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見過千年古樹的愛情嗎?
在嘉興南湖區鳳橋鎮梅花洲景區內,兩株1240多年的雌雄古銀杏樹,一東一西分植在運河支流的兩側。兩樹共生共榮,根系在河底交錯,緊緊相握相連,一起默默相伴千年,依然欣欣向榮。于是,這里的人們相信它們是千年的精靈,是一對風雨攙扶的戀人。
古銀杏是鳳橋的圖騰。一千多年來,這里的人們代代守護著古樹。在古樹的周圍,人們系上祈福的紅帶子,讓千年古樹保佑自己幸福如意。“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古樹無語,卻啟示了愛的永恒。“繞著古樹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游客們興致勃勃地圍著古樹繞圈,驚嘆古樹蓬勃的生命力。
鳳橋是嘉興市的千年歷史文化古鎮,這里的水蜜桃遠近馳名。鳳橋之名由清代吳家駒、徐東煌等人重修橋梁“鳳喈橋”而來,鳳喈即鸞鳳和鳴,為吉祥之兆。經考古發現,這里是嘉興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發源地。
“梅花洲”因其地形獨特而得名,此地被幾條水系分割,形似一朵梅花,分五瓣伸出,形成六塊環水陸地,故名梅花洲。明嘉靖《重建石佛寺碑記》中記載,當時梅花洲已成為名勝游覽之地,有金剛松、菩提樹、一鑒泉、四佛石、梅花洲、青蓮池、香花橋、白云丘等景點,統稱為梅花洲八景。而現在的梅花洲景區保留或重修了八景中的部分景點。
六年前,我曾來到這里踏訪,當時面對荒郊野外的古樹古橋,頗有蒼涼之感。聽說這里曾有千年古剎石佛寺,遙想曾經香火興盛,感慨萬千。而獨特的三片兩爿橋是滄桑歲月的見證,是古人留給今人的瑰寶。
三步兩爿橋,又名八字橋,是嘉興最古老的石橋之一,相傳至今已有1250多年了。這兩座小巧精美的單孔石拱橋呈直角造型,利用河流的地形特點營造,構思精巧別致。一座南北向,名聚秀橋;另一座東西向,名常豐橋。由于從第一座橋下來只走三步就上了第二座橋,故稱之為“三步兩爿橋”。
相傳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鄉人在此耕種時挖出四尊笑面相對的石佛,于是眾人籌銀建造寺院,命名為“石佛寺”。寺院竣工后,香客從四面八方趕來拜佛。但沒想到寺前的兩條河流阻礙了香客的路,由此寺內僧人又化緣在兩河交叉處建造了兩座橋。
兩座古橋猶如一對風雨牽手的夫妻,他們并肩承載著歲月的變遷,頑強地堅守著自己的使命。三步兩爿橋所處的是梅花洲景區的核心位置。古時游人站在兩爿橋上可望見附近十二座古石橋,分別是:香花橋、提籃橋、儀賢橋、戴家橋、鐘家橋、居家橋、跨塘橋、太平橋、獨石橋和護安橋。
去年6月,梅花洲景區開園以來,游客絡繹不絕。這里既有江南小鎮的韻味,又比那些古鎮開闊疏朗,呈現了江南“大家閨秀”的氣派。其實,一百多年前,這里還真是大戶人家聚集地。“走過三江六碼頭,走不過馬家弄蒂頭”,這說的是“馬家”,清朝雍正年間御賜匾額“高風偉柏”。馬家在清代時擁有眾多房產,鄉人稱作為“馬家廳”、“走馬堂樓”,庭院深深,氣派非凡。
馬家老宅又被稱翰林書院,這里也曾是古代嘉興文人學士攻讀和避暑的地方。翰林府第以“鏡因幽勝,名以美傳”而成為邑中文人名士游覽、讀書、詩詠、歸隱、避難之所在。聞名于世的大收藏家項元汴,與董其昌齊名的著名畫家李日華,以“檇李匏尊”聞名的巢鳴盛,以及大文豪朱彝尊及其祖朱國祚,知名文士彭孫貽等都曾到此。
馮氏老宅建于清末民初,其建筑風格是徽派建筑與江南傳統建筑的融合,在嘉興的傳統民居中較為少見。馮家老宅坐北朝南,臨水而建,高高屹立的馬頭墻、泛舊斑駁的灰墻壁、層層疊疊的青磚黛瓦似乎都在向世人述說它的百年風雨。馮氏一家有田地三千多畝,當時在嘉興縣也稱得上是大富之家。
不過,馮家并不算最顯赫的。“兩爿橋東,戴家廊下”,說的是戴家,意指其面積之大。戴家的北面為楊家,人們又稱楊家花園,也是非常殷富的大戶人家。余家大院則出過藏書家,有一株幾百年歷史的黑牡丹留存。
“重溫小鎮生活,刻錄時光記憶”。梅花洲是濃縮的舊時江南,在這里可以找到嘉興市月河街區、烏鎮的影子。
嘉興梅花洲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威介紹,景區規劃面積達8平方公里,12000畝土地,比上海世博園(5.28平方公里)和杭州西湖(6.5平方公里)的面積更大,包含農業觀光區塊、拓展區塊和景區核心區塊三部分。陳威認為,上海世博會給嘉興的旅游服務業帶來生機,隨著2014年上海迪斯尼開園,嘉興將會迎來旅游業發展的高潮,而梅花洲也以此為契機,做精項目,讓這塊人杰地靈的江南寶地重現豐盈,打造出歷史質感和悠然自在的桃源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