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在洛杉磯,有人看見一名男子駕車到羅文森特—托馬斯大橋,停車后徑直走到大橋南側護欄,翻身而過,毫不猶豫地縱身躍下。警方隨后在河中找到了尸體,并確認屬于自殺。自殺者是好萊塢著名導演托尼·斯科特,享年68歲。
在創作領域,導演屬于心臟最強者,商業片導演的心臟乃強中之強。作家至多與編輯斗法,畫家不過與商人斗法,文藝片導演大不了炒掉制片、換掉主演、拿手提攝影機拍都能自成一派,商業片導演卻是這世界上最難做的職業之一:與錢斗,上應付制片下應付后勤;與明星斗,既要逼出演技又要哄住脾氣;與編劇斗,扼殺小清新文藝范兒在搖籃里,還要絞盡腦汁保證影片的套路不至于爛大街。票房差,那是無能;票房好,就是忽悠。一般來說,做一個成功的商業片導演,基本上都有資格喊一嗓子詹姆斯·卡梅隆喊過的話:我是世界之王。
托尼·斯科特是商業片大導。1980年代一部《壯志凌云》,不僅捧紅了阿湯哥,還讓美國空軍的征兵工作變得空前容易。他和丹澤爾—華盛頓合作過5次,美國的電影銀幕也被炸翻了5次。托尼—斯科特的長處在于延展電影的娛樂性與感官性,擅長快速鏡頭與流暢剪輯,對動作片影響深遠。他還是一位著名的伯樂:昆丁·塔倫蒂諾在他那里獲得了第一次編劇的機會,并用賺來的錢拍了聲名大噪的處女作。《月球》、《源代碼》的導演鄧肯·瓊斯更將其視為恩師。
托尼·斯科特有個著名的文青弟弟雷德利·斯科特。哥哥主攻票房,從來無心獎項,弟弟卻玩轉邪典,樹立起自己的品牌權威,拍出《末路狂花》、《異形》、《銀翼殺手》。相較于弟弟,托尼·斯科特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與強項,不畏懼“主流”的媚俗,更不屈從“經典”的誘惑,比史蒂文·索德伯格等好萊塢眾多騎墻派高了一個境界。
所以事情似乎本不應該是這樣。什么樣的困難拍片時沒遇到過?什么樣的訴求是他這樣地位的人也無法滿足的?在他的電影世界里,天空的顏色都被濾鏡精心反射過——擁有造夢能力的人,即擁有上帝的造物力。
作為一個堅定的造夢者,托尼·斯科特曾經見證過許多次命懸一線的時刻:地鐵呼嘯著失控(《地鐵驚魂》),美國差點被核武器摧毀(《紅潮風暴》),無辜人質被撕票(《怒火救援》),情侶卷入黑社會的毒品槍戰(《真實羅曼史》)。但更多的時候,他挽救回主人公的生命,讓他們繼續活在這個雖然令人失望、但不乏溫情的世界上。也許死亡本身對斯科特來說就像一扇可以開關很多次的門,只是這一次。他選擇到門的另外一邊去看看。(文 易珥)