住了一院的春色,卻鎖不住一枝出墻的紅杏。
同里的精華之處便是水。水將小鎮一隅一隅地綴在一起。整個同里,是鑲在水面上的。有水才那么清脫,有水才那么靈動。游同里,不妨租一條游船,木質,船舷被桐油抹得錚亮,船頭是身著白底藍花的女子,船擼一推一收間,吱吱扭扭,和著擼推開河面的水聲,兀自成曲。河水漾開的波紋,一道一道,與對叫過來的小舟劃出的波紋,自然地交集,水面便開出一朵朵花,一如滿面的笑靨。船悠游地行走在水中,你便可以一路地看風景。兩旁的石駁岸,渾厚圓潤,錯落交叉,卻是堅固異常,水的輕舐,岸的包容,已然是一種慣性。
曾讀過這樣一段話:“這個時代,不變的東西太少了,慢的東西太少了,我們頭也不回地急行,而身后的腳印、村莊、影子,早已消散無蹤。”同里,讓我唱了一路的歌,不會發現無詞、無曲。走了很遠很遠,不會忘了為何出發。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同里,讓生活更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