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龍年,谷雨時節。2012年公祭大禹陵典禮于4月20日在紹興隆重舉行。海內外來賓和紹興市各界代表2000多人參加了今年的祭禹典禮。
4000多年前,炎黃大地洪水滔滔,生靈涂炭,大禹子承父命,采取疏堵結合的辦法,有效消除了黃河水患。大禹治水的故事亦成為一段千古佳話流傳至今。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夏啟開端,便有祭禹祀典。1995年4月20日,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公祭大禹陵。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紹興的公祭大禹陵典禮已產生了全國性影響,形成了“北有黃陵、南有禹陵”的中華民族祭祀先祖的格局。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禮成為“國家級”的祭祀典禮。
4月20日9時50分,祭典司儀鄭重宣布祭典開始。主祭人在禮生的引導下,登上大禹陵廣場中央的站臺肅立。此時,鳴銃9響,寓意禹平洪水、定九州。禮生們向先祖獻上三牲、五谷,海內外華人代表先后敬香,表達后人對先祖的尊崇。隨后,鼓手擂鼓34響,表達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對先賢的緬懷;撞鐘13響,表達13億炎黃子孫對先祖的綿綿追思。
鼓樂聲中,主祭人登上祭臺,向先祖獻上祭酒。紹興市人民政府市長錢建民恭讀祭文:“巍巍大禹,華夏圣祖。往昔洪澇,遍地災荒。幸賴大禹,臨危受命。身勞五岳,形疲九州。鑿山開道,歷經艱險。治水神功,寧濟生民。奠安寰宇,業績炮耀。繼天立極,地平天成。仁周海內,德配乾坤。偉烈顯謨,永世流芳……”致祭文畢,全體參祭人面向大禹陵三鞠躬致敬。祭典結束后,全體參祭人員來到大禹陵享殿前,敬獻花籃,鞠躬謁陵,表達敬意。
作為紹興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見證,公祭大禹陵活動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嚴格規范的儀式。今年的公祭采用古代最高禮祭——“諦禮”形式進行,共分13項議程,分別是:肅立雅靜,鳴銃,獻供品。敬香,擊鼓,撞鐘,奏樂,獻酒,敬酒,恭讀祭文,行禮,唱頌歌、獻祭舞,禮成。今人借用這樣儀式感極強的方式,緬懷祖德,追思先賢,激勵人們奮發圖強,創新創業。
大禹文化源遠流長,傳說大禹生于四川汶山,興起于河南嵩山,會諸侯于安徽涂山,治水成功于山東禹城,駕崩于浙江紹興會稽山。全國許多地方成立了大禹文化研究會(所)。近年來,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以地處大禹陵景區的獨特地理優勢,依托大禹文化,組建了大禹文化研究所,把大禹文化作為學校融入當地、服務社會的一門地方特色學科來建設,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4月19日,來自我國臺北的夏氏宗親會部分團員、大禹故里四川省北川的學者代表與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的師生開展了大禹文化學術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