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飛機”事件發生之后,很多人認為乘客的過激行為雖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并不是什么大的過錯,“攔飛機”的乘客中持有法不責眾、航空公司有錯在先態度的大有人在。
航空工業是國家獨立的柱石,是國家必須高度重視的戰略產業,獨立的、強大的航空工業,不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也是經濟保持持續發展、結構高級化的重要支撐點。實際上,一直以來,部分觀點狹隘地認為和國家利益相關的是軍用航空,而民用航空公司的發展被很多人視為局限于經濟領域的商業行為,這種觀點沒有深刻地認識到民用航空領域的特殊性。影響民用航空安全的行為,不能當作只是由商業糾紛引發的小事。隨著社會經濟的關聯性日益加強,保障民用航空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不僅僅出于社會經濟的需要,還和國家的政治外交,國家利益和安全息息相關。
民用航空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中,從事民用航空產品(非軍用航空產品)生產與提供航空服務的相關行業的集合。它是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體系,從橫向看包括航空運輸、飛機制造、航空維修、航空培訓等主干內容;從縱向看包括機場、航空公司、空中管理等具體的運營部門。
航空工業的本質是軍民結合,而且只有軍民結合才能使航空工業興旺起來,民用航空工業的成功無疑與航空運輸業有很大關系,世界各國莫不如此。即便是在強調經濟自由主義的美國,對于民用航空工業的支持和干預卻是持續不斷的,其中美國政府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國政府通過多部法律限制航空運輸業的收費、線路、安全標準、環境標準、市場進入等,這些規制保證了航空運輸公司的高利潤,而這些利潤又會有一部分以購機費用進入航空制造企業的腰包,進而促進航空制造業的發展繁榮。
民航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經濟越發展,民航的作用就越突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航空運輸不僅是一種交通運輸方式,而且因為具有改善投資環境、增強信息交流、擴大流通范圍和提高流通效率的特殊功能,成為一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通道。民航直接輻射投資、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多個環節,涉及制造、維修、營銷、金融、保險等多個領域。民航業的發展將給這些相關產業帶來巨大發展空間。發展民用航空對促進區域經濟、縮小地區差距、意義十分重大。
這幾年來,隨著中國和世界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密切,民航除了在傳統的經濟交流方面的作用以外,在政治外交、國家利益等多個領域也開始顯現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2010年1月13日,海地發生73級淺源強震,破壞異常嚴重,災情百年難遇。中國立即啟動了人道援助救災。在這種關鍵時刻,國內的民航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以東航為例,歷經了長達66個小時的艱辛跋涉,飛越了30000多公里的空中航程,飛越了7個國家,輾轉了4個城市,不僅運送去中國醫療防疫救援隊77人,而且帶去了大約20噸災區嚴重緊缺的藥品及醫療設備物資,最后東航包機載著滯留在海地的中國僑民48人安全回國。
2011年的利比亞撤僑行動中,中國政府共動用91架次中國民航包機,35架次外航包機,12架次軍機,租用外國輪船11艘,中遠、中海貨輪5艘,軍艦l艘歷時12天,成功撤離中國駐利比亞人員35860人。這是1949年以來規模最大的撤離海外中國公民行動。這也是一場集中了海陸空和軍隊四大力量的大營救。這更是一次影響巨大的海外中國公民救援行動。12天,35860人,中國效率和中國信譽,再次使世界矚目。而其中承擔了主要任務的就是由東航等多家航空公司組成的民航機隊。
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之后,面對余震不斷的安全隱患和情況不明的福島核泄漏威脅,還是中國的民航沖在了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安全、及時的將陷于危難之中的同胞接回祖國。
在世界經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民航已經和國民安全和國家利益緊密聯系在了一起。縱觀近幾年來國際上發生的突發事件,無論是地震救災支援還是大規模撒嬌,在這些軍用航空不太適合的領域,是民用航空及時、有效的成了填補了航空運輸的重要一環。為救助援助他國,保障我國同胞生命安全,展現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風采作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