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改造者。一個人的成長同環境密不可分。同許多畫家一樣,顧立明走上繪畫創作道路是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顧立明有個親戚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顧立明小時候經常去看他作畫,時間一長,也就跟著學起畫畫來,并在他幼小的心靈里萌生出要當畫家的念頭。
一個偶然的機遇,作為美術青年的顧立明一腳跨進了文化圈,在著名山水畫家沈默等老師的指點下,他打下了扎實的傳統中國畫功底。他學習傳統最初也是從臨摹人手。從宋元名家、明四家到近代張大千、石濤、黃賓虹、陸儼少等名家作品,他都用心研究,多有臨摹,大獲長進,進入了傳統規范的軌跡。近十年來,顧立明又把重點轉向寫生,投向大自然的懷抱,他走遍浙江、安徽、山東和江南等地的名山大川,從師法造化中感悟傳統技法的豐富性和直接領悟和積累大自然的氣性,尋找和提煉自己的繪畫語言,使自己的筆墨氣息更具生動暢達的神韻。
渾厚華滋是顧立明寫意山水畫的追求,也是他多年來積累的噴發。他的表現唐詩詩意的《水抱孤村遠,山通一徑斜》表現皖西山區群山的險峻、秋天美好的景色。在畫家的筆下:秋高氣爽,天高云淡,層冉疊嶂的群山,氣勢非凡,那是大自然的造化;山崖、山坡,處處是斑斕的樹木、紅的果;綠蔭深處有人家,茅亭若現似隱,亭前,泉水飛湍,云煙蒸騰;亭下,石徑陡峭,湖水蕩漾……整幅作品給人一種氣勢開遠、色調明麗,墨韻厚重的視覺享受。
秋天有極豐富的色彩,極活潑的精神,顧立明最愛秋色。他的《太湖風帆》是他去年沿太湖寫生后創作的系列作品之一,描畫太湖的秋色之美,畫面采用平遠法構圖,著力表現太湖水面的浩渺與開闊,不高恰是鐘靈毓秀的山頭,島上的小山村、古老的石拱橋,還有那風帆高張的一條條捕漁船,讓人把太湖的美景盡收眼底。值得一提的是,顧立明在表現太湖的山石紋理結構時,沒有落入常人所表現的窠臼,而是努力尋找新的視覺美感,充分發揮線的功能,用斧劈皴來表現他所見獨特地域的山石面貌,令人面目一新之感。同樣表現秋色的還有《南山秋色》、《泉聲飛出萬重山》等。近年他還創作了大別山系列,《秋煙出谷》便是其中之一,描畫雨后大別山之秋色。雨后的大別山云煙升騰,霧茫茫一片,山深險峻,山上植被上禿下密,山谷處村莊掩映,或有瀑布飛流,構圖氣勢充盈。這與他所表現的浙江、皖南、太湖山水相比,則另有一番風姿。因為畫家能精心經營位置,對畫面有著較強的控制能力,故而,盡管是一些大尺度的畫作依然不顯松散,有著很好的整體效果,顯現出一股渾淪大氣。
寫意畫是一個有著表現精神的畫種。秋天是成熟的代表。最愛秋色,放逸自然,不僅顯現出顧立明扎實的功底和創作能力。秋天里也有著畫家悠遠的獨特的沉思,也表示他的寫意山水畫創作已走上一條日臻成熟的坦途。
畫作是畫家心靈的鏡子。從寧靜醇美的畫面便可以看出,在今天這個人心普遍變得浮躁的社會,顧立明仍是個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的人,他沒有被浮躁所左右,依然故我,心態平和而謙遜,潛心于他的繪畫創作,這是一種十分難得的境界。
當今,中國畫現代發展變化正在順應歷史的潮流。顧立明也正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具有時代感的繪畫語言,這可以從他近年追求用筆的變化和心性的修養等方面覺察到。這一追求實是一種艱苦的修煉,期盼他有更多的佳作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